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教育视野
>
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龚向明:高效课堂是一种流行病》
出处:网络 阅读次数:112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龚向明:高效课堂是一种流行病
高效
课堂
是一种流行病
渝北 /龚向明
一、高效课堂的“病句”
去年十月,王爱娣
老师
赴济南听
山东名校校长及相关人员关于高效课堂的几个报告后,撰写了
《山东“高效”课堂系列报告听课笔记》。
文章
称,
山东省教科所某所长的《课堂
教学
改革与高效课堂》报告中所谓“
生本课堂、生命课堂(
学校
是生态园)、
生活
课堂、生动课堂
”不仅存在教学论方面的问题(“生本课堂,
教师
何为?”),而且存在语病:“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动课堂,四者有交叉,属于统一关系,而非并列关系”。王老师认为,高效课堂的有关说辞,存在“搬弄新名词”,
“
喜欢拼凑,喜欢把寻章摘句、东拼西凑的零散碎东西误认为是‘理论’”等问题。
归纳起来,王老师指出的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效课堂在教学论认识方面存在误区。二是高效课堂缺乏严谨的科学
研究
态度,把“新名词”当“新概念”,把“拼凑”当“逻辑”。
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几个报告的提纲里也很容易找到。
以
昌乐二中某副校长的《高效课堂素质
教育
的突破
——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例。“
20%自主
学习
+70%合作探究+10%教师教学
”,明显地把学习方式与学习环节混为一谈了。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与“他(师)主学习”相对。它不同于作为学习环节的“自学”,自学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他(师)主”的。“合作学习”也是学习方式,与“独立学习”相对,其特点是分工突破,扬长避短,共享成果。作为学习环节的小组学习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0%课堂预习+70%课堂学习+10%巩固检测
”,这是把相互包含的几个概念并列使用。“
20%天才
学生
+70%普通学生+10%后进学生
”,其数据乃无稽之谈,“后进学生”与“普通学生”并列,也很成问题。
二、高效课堂的迷惑性
在讨论杜郎口
中学
课堂教学时,我写过这么一个帖子,转抄如下(有改动)。
研究课堂,有两个范畴,一是课堂教学,一是课堂管理。
我以为,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研究杜郎口中学,或许会有值得借鉴的发现。课堂管理,一直为教师们所忽视。有的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堂管理,这是课堂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因课堂管理而闻名的改革,在我有限的视野里,魏书生最早。魏书生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课堂上就是课堂管理。
但是,从魏书生起,也发生了两大误会:一是把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相混淆,把管理经验误为教学经验。第二,极力贬低“教”的地位和作用。魏书生令国内不少教师着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追求和创造了一个近乎“不教”的神话。杜郎口中学也一样,在他们所展示出的课堂上,老师们似乎达到了“不教”境界。有位教育前辈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教”,是教学的结果,不是教学的起点,也不是教学的方法。但是,从魏书生到杜郎口中学,情况似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教学几乎要被重新定义:教是不教。这种神话很荒唐,很危险,却很迷人。
神话可以天马行空,科学却需要实事求是。教育改革着迷于神话,折射出某种可悲的学风。
三、高效课堂的流行机制
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未见推行高校课堂相关学校的教师发表“异见”。这种没有“杂音”的局面恰恰可能反映出最大的问题,因为真正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应该是百家争鸣的。
据我所知,各校的所谓高效课堂模式,其设计多出于长官意志。这些年,仕而优则学,加之“
教育家
办学”的口号喊得正响,于是不少校长开始以“教育家”自命了。在他们眼里,真正的教育专家——那些一线教师居然基本上是“素质差”、不会上课的。高效课堂的各种模式在校内是以自上而下的运动式做法推行的,在这种所谓的“改革”形势下,没有“异见”就不足为怪了。
课堂教学改革最具创造性的力量在一线教师,而高效课堂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改革”,居然是以蔑视一线教师的素质及其创造性为前提的,这样的改革能收“高效”吗!也许,这些学校会向我们“展示”其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要问,这些“成绩”是从哪里来的?是“课前”“课后”那些不能展示的功夫,还是真有别的什么奥妙?这些“成绩”能经受住
历史
的考验吗?
四、校长是高效课堂“病毒”的易感人群
一年前,学校领导从杜郎口中学考察回来,布置我设计一种能够在全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婉拒了,并谈了三点看法:
第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
第二,只有在教师尚不具备基本
专业
技能的学校里,学校领导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收到积极的引领效果。(你见过
北京
、
上海
、广东等地的中
小学
大搞模式化课堂教学改革吗?
第三,课堂教学建模是应该的,但要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方式,即鼓励每个教师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学校组织专家对其评估和指导,帮助教师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这些意见和建议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或许是因为没有突出管理者权力的作用吧。校长们喜欢用“权力通吃”的逻辑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对高效课堂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改革”会更感兴趣。
校长们的权力本应该着力于学校管理,但是,不容乐观的现实是,他们的兴趣常常并不在这上面。
近年来,一些学校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恶化,加之教育体制行政化日益严重,学校内部管理“乱—松—散—乱”恶性循环,已经成为课堂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课堂效益,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问题是在“拨乱反正”上下功夫。
我发现,学习杜郎口中学有个奇怪现象: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可能不在教师水平,而在校长水平,不在课堂教学,而在学校管理。但是,去杜郎口中学取经回来的校长们,不是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的学校管理,而是只拿教师开刀,只在课堂教学上折腾。这叫做校长体弱,却让教师进补。
作为校长,考察杜郎口中学以后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的,我只读到李镇西一人。李镇西在《
我眼中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
》(
《师道》2011年第9期
)中写道:
那么,我比崔校长差什么呢?
如果细想起来,我比崔校长差得的确很多。但最主要的,我想还是差实干精神和管理魄力。
先说“实干精神”。应该说,总的来说,我并不缺实干精神,到这学校后我花了大量
时间
蹲在课堂,每天都和老师们谈心。……(引者省略)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听两节课,并和老师交流。但是,比起崔校长的实干精神,我还要学习!
再说管理魄力。这是我最缺乏的。我一直信奉人文关怀,总爱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每每遇到要对人的处理,心就软了。从理论上讲,我也知道制度的重要性,学校也确实有不少制度。但一到关键时刻,我往往不能逗硬,于是,执行力便弱了下来。好多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
李镇西应该算不错的校长了,他在学校管理上尚且存在制度不能落实,管理缺位而“躲”进课堂的情况,其他校长有多少会比李镇西更好些呢!
我说李镇西进课堂用了一个“躲”字,需要解释一下。对校长来说,进课堂很时髦,一可博得重视教学的彩头,二能赢得深入基层的口碑。但是,对校长进课堂要做具体分析。校长进课堂,主要应该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如果进课堂的结果充其量只是“谈心”罢了,这就可能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的管理职责。
校长在学校管理上缺位,却越位跑去架空一线教师搞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是最容易感染上高效课堂“病毒”的。
最后更新[2012-9-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