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教育视野
>
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袁卫星:试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阅读次数:111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袁卫星:试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提要:在素质
教育
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
语文课
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一、课堂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二、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
世界
的融通,三、课堂是否有师生创造
能力
的发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大约三四年前,我在经历了一番
“
跳槽
”
的折腾之后,重新回到课堂。面对曾经的出发点和眼前的停泊地,我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而恰在这个时候,一位裤管挽得高高的农民,给了我睿者的指引:
那是一个细雨的午后,这位农民父亲打着土布的雨伞来找他的
孩子
。这是一堂寻常的语文课,课开始仅有五分钟。我说
:“
有什么急事,你把孩子叫走吧!
”
那位父亲连连摇头:
“
不,让他听完这堂课我再带他走。
”
于是,这堂课有了一位特殊的听众
——
一位打着土布雨伞站在教室外边滴雨檐下的父亲;于是,这堂课我上得特别投入,就像一位高超的琴师,在五十多名
学生
的心弦上拨弄了一曲
……
从此,我踏进课堂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堂课是我也是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和我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当为这堂课的平庸苍白而惭愧,也不应当为这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从此,我走下讲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我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
……
——
是的,通常而言,
教师
的职业感受总是以
“
苦
”
为先。但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
“
照亮
”
学生的同时,也应
“
照亮
”
自己,乃至
“
照亮
”
社会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正如叶澜先生所言:
“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
人生
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
据以上述体会,我认为,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
一、课堂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庖丁解牛》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
“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这位
老师
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的三句话来类比: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是第一境界,可和
“
所见无非牛者
”
相比;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是第二境界,可和
“
未尝见全牛也
”
相比;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
”——
是第三境界,可和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相比。
——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何尝不需要我们师生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呢!
教师职业是
“
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
”
的职业。其职业特点,呼唤着教师对教育,尤其是对课堂的全身心投入
——
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
……
也可以说,是投入整个的生命。如果一个教师耐不住寂寞,眼睛盯着窗外,总想跳槽干些什么,
专业
思想不稳固;如果一个教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教案是
“
老脚本
”
,上课是
“
山海经
”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
那他是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教师必须要把
“
职业
”
看作
“
事业
”
,把课堂视为人生
活动
的一个重要场所,才能有生命力的辐射。
同样,作为既是教育对象,又是
学习
主体的学生,也应当把课堂学习看作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这是承前启后的一段经历,这是打下基础的一段经历,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在终身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今天,
“
学会求知
”
也好,
“
学会做人
”
也好,
“
学会做事
”
也好,
“
学会交往
”
也好,作为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因此,教师要启发带动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课堂的蓝色海洋里,如雪白浪花般地自由奔涌。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
中学
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
②
为题论述的
“
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
”
吧!
——“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
小说
《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
“
荡胸生层云,决眦鸟归林
”
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我想,彼时彼地彼情彼景,教师心里是不会想着职称问题,学生胸中是不会装着午餐排骨的!
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有双重人格。首先,他是自然人,具有自然人人格,和所有自然人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够反映现实
生活
的情绪、情感、意志、观念和行为、以及表现这一切的个性化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其次,他不是一般的自然人,他同时又是教育
文化
的载体,除了自然人人格成份外,还必须包括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目的,作为其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全身心投入课堂的同时,也要适时调控自己,修正自己,让自己处在比平时更充实,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更自信的高状态中,处在
“
忘我
”
的境地。
二、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
两千多年前,孔子明确提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他认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非认知因素
“
好
”
和
“
乐
”
对于
“
知
”
的重要作用。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更说过一番发人深思的话:
“
学校
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
确实是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
价值
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金钱和权力的冲击,永恒的话题如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物质的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慰藉,他们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把老师和同学作为诉求对象,是顺理成章的事。面对生情百态,是弘扬,是容纳,还是抵制;是倡导,是允许,还是反对;是歌颂,是激励,还是鞭挞;是赞许,是默认,还否定;是热情,是温和,还是冷淡;是褒贬,是劝勉,还是告诫
……
教师总要有一个倾向性,总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执教日本
作家
栗良平的短篇小说《一碗阳春面》,在让学生把握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后,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文中哪些句子最感人。有学生说:
“
我觉得母子三人前三次吃面时的外貌描写最感人。三次,母亲穿的都是那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这大衣到后来就褪了色。而两个孩子开始都穿着崭新的运动服,第三次的时候,弟弟穿起了哥哥的旧衣物。这说明母亲爱孩子,孩子后来也能体谅母亲。我大年夜也穿新衣服,可我从没注意妈妈的穿着,今年我要用零用钱给她买新衣。
”
又有学生说:
“
我觉得这一篇
文章
每一句都让人感动,我要把它原原本本地念给爸爸听。因为
……
因为他下岗了。爸爸下岗了,一夜之间与我和妈妈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我感到爸爸的眼里充满了怨恨,我担心爸爸这个大男人的精神会崩溃。我想读完这篇文章后对他说,下岗是暂时的,希望是永存的。不管怎样,我和妈妈总在他的身边,他一定能找到新的
工作
的!
”
最后一位同学说:
“
文中淳儿在
作文
中说:长在成人后,想开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馆,也要对顾客说,努力吧,祝你幸福,谢谢。我也许将来不会开面馆,但我一定会向我认识的人说这几句话:努力吧。祝你幸福。谢谢。我还会说:好人一生平安。
”
对于学生的感想,我不断肯定,及时评价。对于第一位学生,我说:
“
我为你母亲感到骄傲!
