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西学国学
文章标题: 《洪秀全的“文才”有多高》
     阅读次数:13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洪秀全的“文才”有多高

洪秀全的“文才”有多高

 
2012年08月10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5版

洪秀全四次通过县、府初试和院试加考,并获得较好的名次,却又屡屡过不了院试这一关,获得清朝最低一级科举功名——秀才,这基本可算作对洪秀全真实文才最科学评价”:不是文盲,但也仅此而已。

 

 

  太平天国和文化二字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关系:一方面,它是中国历代造反者所建立政权中印书最多的一个,仅保存下来或知道名目的印书就有近50(),生产了数量惊人的状元、进士、举人和秀才(状元最多时一年4,举人考试录取率据记载有高达80%以上的);另一方面,它又在相当长时间里执行毁书、删书、禁止读古书等政策,一度到了除自己编纂的那几十套书外,任何其他书籍都是妖书、阅读都要治罪的地步,连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在即位前都只能翻墙偷阅几本。而这些自相矛盾政策的始作俑者——天王洪秀全,却是个读过书、考过科举,当过教书先生的知识分子。那么,他的文才到底如何?

  洪秀全的族弟、后期曾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对洪秀全的文才推崇备至。当洪秀全在天京定都、西方外交官和传教士为中国突然出现一个强大的新兴基督教政权惊喜不已之际,这位因种种原因流落到香港的太平天国内线人士不断向这些急欲了解太平天国、太平天王内情的洋兄弟提供独家爆料

  瑞典人韩山文根据这些越编越邪乎的爆料,先后写出《洪秀全来历》《太平天国起义记》两份文献,前者劈头第一句便是其人(洪秀全)自幼聪明无比”,而篇幅长得多的后者则称儿时的秀全很快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七岁开始学习,五六年间已熟诵四书五经和“HAU-KING”(应为孝经)“KOO-WUN”(不知是什么书),后又自行阅读了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中一些较为奇异的书籍”,因此被族人寄托厚望,认为必定能高中进士,选入翰林。1864年夏,洪仁玕在江西被俘,留下的供词中仍然盛赞洪天亶圣聪,目不再诵”“十二三岁经史诗文无不博览

  但另一些记载就显得很不客气:1858年起,不断有外国外交官、传教士得以进入太平天国领地。虽然他们中仅一人(洪秀全的老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得以和洪本人见面,但大多数人都得到过洪的诏书或其他著作,对于这些著作,这些中国通几乎都给予极低的评价。太平天国早期,曾国藩湘军幕府里有个叫张德坚的芝麻官,煞费苦心地编纂成一套太平天国情报集《贼情汇纂》,在这部公认翔实的著作中,对洪秀全的文才评价为粗通文墨”“日事赌博”,说其文字句读如俚曲盲词,大都费解

  正如邹忌向各有私心的妻妾宾客询问我长得美不美不得要领一样,和洪秀全利益一体的洪仁玕也好,将洪视作疯子、首逆的外国人和清方官吏也罢,都不太容易用公正、客观的尺度去评价其真才实学。好在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寥寥无几的几位高产作家之一,留下收录五百首诗的《天父诗》,以及数目不少的诏旨、文书、阅读笔记,其中既有内部文件也有官样文书”,要掂量其文才”,还是有不少参照物的。

  从其发出的诏书看,喜用韵文、旧约典故,而不喜用中国古代典故(在保留下的诏书中提及中国古代人名的仅一次,且是早期在永安时);语句中夹杂许多俚语、方言,且往往不讲究句式,朕见无数天兵将,进贡圣物宝纵横;在朕面前虔摆列,朕时含笑欢无声人多说是欠些别,圣神父子古今同这样的句子,把当时的文化人看得目瞪口呆是毫不足奇的。

  他的许多诗(包括诗体诏旨和《天父诗》中大多数作品)则怎么看也不太像诗,至少有些另类,不拨飞虫生浪耳,不顾尔王害自己;一个不顾都是难,半点怠慢不恭喜一些半点都不得,不是校笑认真先;教尔这样就这样,不开过口记万年”,甚至还不分高低,拿然来。而洪仁玕在香港和被俘后所记录的、看上去像样很多的洪秀全诗”,从种种线索看,很可能系洪仁玕的代笔”,是算不得数的。

