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转载:教育大跃进注定难实现》
     阅读次数:92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教育大跃进注定难实现

教育大跃进注定难实现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北京晨报
 

    县县有大学无异于村村炼钢铁

    教育界知名人士信力建在接受采访时称,应允许县自办大学,中国有22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所大学,至少可以增加2000多所大学,这时中国就真正把教育搞上去了。(《新快报》)

    这样的建议,让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过去大炼钢铁时期村村都有土窑炉,如果真的要2200多个县,县县都有大学,且不说存在着教育资源巨大浪费的问题,恐怕那种大学的质量和土法炼钢的质量不会有太大区别。一位网友以非常冷幽默的方式跟帖道:把小学改名为大学不就成了吗?确实,如此迅速而成批地办大学,那么大学退化为中学乃至小学恐怕也并非杞人忧天。

    一县一大学,这追求的还是封闭社会的教育自给自足,如果招生面对的是一个县,这样眼光狭窄封闭的大学能成长吗?能建成世界名校吗?倒让人感觉颇有点大学快餐化的意味。

    2200多个县,这里面有多少贫困县?有些县连中学都办不下去,还能办大学?这样的建议几乎没有现实性可言,如果一旦推行,恐怕百姓又得遭殃了,各种集资摊派都将来了,而且打的旗号自然是“教育利国利民”之类,可最后,这样的做法将很可能是一场不顾及科学的教育“蛮干”。

    当然,信力建的建议也并非毫无闪光之处,比如他说的“在县里上大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教他们一点实用知识嘛,如何耕田、做手工、环保等等。”这实际上说的是职业学校,或者是农村夜校、培训班,对于这些农村职业培训机构,我觉得确实应该普及,但不能把这些夜校夸张地定性为大学。

    其实,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不在于大学数量少,而在于我们大学的模式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数量其实远远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的大学却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不少大师,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办学模式多样化,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那时候的大学,既有国立大学,又有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等,它们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这种多模式化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发挥民间的资本力量。而现在,我国对私人办大学还有诸多限制,因此,要把中国教育搞上去,最终还是应寄希望于放开教育市场,在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前提下,鼓励私人办大学。(欧木华)


最后更新[2012-9-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