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林被甸: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导读》
     阅读次数:266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被甸: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导读

林被甸:历史研究的新范式——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导读
时间:2012年8月28日 作者:林被甸(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现代化”,社会发生了深刻历史大变革。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必然会影响和推动中国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新的研究趋向。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反映新历史时期史学领域所取得重大进展的代表性成果。

罗荣渠(1927-1996),四川荣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6年起一直在北大历史系任教。生前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北大燕园书画会会长等。治学领域广阔,融会中西,涉及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史、拉美史、中美关系史和史学理论诸多方面,晚年以率先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历史进程的开拓性研究而知名于海内外。代表性著作有《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和《伟大的反法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78版)等。

本文推荐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增订本),2004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以同名著作《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为基础,增补《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部分篇章编辑而成。全书由原来的三编九章,扩大的五编十四章,字数也由35万字增加到45万字。作者从1986年开始投入现代化研究,直到他1996年突发心脏病去世,《新论》是他倾注了10年心血凝结而成的。

罗先生开拓现代化研究,并非一时心血来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他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和学术思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大大开阔了视野。他认为一个对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过去的历史研究也能起推动作用的世界史研究课题,就是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新论》一书正是他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大潮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成果。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史学视角,把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突破传统和西方窠臼,创立了现代化研究的新范式。作者作为这一研究方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的重大建树,使他登上了一生学术事业的高峰。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作者对现代化的研究,首先是从历史发展基本理论方面的突破开始的。现代化理论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这种进化史观,相对于传统旧史学的循环史观,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以往的现代化理论同时是一种单线的社会发展理论,即把现代化看成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单线演进过程。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T.帕森斯、H.罗斯托就是根据这种单线论,把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归结为“西方化”、“美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从生产方式的演变来考察人类社会的演进,但过去在前苏联理论界的影响下,用“五种生产方式”说来解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同样变成了一种单线的社会发展理论。因此,作者认为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重新探讨这个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世界历史的演进描述成一种单线演进系列,即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接一个的“五种生产方式”或“五个阶段”序列。作者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历史的必然性,更没有说过每个民族都按这个演进序列循序上升。他认为,从宏观历史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划一的,同步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各民族也不是按同一顺序或大致相同的时间迈向下一阶梯的。这是因为,每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使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向度,即多样性的特征。这是“多线”的含义。同时,这种“多线”,是一元的多线图式。“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的变革;三大生产力形态(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的演进,才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演进的共同顺序和阶段。这种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轴的理论,作者称之为“中轴原理”。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多线性是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样,对于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都是多维的、立体交叉的、网络式的;对历史进化论的辨证解释就代替了机械的、片面的和单线的解释。“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主题论文获得了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奖。

二、运用一元多线发展观,就现代化的内涵和世界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新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化?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代”和“现代化”众说纷纭。有的以“现代”为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认为“现代化”即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更有人以“现代”为不定之名,向前向后都可以无限延伸,“三代为古则汉为今,魏晋为古则唐宋为今”,把“现代”和“非现代”的区分完全看作是相对意义上的。这样一来,“现代化”一词的内涵便无从界定,实际上变得毫无意义,更难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必须给“现代化”以科学的定位。作者把“现代化” 看作一个“世界历史范畴”,从时间上说,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一直到现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从内涵上讲,“这个新时期的中心内容是在现代生产力引导下人类社会从农业世界(社会)向工业世界(社会)的大过渡”。这个由工业革命引发的全球大变革过程,就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因此,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但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其涵盖面大大超过工业化;西方早期现代化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连的,但现代化也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化。因为追求工业文明,迄今已成为全球现代历史进程的共同特征,并非仅仅与资本主义相联系。这样按生产力变革定义“现代”和“现代化”,就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不仅打破了把现代西方社会作为超时空现代化范式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而且对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不同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赋予了强大的解释力。

在对“现代化”作出明确界定后,作者根据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对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进程进行新考察。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的比较研究,把社会变迁区分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和传导性巨变四种基本形式,指出了“内源性现代化”与“外源性现代化”两种类型的区别。  在具体阐述现代化世界进程时,提出了三大发展浪潮的观点 :第一次大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西欧扩散,西欧崛起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第二次大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的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亚非拉欠发达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亚非拉三大洲从世界历史的后台进入前台,卷入世界发展大潮,这是20世纪最惊人的全球巨变。

作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讨,是他在现代化研究中最具现实意义、影响也最大的一个部分。最近大半个世纪中,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都是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框架的。作者把近代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打破上述以革命为主线的分析框架,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作者十分重视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化不仅是中国巨变的四大趋势向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但是,革命以及衰败和半边缘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只有现代化才能概括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广泛的内容与宏大目标。作者还以三次模式大转换为脉络,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而1979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三、现代化:历史研究的新范式

《新论》以探索现代化大潮为主题,但并没有脱离史学。因为作者对现代化的研究是以历史研究为基点,从宏观史学的视角来探讨世界现代化进程,而现代化研究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研究,这样,起始于史学,又回归于史学,最后通过现代化研究建立了历史研究新范式。

《新论》对于建立历史研究新范式的意义,不能理解为只是现代化研究的简单延伸和扩大,或看作仅仅为历史研究开拓了某个新的领域,提出了某些新观点。其意义在于《新论》把“现代化”看作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全球历史大变革过程,看作有其起点也有其终点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而把“现代化”引进历史研究领域,确立以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作为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更为重要的,《新论》通过对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图式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而创立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既为建构现代化研究新范式,也为建构历史研究新范式奠定了基础。

首先,《新论》以“中轴”理论取代“单因素论”,阐述了新的历史发展动力论。西方功能学派的现代化理论,片面强调科学革命、技术进步和知识增殖的作用,忽视多种其他因素、尤其是非经济因素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是一种单因素的动力论。那种以生产关系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同样是一种单因素动力论。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在国内学术界曾长期居主导地位,造成了莫大的危害。《新论》提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轴的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而历史的合力总是围绕经济发展的中轴线进行的,经济发展的高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中轴原理”作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理论意义是把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轴,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作者指出,“如果把短暂的革命时期出现的突变情况当作是历史发展长过程中的通则,加以普遍化,而且把生产关系问题简单化为阶级关系,就会把基本规律完全颠倒过来,这样,在实践中难免不滑到唯意志论的泥坑中去。”

其次,《新论》以一元多线图式取代单线演进图式,建构了新的历史发展图式论。如前所述,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和“五种生产方式”说都是单线历史发展观,他们各自所建构的都是单线的社会演进图式,而流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则是“五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图式。《新论》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提出了“三大生产力形态”说,以一元多线图式取代“五个阶段”的单线图式。作者认为世界上迄今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生产力;(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自然半人工形态生产力;(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生产力。由此而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每一种大生产力系统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产关系系统,扩而大之,就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样,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适应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上可以构筑不同的上层建筑与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会演进图景。历史上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农业社会;同样,今天也有不同形态的现代工业社会。作者从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交换上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等方面,对各种文明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起迄年代作了具体的阐述,为世界通史的写作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架。 

僵化的理论终止的地方正是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新论》作为中国新历史时期史学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其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可以简要概括为创立了两个新范式:(1)创立了现代化研究的新范式。在批判地审视当代国际学术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的内涵、动力和不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进行了新探索,突破了西方社会学非历史的现代化理论,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综合框架体系,为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奠定了基础;(2)创立了历史研究的新范式。把现代化研究引进史学领域,确立了以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作为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以现代化为视角,使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革命史框架,建构了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史学研究的现代化范式;这一史学新范式必将有利于促进历史科学走向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2年8月28日
最后更新[2012-8-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