  但仅以这些文字判断洪的真实文化水平”,认定其纯然不学无术,恐也会失真。

  洪最早参加科考是1827,时年仅十五岁,此后直到1843,考了至少4,每次都顺利通过县、府两级初试,并曾在院试中开始名在前列。他接触基督教是在去广州考试完场后,上述记载大抵真实可信。清代童生县试要考四书题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府试内容和县试相同;院试另在正场前加考经古”,内容为解经、史论和诗赋等,洪秀全能四次考到院试,诗词韵律和文章格式都必然是纯熟的;他第一次落榜后便应聘任塾师,且总能熬过塾师最易丢掉饭碗的年歇月”,后来丢饭碗是因为信奉上帝而弃孔子牌位,并非教学质量问题”,这些都表明,洪秀全的文才,至少不应像后期诏旨、尤其《天父诗》所表现得那样。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洪秀全建国前的作品。目前保留下来的包括《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和《百正歌》等,其中文字如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流之浊由源之不清,后之差由前之不谨,还是文从字顺、词能达意的。其在《原道醒世训》后写了一首七律:上帝原来是老亲,水源木本急寻真,量宽异国皆同国,心好天人也世人;禽兽相残还不义,相邻互杀断非仁,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虽谈不上好,却也格律严整,意思明白,至少比前面提到的那些天话看上去强太多了。

  之所以如此,一如《贼情汇纂》中张德坚所分析的,有几个原因:

  ——保密。洪秀全危机意识强,金田起兵前到处躲藏,很少有人知道其确切行踪,甚至不知其是否确有其人。为了保密,他习惯于把指示写成费解的字谜,如将天父出令,千祈遵正拆成高老山山令要遵,十字有一笔祈祈”,这种习惯在立国后因猜忌外臣和故作神秘而仍然保留,因此炮制出众多字谜般的奇谈怪语。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习惯在岭南秘密社团中十分流行。

  ——以神圣自居。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耶稣胞弟,“天生真圣主”,认为自己比任何凡人都高贵,为此不惜抹煞古代、外国历史,不承认任何其他国家是国家,并剥夺古代帝王称号,这样的神人”,文字自然也要与众不同,凡人写得文从字顺,“神人只能故意写得别扭,以示档次不同

  ——身份和读者不同。早期洪秀全还是个求着别人信教的自费传教士,惟恐别人不爱读、读不懂,自然要把文字写得尽可能好看、好读。后期做了高高在上的天王便无需在意,反正臣子们读不懂也会创造条件读懂的。《天父诗》等多是写给两广同乡和文盲后宫的读物,夹杂大量方言、俚语是为了方便这些人阅读,在外人看来不通顺的文字,这些自己人反倒会觉得通顺、亲切。事实上,即便后期,一些接地气文字,如写给苏州百姓的《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就像人话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科举虽然存在科目脱离实际等严重弊端,但仅就文化考核而言是相对公平的,洪秀全能四次通过县、府初试和院试加考,并获得较好的名次,却既不能在县、府初试中获得第一名(案首”,可以直升秀才),又屡屡过不了院试这一关,获得清朝最低一级科举功名——秀才,这基本可算作对洪秀全真实文才最科学评价”:不是文盲,但也仅此而已。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到底霸占过多少美女?

2012年08月11日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王国梁

 

核心提示: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广东人是天下的眼》,作者:王国梁 著,团结出版社

举义时,眼睛雪亮,勇往直前;入京后,尘埃蒙眼,生活糜烂,最终悲剧落幕!

洪秀全是广东人的骄傲,洪秀全也是广东人的悲伤。他举义时,眼睛雪亮,勇往直前,直捣清皇都,几乎要把数千年的皇帝拉下马;而建都南京后,却尘埃蒙眼,生活糜烂,最终悲剧落幕!