”
对于第二位同学,我说:
“
是的,形式上的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下岗。坚信你爸爸会在你的鼓励下正视现实,迎难而上,面对挑战,寻找机遇,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的。
”
对于最后一位学生,我这样作结:
“
好人一生平安,这话说得好。文中母子三人,老板夫妇,面馆的所有顾客都称得上是好人。我们祝他们一生平安。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做这样的好人,希望我们自己也一生平安。我提议,我们来唱一首歌,歌名就叫
——
《好人一生平安》。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
”
课堂里每个人都自发起立,动情高歌。
课后,有人评价说:
“
这一环节,颇见执教者的匠心。这既是对前段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对本文所含内涵的升华。一篇外民族的小说,在这里被赋予了对于学生个体各不相同的现实意义。这种迁移,已非能力的迁移,而是情感的迁移,思想的迁移。
”
而我个人的体会是:由于我一贯重视情感意志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学生诉求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在这堂课上向我也向同学敞开了心扉,这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这是他(们)对自我的信任,对老师的信任,对同学的信任,也是对课堂的信任。
值得指出的是,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有赖于
传统
师生关系的变革,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对付大量信息的向导或顾问,甚至进一步,成为学生中的
“
一个
”
,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征得大家的赞同,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机械传递
知识
的简单工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的脉博,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课堂才能有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是否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我们的教育太多
“
标准化
”
的统治了!且不说
“
标准化
”
的考试,就是本应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让《教参》一类
“
标准化
”
的东西来了个五花大绑,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一次听人上《皇帝的新装》,老师问,你
如何
评价文中的皇帝?学生答,知错不改。老师说,不对!又答,坚持错误。不对!错误到底。不对!顽固到底。不对!顽固不化。这下对了!教师来了个大大的板书:顽固不化。
——
这哪是启发式教学?分明是一个
“
逼供信
”
!这个老师自个儿可真有些顽固不化!!又读阿城的《闲话闲说
——
中国
世俗与中国小说》,读到这么一段:
“
我向来烦
‘
中学生作文选
’
。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两三个之后叫我起来,我说从楼顶写起吧。哪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一楼开始写,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不是空中楼阁!我那时还不懂得领异标新,只是觉得无可无不可。后来在香港看一座楼从顶建起,很高兴地瞧了一个钟头。
”
读罢哑然。
由此想到另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断
——“
花为什么会开?
”
有一天,
幼儿园
的老师这样问她面前的小
朋友
。第一位小朋友说:
“
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
”
第二位小朋友说:
“
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
”
第三位小朋友说:
“
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
”
第四位小朋友说:
“
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
”
第五位小朋友说:
“
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
”
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
“
老师,您说呢?
”
老师想了想说:
“
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它的小脸,笑了!
”
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
“
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
这个教学片断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老师原先准备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课堂教学,就是要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就是要培养这种洞察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知识或假设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就是要珍惜这种想像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就是要激发这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学习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
——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教师要问,上述课堂中教师的做法固然不对,因为学生创新的结果是正确的、可行的,但如果其创新的结果是错误的、荒谬的呢?
——
我的观点是,也应当让他展露。因为创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我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在以
“
祥林嫂死了!
”
为题讲完一个课时之后,又以
“
谁是凶手?
”
为题讲第二课时。本意是从鲁四老爷是不是凶手,四婶是不是凶手,卫老婆子是不是凶手,柳妈是不是凶手,
“
我
”
是不是凶手等等的辨析中导学生得出
“
不是狼吃了阿毛,而是封建社教吃了祥林嫂
”
的结论。结果,课甫一开始,课代表就语出惊人:
“
祥林嫂是自杀的,因此不存在凶手问题!
”
对他这一打乱我教学设想、教学步骤的独到见解,我一没置之不理,二没
“
课后再说
”
,而是请他上讲台,摆事实,讲道理,同时鼓励其他同学针对他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展开辩论。开始,课代表还振振有词地说道,祥林嫂可以不把阿毛挂在嘴上,可以不要相信灵魂去捐门槛,可以不碰鲁四老爷家的祭祀品,可以走出鲁家到赵家、钱家、孙家去做女佣,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其他村庄去讨饭
……
并且找出了
“
雇佣女工之难
”
之类的依据。可台下四五十同学自由发言,同样找依据,一一批驳他的观点,批驳他的论据,批驳他的论证,课堂气氛如火爆般热烈。下课铃响起,课代表被
“
批
”
得大汗淋漓,观点已站不住脚跟,只好扯旗
“
投降
”
。我适时地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识并总结了全文。一堂被打乱了计划和步骤的课破中有立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课堂只是
“
老
北京
的传说
”
,那么,讲台下面只会是
“
死海一片
”
。语文教师的创造力较多地体现在对于
教材
取舍与补充,切入与开掘,归真与求美上。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静止的
“
产品
”
,只有在师生的创新运用中,才能焕发其生命的活力。
课堂如蓝色海洋。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愿我们以生命和绿色,去调和这一片蔚蓝;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注:
①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
研究
》
1997
年第
9
期
②
《中学语文教学》
1999
年第
4
期。
最后更新[2012-9-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