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
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
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
(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4)正因为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全面的,所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一切违背这一根本属性的都是非人道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5)有必要重点强调一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个人相对社会所拥有的自由,而是指人作为类存在超越于其它一切动物之上所显示的自由,是指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需要和物种衍繁的需要进行的真正自由的生产。因此人类的生产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自由的生产劳动中人可以得到美感。如果一旦人的劳动失去了自由性也就失去了自觉性,没有自觉性的劳动也就没有创造性,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劳动。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异化条件下的劳动不但没有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反而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痛苦。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夺了,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人类的劳动退化为动物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被迫的劳动,因而异化劳动是违反人性的。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灭阶级,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
除了私有制形成对人类劳动的自由性的强烈破坏之外,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也会或多或少地造成自由性的减弱。因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使人类劳动的自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使每个人的劳动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劳动。因为艺术劳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生命意义的体验,是避免了被迫性、单调性、重复性的愉快的劳动。
以往在解释人性的回归时,许多人把人的原始欲望随意宣泄或个体人的随心所欲作为终极目标,这都是对人性的误解。人性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
(二)全面的需求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时常被提出来却又得不到圆满的解答。其实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原著就可以很坦然地回答,活着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存在的理由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但同样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与动物却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生产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它们在获取食物时只是得到一种生理满足的快感;而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人类不但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的需要。人类在满足需要时不但能获得快感,还能获得美感。动物的生产是被动的,它们每一次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吃掉,每一次生产都是从头开始,都是对前一次生产的简单重复,它们对自然界的作用等于零;而人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人类按事物的规律进行生产,不但改造对象,而且直接创造出新的对象。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狭隘的,只是在延续生命和物种的需要时才生产,它们只生产自身;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类通过社会性劳动创造新的世界,以满足人类的各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积极全面的,因此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人类的需求显现出一种不断超越的过程。生存的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发展的需求;物质的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精神的需求。动物靠被动、消极的活动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一切。而人的需求必须通过全面的、创造性的生产才能得到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积极性和实现这些需求的手段的积极性,产生了人对大自然能动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能动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人类把大自然作为自身的延伸,作为实现自我的手段,作为体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因此,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在范围上显得异常广阔。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泛。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水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只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6)人类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满足类生活的全面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出现的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处于永远可以满足需求和永远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运动之中。“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创造的。”(7)
由于人的需求是全面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全面的,人的需求失去了全面性,人性也就失去了全面性。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工人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人性变得不完整,甚至人性降低为动物性。所以必须改变异化状态,恢复人性的完整性。依据这一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种暂时的、狭益的分配原则。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引起的占有和消费的不平等。共产主义是对异化的彻底扬弃。按需分配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分配方式。当然这一分配方式的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达到能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水平,否则按需分配便是一句空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疯话,就是把这一原则给忘了,因而开了个历史玩笑。
在我国,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定论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在50年代曾经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可是后来由于认识上的失误,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阶级矛盾,以至于引发十年浩劫,使中国错过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才有了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往有关人性的权威结论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许多人以此为依据把人性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并推导出在阶级社会中人性表现为阶级性,因此人性便没有了共性,任何人性都打上了阶级的印记。这就是使中国社会陷入几十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漩涡的理论根源。澄清马克思在这一表述上的准确含义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时形成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虽然在认识上是唯物主义的,但由于他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所以在历史观上却走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马克思研究人与费尔巴哈在出发点上就不同,马克思是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从研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开始。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使人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的劳动不仅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还体现类的本质,人的劳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存在方式都具有社会性,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劳动不只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身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8)
劳动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人不能以个体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每个人都具有类的共同本质,人类又是每个个体人的总的集合体。人还是历史的人,人的所有本质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仍然无法摆脱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形态。恩格斯说人永远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这个意义上人仍然具有动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人性的表现形态永远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于人性表述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简单概括为:人的本质的核心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就是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人的本质的表现形态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二、人性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 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