(一)

洪秀全少时就学于本村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约从1828年(道光八年)起,屡试不中,思想颇受刺激。1843年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将书中内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幻觉对照比附,以为幻觉中所见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以使人们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并按书中所言,自行施洗。次年,偕友冯云山等往广州和附近各县及广西贵县开展传教活动,宣传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此后两年间,撰写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求人们净化思想,信拜上帝,以回复到古代“天下为公”的盛世。1847年春,到广州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教堂学道,得读新、旧约圣经,并申请加入教会,但因口试不合要求未能实现,旋再赴广西。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教获得成功,信徒日增,形成“拜上帝会”,他被奉为首领。

在广西,洪秀全与冯云山共同策划,制定了宗教和道德的戒律“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组织和约束拜上帝会会众。由于影响不断扩大,拜上帝会与当地封建传统势力发生冲突,斗争日剧。其间,洪秀全与冯云山及广西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形成领导核心,逐渐明确了推翻不信上帝的清朝统治者而另建新朝的目标。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天兄耶稣胞弟,其余五首领并为天父之子,以坚定信徒信心。1850年夏,广西天地会群众的自发斗争达于高潮,清朝在广西的统治濒于瘫痪,洪秀全乘机通知散居各地的信徒到桂平金田村会合。半年间,会集万人,编组成军。1851年1月11日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同年,设官封王,建立各项制度。1852-1853年(咸丰二年至三年),统帅所编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入湖南进湖北,沿长江攻占南京建都(号天京),统治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建都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文件勾画出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实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每人都授与土地,不论男女,照人口均分;以古代《周礼》的制度编组户口,每二十五家为一“两”,为管理生产和分配的最基层的组织;每“两”设一国库,收成时,除足本“两”人户口粮外均归国库,每“两”人户婚娶弥月所需俱用国库,鳏寡孤独由国库供养。这是建立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公有的小农社会的理想模式。但洪秀全的这种构想并不很缜密。1859年辅政的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兴办交通、银行和矿业等,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倾向完全不同,洪秀全也批示同意。以后又重新刊布《天朝田亩制度》,但其中主要内容如平分土地等并未实行。在思想文化方面,洪秀全以上帝为独一真神,打击佛、道异教,在建都天京后又发起了严禁一切孔孟诸子百家书籍的运动,只允许基督教的新、旧约圣经和太平天国编写的书籍流传,以图加强思想统治。杨秀清反对这一政策,在1854年2月以天父下凡方式肯定四书、十三经及其他古书的价值。洪秀全遂下诏删改四书等儒家典籍,宣布删改后准人民阅读。但此事迄未完成,终太平天国之世并未出版改定后的四书、五经,洪秀全本人对古人古书的严厉态度也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洪秀全还提倡文以记实,反对浮文典故。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乱。主要问题发生在杨秀清同洪秀全和其他高级领袖之间。洪秀全虽是天王,但杨秀清掌握了军政实权;并常以天父代言人之名,超越洪秀全之上。韦昌辉在洪秀全的默许下(一说系奉洪秀全之命)杀杨秀清;又扩大事态,滥杀杨秀清部属多人。洪秀全在石达开起兵威胁下,杀韦昌辉,以石达开主政。但旋又对石达开心存疑忌,多方牵制,致石达开于次年带兵出走,与洪秀全分裂。此次内讧,极大地打击了太平天国,损伤了实力。1858年,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提拔后起的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为方面军统帅,自己兼任军师。但鉴于杨、韦、石事件,家天下思想加重,多任用年幼无知或才干不足的兄弟子侄,使领导机构的能力大为降低。1859年,任命新到天京的族弟洪仁玕为“精忠军师干王”,居于首辅地位。洪仁玕颇具政治资才,但与太平天国渊源较浅,引起宿将不服。洪秀全遂普遍加官晋爵,以团结人心,虽收到暂时效果,但却导致了各将领踞地自雄的局面。

