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和复杂历史人物。由于他对现代中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己经成为一个具有持久意义的学术领域。2004年6月7 日晚,应河南大学科研处和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萧延中教授,在科技馆二楼报告厅,就“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政治”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阐释。
萧延中教授把毛泽东晚年思想和行为划分为“政治事件”、“思想结构”、“心理动机”和“历史情境”四个角度的研究层面,并用“症候阅读法”对其进行解读。他指出:“毛泽东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建构和重塑方面,缺乏基本的原创性动力。而缺失“宪政约束”的“民主意愿”,必然开启从“群众运动”走向“运动群众”的逻辑通道;放弃制度规范的高度道德责任,不足以构成追求善之目标的终极依据;“整体平等”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内洽关系,是困扰当代中国的首要政治哲学命题。”他强调:“我们必须把研究对象和社会现象,放进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情境中去考虑,这样才能对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在西方人的政治思想观念中,毛泽东是代表中国的符号,拳王泰森的纹身就是毛泽东的头像,可见一斑。萧延中教授也认为,毛泽东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符号,在国人心中是神话般的人物。
知名画家安迪?沃荷的油画《毛泽东》售价9.3亿港元,这个天价,除了依赖画家的技巧外,主要依赖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领袖人物,洞察世事、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晚年毛泽东评价邓小平,“他……外面是壳,里面是钢铁公司”,“我死了,谁也压不住他……,他对走资派恨不起来。”
毛泽东死后,邓小平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政治波折,肩负起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毛泽东曾对秘书张玉凤说:“我死后,可能不出一年,长了不出三、四年,会有翻天覆地地变化。民心、军心,我看不在(我们)这边。”这后来都被历史所证实。
萧教授大胆评价毛泽东:“他不是一个凡人,太自我中心主义,从不怀疑自己。对法律的蔑视是他的一种缺失,但是他对下层民众却是真的关怀!”
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动“文革”是为了实现政治权力的再分配。针对这一观点,萧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动“文革”为的是一箭双雕的效果,既为了打倒政治对手,又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形态。
毛泽东认为现实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统治阶级是塔尖,占少数,被统治阶级占多数,而理想的民主国家结构应该相反。为实现理想社会,他以党作为中介,带领人民闹革命,成功实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
“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 1962年以后,毛泽东认识到共产党成了新的“特权阶级”背叛了革命和人民。于是他以个人威信为中介发动了第二次革命。“一个领袖,全国人民”的革命开展起来。目的是民主,实质却是个人专断独裁,“发动最广大人民造权威的反,其实他自己就是最大的权威”。
文革是典型的“多数暴政”,历史告诉我们多数人坚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毛泽东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纯粹的民主国家,但道德理想越纯洁,实现这种理想的手段就越残忍,“文革”中的非人性的残忍才能得到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