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丁启阵:三流诗人为何受后人顶礼膜拜?》
     阅读次数:9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丁启阵:三流诗人为何受后人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诗人,后世推崇最高的,不是屈原,不是陶渊明,不是李白,不是王维,不是杜甫……而是一个对很多人而言比较陌生的名字:中唐诗人贾岛!

屈原,堪称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之父;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李白,有“诗仙”的美誉;王维,有人称其为“诗佛”;杜甫,是公认的“诗圣”……都是诗人中的诗人,都是诗歌国度中君王级的人物。说三流诗人贾岛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凌驾于他们之上,我估计,看到这里,得有不少朋友站出来,表示强烈抗议,不客气一点的,可能会骂我哗众取宠。

我劝读者诸君且休动怒,听听我的若干依据:

唐宋时期的许多著作,《唐摭言》、《唐才子传》、《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北梦琐言》等,都记载了这样的事情:唐末诗人李洞,因为酷爱贾岛其人其诗,遂将其铸为铜像,加以膜拜。比如,《唐才子传》卷九是这样说的:“(李洞)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载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赠之,叮咛再四曰:‘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郡斋读书志》卷十八也有南唐人孙晟“尝画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的记载。杰出诗人生前历经坎坷,死后追捧者众多,尽享尊荣,文学史上的例子很多,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莫不如此。但是,他们在后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基本上都限于人类,没有高升到神界??杜甫的“诗圣”已是登峰造极。王维的“诗佛”称号和李白的“诗仙”荣誉,指的都是他们思想深受佛、道影响,诗歌中多言佛、道,并非说他们在诗界的地位如佛,如仙。只有贾岛,升入神界,被后世同行李洞、孙晟等人尊奉如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李洞、孙晟不是神经病吧?

李洞不是神经病,他是李唐诸王之孙,皇族后裔,自然是家道已然衰落的王孙,也是个刻苦钻研诗歌艺术的人,受到同时代诗人吴融的赏识,《全唐诗》里保存了他三卷诗。孙晟也不是神经病,少年时代做过道士,后入仕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直做到宰相,颇有政绩。做官之余,孙晟著有文集三卷,有《文献通考》流传于世。

李洞、孙晟酷爱贾岛,不是个别现象。历代诗人中,喜爱、推崇贾岛者不在少数。晚唐至五代,学习贾岛的诗人,不计其数。闻一多先生称这一时代为“贾岛时代”。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时代的末叶,诗坛都有效法贾岛的人,宋末的“四灵诗派”,明末“竟陵诗派”的钟惺、谭元春,清末的“同光派”,无不如此。

一个文化人物,受后人推崇、景仰的程度,还可以从真假坟墓的数量上体现出来。我有个观点:死去一百年之后,还能有两座坟墓为人所知者,都不是凡人;倘若这个人生前是非富非贵之人,那就更加了得。而贾岛,一个生前吃饭活命都成问题的诗人,死后的坟墓,竟然多达四座!它们是:一、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贾岛出生地,衣冠冢,整个墓园包括祠堂(贾公祠)、坟墓(宝顶)、碑亭三个部分,明、清两朝先后修葺立碑,明碑所镌七律诗,为著名文学家李东阳所作;二、四川安岳县城南郊安泉山。贾岛死葬地,其生前好友苏绛《贾司仓墓志铭》云贾岛于会昌癸亥岁七月二十八日终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四,葬于普南安泉山墓前建有瘦诗亭,亭内碑碣林立,镌刻历代题咏。三、四川遂州蓬溪县?口乡长江坝明月山。蓬溪为唐朝遂州长江县故地,贾岛曾于此县任主簿一职。唐末郑谷有《长江县经贾岛墓》诗,可见此墓乃唐代所建造。宋清两代先后重修,有贾公祠,祠内有塑像、匾额、楹联、历代题咏。四、安徽当涂青山。郑谷《吊贾员外》诗云入韵与五字,俱为时所传。幽魂应用慰,李白墓相连,当即此墓。清人吴省钦《瘦诗亭记》亦称当涂青山之北,有李白墓,南即贾岛墓。可见,贾岛不但坟墓多,坟墓的规格也高。中国古代诗人中,只有杜甫差可并论。

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史著作中,贾岛的地位,在他的同代人中,不但无法跟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人相提并论,不能跟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等人相提并论,就是元稹、张籍、孟郊、张祜等人,他也有所不及。充其量,他只能算个三流诗人。

这样的一个诗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爱他,把他推崇到佛的高度,加以顶礼膜拜呢?个中原因,不由人不好奇。

闻一多先生曾经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他认为,贾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诗歌让人们感到轻松,可以休息一下。闻一多先生的原话充满激情,富有诗意:

 

……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一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在多年的热情与感伤中,他们的感情也疲乏了。现在他们要休息。他们所熟习的禅宗与老庄思想也这样开导他们。孟郊、白居易鼓励他们再前进。眼看见前进也是枉然,不要说他们早已声嘶力竭,况且有时在理论上就释道二家的立场说,他们还觉得“退”才是正当办法。正在苦闷中,贾岛来了,他们得救了,他们惊喜得像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真的,这整个人生的半面,犹如一日之中有夜,四时中有秋冬……这确乎是一个理想的休息场所,让感情与思想都睡去,只感官张着眼睛往有清凉色调的地涉猎去。(闻一多《贾岛》,见于《唐诗杂论》)

 

闻一多先生当然是非常优秀的学者,但是他这里的解释,是典型的诗人的解释。有道理,但不够全面。精神层面的需要,固然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需要,但要让人们像对待佛一样地敬仰他,膜拜他,一定还得有社会层面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除了贾岛兼容佛(他做过多年的和尚,法名无本)、儒的思想和他注重色调的诗歌语言艺术特色之外,他的情感立场和人生命运的阶层代表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原因。换言之,应该还有一系列的社会原因。

贾岛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社会之人,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的现实内容,打着鲜明的阶层烙印。贾岛研究专家齐文榜先生认为,贾岛咏唱穷困的诗歌,“是中唐下层士子困苦生活的典型反映”,并非只是他个人生活的反映(《贾岛集校注·前言》),诚哉斯言。“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都”(《下第》),“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冬夜》),“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燃”(《朝饥》),“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客喜》),都很好地写出了下层士子的困苦景况;“灯下南华经,祛愁当酒杯”(《病起》),“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纪汤泉》),道出了士子心中普遍存在的游侠梦想;“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宿山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池开菡萏香,门闭莓苔秋”(《题岸上人郡内闲居》),“山过春草寺,磬度落花潭”(《送宣皎上人游太白》),“远道擎空钵,深山蹋落花”(《送贺兰上人》),都符合士子尤其是下层士子的审美口味。

除了他思想、感情、立场的代表性以外,贾岛为人的诚恳朴实,社交的广泛兼容(佛、儒两界他都有大量的朋友),以及他人生道路的坎坷潦倒,也都是成就他偶像(真正的偶像!)地位的重要原因。众多原因,成就一尊偶像。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是张籍,不是孟郊,不是柳宗元,不是韩愈,只能是贾岛。

贾岛跟杜甫不同,他的作品中多反映下层士子的困苦生活,而杜甫则多反映比士子还要低贱的穷苦百姓的困苦生活。穷苦百姓不是杜甫诗歌的读者,他们也没有能力抄写杜甫诗、铸造杜甫像,去膜拜,去赠送他人。而贾岛的读者,能做这些事情。

                                                2012-8-12


最后更新[2012-8-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