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王澍“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阅读次数:102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澍“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王明贤: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点击数:1842012-03-09  来源: 江苏万和建筑表现就业培训中心

  中国“文革”美术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对新中国美术史、建筑美学、中国当代建筑有专门的研究,代表作有《城市史与建筑史的知识考古》等,王明贤先生是最早向国际建筑界推荐王澍作品的专家之一。
  
  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云浩:实验建筑是一批人?还是王澍一枝独秀?
  
  王明贤:王澍是最重要的代表,中国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个水平,因为做实验建筑的人本来就少,不到十个人,其中有人分心了,不做了,去做商业建筑了。只剩两三个王澍这样的坚持下来,王澍这个人特有意思,我们25年前认识,那时他在读书,已经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流传,那时他是个非常先锋的建筑青年。他有一句名言: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就是他了。后来因为要毕业答辩,这话改成一个半,他的导师齐康算半个建筑师,当然,这是个传说,未经证实。
  
  中国“废品”
  
  云浩:王澍第一次走向建筑国际大展,是王明贤老师推荐的吧?
  
  王明贤:对,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我跟范迪安一起推荐的他。
  
  云浩:为什么?
  
  王明贤:我们两个人都很喜欢他,事先没商量,可都选了他。王澍很快就提出“瓦园”的方案,我们觉得特震撼,最早设想是25万片瓦,但规模太大,承担不起,改成6万片。运过去时,海关一打开,里面都是灰,海关问是什么,我们说这是中国的废品,就象征性地报了个价。那次展览非常震撼,王澍用拆迁下来的旧瓦,象征中国城市的大拆迁,同时喻示着中国的传统营造体系。西方盖一个建筑,就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新做,但中国老建筑拆下来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一个地方,可到了中国馆,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很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整个世界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从激进前卫到传统
  
  云浩:王澍一直是这个风格吗?
  
  王明贤:王澍年轻时是一个很激进的前卫派。后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他的那些建筑,有的是带着工人自己一块块砖、一块块瓦做起来的,世界上应该没有建筑师这么做,他经过十几年这么实验,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真的做成一个艺术品了。
  
  云浩:可别人都在比谁盖的楼高。
  
  王明贤:不仅比楼高,还在比材料豪华,造价动辄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但真正的建筑不在于豪华,它的本质在于它自己。
  
  云浩:王澍获奖,会改变当下建筑业竞奢的局面吗?
  
  王明贤:对此我比较悲观,开发商没品位,连建筑师也不见得都读懂王澍,有的还会羡慕嫉妒恨。
  
  墙内开花墙外香
  
  云浩:实验建筑为什么这么难?
  
  王明贤:1999年,我做了一次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展,当时选了九位建筑师,可老先生们坚决反对,最后展览被撤下来了,只好挪到国际会议中心办,不能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那九位建筑师,就是张永和、王澍、刘家琨这些人。
  
  云浩:王澍在国内没有获过奖吗?
  
  王明贤:没有,前几年一次评奖,我提名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让我非常寒心的是,所有评委都很冷淡,都不附和,最后名落孙山。我当时就说,王澍真的是中国建筑的希望,你们谁现在不投票,过几年你们会后悔的,历史会证明这一点的。
  
  寻找中国生长
  
  云浩:那次评奖,王澍得了多少票?
  
  王明贤:就我一票,搞得我很狼狈,所以我说,历史会证明你们的智商。北京有很多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也都不错。但应该跟北京的土地结合,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像天外来客。王澍这个奖很重要,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么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是对世界建筑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西方建筑几乎发展到极点了,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了,21世纪恰恰是要走出新路的时期。
  
  云浩:唐君毅、牟宗三他们在儒学的研究中,得出过一个大致的结论:“世界文化的未来在于中国文化的复兴,未来世界哲学的核心应该就是中国传统哲学”。
  
  王明贤:很多人说,王澍没留过学,我说恰恰是因此,王澍才更懂西方的建筑,有的人虽然在国外读了很多书,可只懂照本宣科,跟着西方走。所以我觉得今天中国最懂外国建筑的就是王澍,而最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也是王澍。
  
  云浩/整理
  
  日本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方振宁:王澍比陈凯歌更有意义
  
  很多人都认为王澍得奖太早了,因为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人,我们都觉得很遥远。
  
  王澍的作品很少,他获奖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给了他一个成名的机会,对这个设计,现在学生意见不少,说不好使。我认为,好使的房子让开发商给你盖就可以,可这个学校是培养什么的?王澍难道不知道做楼梯应该每阶都一样高吗?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呢?”他说:“特别高的,你一脚踩空了,你就感觉,哦,地还存在呢。”这就叫哲学,你感觉你的脚是落在地上,你每天踩同样的东西,你就没有感觉了。
  
  我曾经跟中国美院的学生讲:“你们真幸福啊,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在这样的房子里上课。”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它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呀,你在这里想,哦,应该做这样的房子。”
  
  王澍设计的房子窗户都不大,这是中国的方式,中国方式认为房子就应该暗,不暗就不叫房子了,外面亮,里面暗,舒服,有阴凉,看阴影……
  
  王澍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西方承认?因为他的叙述方式是中国的,比如《红楼梦》,讲一个大观园,它的人物关系特别复杂,那就反映了中国的一种状况、一种社会的结构。
  
  就我所知,至少王澍硕士论文就被他的母校枪毙了,没通过。普利兹克奖为什么迟迟不能给中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没有哲思。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冲出来,还被世界承认,你就知道有多艰难。
  
  在王澍之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得过一些奖,但我认为,王澍这次得奖更有意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奖时,我正在东京,我觉得这是做给外国人看的。东京大学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说:“所有中国人都在祝贺,你似乎是唯一持反对意见的,我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看,陈凯歌、张艺谋后来还有更好的作品吗?没有,因为你不能永远去做给外国人看的东西。这就是王澍最大的不同,张艺谋他们是做给老外看的,王澍是做给中国的。云浩/整理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被誉为中国公共艺术第一人

  
  王中:普利兹克奖来得很及时
  
  这个奖来得很及时,我一直认为今天中国的超城市化进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地域都不曾发生过的,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面对非常多的问题,但我们是否利用这个机会向世界展现我们的主张,对人类的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
  
  普利兹克奖为我们带来了历史的判断,虽然这个判断很像空投了一个标准,或者说塑造了一个游戏规则,但对于今天中国的建筑乃至艺术是个很好的催化剂,特别有趣的是这个奖颁给了主流建筑院校之外的美术学院,也说明了美院的艺术生态对很多相关学科是有价值的。
  
  王澍的成就恰恰是在建筑本体之外,他借用了当代装置的理念,大量地运用只有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迁才能得到的旧砖瓦,展现的不仅是肌理的变化,而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和记忆,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时代的铭文,他的叙述实际上就是引用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存观。
  
  中国自古有非常优秀的营造法,两千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就有布局均衡的王成布局规划,江南传统建筑的黑、白、灰,背后支撑着文人的淡、雅、素,创新最不能缺失的是文化魅力,从这个视角来看,就是说至少我认为如果你站在世界,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还没有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特别重大的贡献,王澍算是一个特别,其实是有一些人一直在这么去做的,只不过需要这样一个声音来促进我们的审思。
  
  王澍实际上做了和我们老祖宗的思考方式、生存方式的精神对话,然后将这些融于艺术家的想象和技术性思维,这在教育上面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是给学生们去灌输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还是为他们打开眼界去逐渐建立一个系统方法。

最后更新[2012-9-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