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头脑一热,全国上下来了个生产大跃进。不过大跃进跃进三年没有跃过去,最终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专家面对全国经济发展的火热态势渐渐沉不住气了。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你蜗牛似地往前爬,怎么能适应形式的需要,怎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于是乎,教育专家一合议,一场教育大跃进便开始了。
扩招,扩招,拼命地扩招,校舍有吗?师资有吗?这些我都不管,只要学生招进来,呆三年、四年就成大学生了,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学生招进来,没有地处住,那就在宿舍里搭个地铺,不行的话,男女混住也可以,不过你们要保持住定力,千万不要做出苟且之事,其余的以后再说。师资吗?不用发愁,中专毕业的站到讲台上,你就教大专,大专毕业的,你站在讲台上教本科,本科毕业的,你不反对的话,可以给研究生上两节课。一切全由自己做主,自己家的事情,自己不说学生怎会知道。一切会好起来的,教室会有的,宿舍会有的,师资也会有的,不过这一切需要慢慢解决,而不等这些问题解决,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是的,一切会解决的,收了那么多的学费,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吗?盖楼吧!盖楼吧!学生还在那里等着用呢!这样,一座座大楼就这样建起来了,盖楼吧,盖楼吧!收的学费不够用,那就贷款,贷一百万是贷,贷一千万也是贷,那就贷它八千万,反正收的学费源源不断,这样一座座大楼就拔地而起了。
多么红火,多么壮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啊!想大学想疯了的孩子们!多么红火,多么壮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更多的有用之才啊!而乡巴老是不管这些的,他们的想法简单的很,那就是我掏了钱让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孩子以后有口饭吃。可上学毕业的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村里,乡巴老警觉起来,一打听才知道回来的都是上的大专啊!于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大专没了市场,大专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先四百分,后三百分,三百分还是没人上,就降到二百分,哎!招生就象打鱼,网撒大点,捞着谁算谁。
大专没市场,而学校还要生存,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升格了。于是乎,全国的院校来了个升格运动,中专的升成大专,大专的升成本科,甚至有的直跨两级,直接由中专升成了本科。伴随本科院校增多的同时,自然是本科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而学生减压的办法就是考研,以前是一个导师带一两个研究生,而现在据说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的奇观。五十年代大跃进跃进三年停了下来,而我们这次教育大跃进持续了十年还没停下,扩招还在进行,大有把研究生普及全国的意思。但灵通人士宣称,扩招已接近尾声,因为高考人数已趋于减少,自然一扩一少,把全部学生纳入高等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令人担心的是教育质量无保证,就业无保障,那时请学生入学,学生未必能领情,肯披上大学生的外衣呢。
以前,教小学的是中师毕业就可以了,但教育专家称,教小学的中师毕业不行,于是全国的中师取消了;以前,教高中的师专毕业就能应付,但现在听说高中的新进教师必须是研究生学历才行。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好赖全凭一张嘴,教本科的大专行,教高中的大专就不行了,以前教高中的大专行,现在就不行了。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它来你不知它为什么来,走也不知它为什么走,而小民能做的也就是东风来了随东风,西风来了随西风,至于风向最终走向何处,小民不知,也不过问。
八十年代,学生考上中专就算考上学了,当时,那种家人的喜悦,亲朋的骄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而今天大众眼里无疑考上本科才算考上学,至于大专、中专早被人排除在学之列了。自然,考上本科的家长的喜悦还是有的,但喜悦之情也大不如前了,因为家长清楚摆在孩子面前的还有漫漫长路要走。既然喜悦还有,也难怪今天家长依然对高考趋之若骛了。
中专不行,有大专,大专不行,有本科,即使本科不行了,还有研究生在那里顶着,到时来个全民研究生教育,拔世界个头抽,显我教育之发达,岂不是美事一桩!
呜呼!我教育之大跃进,哎哉!我教育之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