洪秀全在太平天国中致力宗教甚于实际政务,即使在后期亲掌大权时亦如此。太平天国内乱后,军民产生失望和离心倾向。因此他更进一步沉溺和求助于宗教,亲自反复宣传天父天兄与其父子为“父子公孙”三代,其父子受天父天兄安排坐江山,因而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又改国号为“上帝天国”,旋又改回而于“太平天国”之上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这些宗教宣传和举措,较太平天国前期更为离奇而缺少社会内容,未能起到鼓舞士气,加强权威的作用。

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南等地后,与盘踞上海等地的外国侵略势力接触日多,引起严重冲突。英国要求太平军不进攻上海等条约口岸地区。几经交涉,洪秀全同意在1861年内不进入距上海一百里以内地区;但拒绝了英国要求继续延期的威胁,于1862年1月派兵进攻上海。曾有外国势力提出愿与太平天国合作,推翻清朝,平分中国土地,洪秀全断然拒绝。在外国传教士的要求下,洪秀全一度同意外国教士可在太平天国领土内自由传教。但洪秀全对世界形势并不了解,对外以天朝大国自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因而轻易同意了外国在长江的航行通商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加紧镇压太平天国。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统治区相继失陷,天京遭清军包围,粮尽援绝。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从,坚持驻守天京。城内缺粮,他亲自在宫中草地寻拣百草,制作成团,称为“甜露”,要人民以“甜露”为食。1864年6月3日,自尽而死(一说因病去世)。一个半月后,7月1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灭亡。

(二)

太平天国与以往单纯杀富济贫的农民起义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改造社会的思想和政策,而其大多出于洪秀全。洪秀全所着诗文及诏旨、文告很多,留传者已大略备于1949年后编辑出版的《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他一生的业绩主要有:

1。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着作,为太平天国起义做好了思想舆论准备。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2。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3。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国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4。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的错误主要在于:

1。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2。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3。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中间虽然风起云涌,也曾经占领过中国的半壁江山,但是时间短促,很快就失败了。其原因,不是将士们不卖命,而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头头们私心实在太重。起义之初,也曾经打出过官兵平等、男女平等之类的旗号,可是刚刚定都南京,就露出了他们自私、狭隘、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劣根性。特别是对于妇女,后期的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眼里,妇女都是他的玩物和奴隶,根本就不把妇女当人看。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到底有多少个美女?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个人。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到52岁自尽,在全是美女的天王府中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那时候他正值壮年,体格健壮,但是11年中仅仅颁发过二十五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到成丰八年(1854-1858年)是空白,五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中过了11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他52岁,终于在曾国荃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美女娇娘,自尽身亡。他死后48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

(三)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是以肯定的态度。

他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借以激发民气,推翻清廷。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因此大家就以“洪秀全”呼之。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1904年成书,定名为《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交由日本东京祖国杂志社出版,作者署名为汉公。此书史实误漏之处甚多,史学价值是谈不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公开反清,号召革命。

在孙先生的倡导之下,革命党人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反清,一时蔚然成风。

章太炎所作《逐满歌》曰:“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这种通俗易懂的唱词,对于鼓舞下层人民奋起反清,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势难兼顾。

由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拔高太平天国的事实,影响所及,国共两党都有了肯定太平天国的思维定势。国民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民族革命的英雄,共产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一直认为太平天国是革命的,视之为革命前辈。其间虽然也有杂音--例如推崇曾国藩的“平乱”,大读《曾文正公家书》,但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贬低太平天国。1949年以后,新中国把金田起义的人物定为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只能歌颂,不得批评。凡此均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之前,大家觉得对革命有功的英雄是该推崇,并无多大疑问;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认为洪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在太平天国中除洪秀全外,杨秀清是想篡位的野心家,韦昌辉是混入革命阵营的阶级敌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李秀成忠王不忠,是个大叛徒,一律该杀。好像除了洪秀全这个孤家寡人外,太平天国里再没有一个好人。物极必反,这种极端的说法引起大家极端的反感,大家被迫重新思考,难道历史上真有这样荒唐的事?于是在四人帮垮台之后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工作重新开始的时候,听到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歌颂之声。


最后更新[2012-9-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