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吴小如》提要(二)
黄安年缉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7月3日发布
书名: 学者吴小如
著作责任者: 《学者吴小如》编辑小组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沈莹莹
封面题字: 邵燕祥
封面设计: 刘家伊
经销: 新华书店
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印刷: 北京大学印刷厂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第一版
开本: 16开 650X 980 毫米
印张: 23.75
印刷日期: 2012年03月第一次印刷
字数: 298 千字
页数: 380 ,插页7
定价: 人民币42.00
书号: ISBN:978-7-301-20373-6/K·0843
内容简介:
2012年,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九十周岁,吴小如执教北大四十年,成就斐然,桃李满天下。为了庆祝吴先生的九十华诞,吴先生的学生们征集了这组文章,它们出自社会名流及弟子门生,有回忆吴先生教书育人者,有评价吴先生学术成就者,有回忆吴先生儒者风范者。对我们了解学者吴小如先生,以及后学如何尊师求道有非常大的启发。
目录:
吴小如先生传略
题《吴小如先生自书诗》 周南
读吴小如 邵燕祥
为《吴小如先生自书诗》作 邵燕祥
创发新义金针度人
吴小如:《常谈一束》 何满子
随笔之妙 刘绪源
创发新义治学严谨 ——读《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 陈延嘉
《吴小如讲〈孟子〉》读后 陈延嘉
“猪跑学”的弘扬与“守正”精神的操守 ——读《吴小如讲〈孟子〉》高书文
迷而不迷 ——读《吴小如戏曲文录》断想 蓝翎
一部关于京剧的学术著作 ——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 沈玉成
听吴小如先生为美国学员讲戏曲 王小宁
博而返约披沙拣金 ——读《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 唐元明
学识与性情的结合 ——评吴小如四十年代的书评 郭可慈
“少作”的品质 ——读吴小如先生1945至1948批评文字 刘敬圻
吴小如评说穆旦 子张
尘外孤标——吴小如 肖跃华
根深才能叶茂 ——记吴小如教授 陈熙中
文章锦绣金针度人 ——学习吴小如先生《古文精读举隅》札记 林薇
回首灯火阑珊处 ——读《书廊信步》 罗文华
读吴小如先生《霞绮随笔》 宋金龙
其学沛然出乎醇正 ——吴小如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 刘宁
唐碑晋字几人看
笔外功夫笔内藏 韩嘉祥
温厚儒雅学人风范 ——读吴小如书法、书论札记 汪运渠
唐碑晋字几人看 ——吴小如先生及其书法 孟刚
千古才情一脉亲 ——试论吴小如的书法 刘凤桥
《吴小如录书斋联语》后记 刘凤桥
话说“题签” 白化文
灼灼其貌炯炯其神 ——读吴小如书法 罗文华
先生教我怎样读书
字字落实,订讹传信 ——向小如先生学讲课和治学 汪少华
听吴小如老师讲课 顾农
吴小如先生和我的师生缘 张鸣
我所敬重的吴小如先生 孔繁敏
小如师教我写文章 朱则杰
吴先生教我读《诗经》 檀作文
吴小如先生教我读杜诗 谷曙光
山高水长师生情
我所了解的吴小如先生 沈玉成
老学生眼中的吴小如 陈丹晨
“福寿绵长” ——记吴小如先生 王水照
博古通今、学贯文史的大学者吴小如 周倜
半个世纪师生情 ——吴小如先生和我 袁良骏
难窥夫子墙 ——敬贺小如师九秩华诞 彭庆生
山高水长师生情 齐裕焜
我的恩师吴小如 诸天寅
门外说小如先生 胡双宝
点滴见师恩 张锦池
师生一辈子 陈学勇
中文系里最年轻的“先生” 胡友鸣
我心目中的吴小如先生 范洛森
附录
吴小如四十年代剧评一束吴小如
吴小如教授联抄范立芳
后记《学者吴小如》编辑小组
本书编辑小组由齐裕焜、陈熙中等组成选编,收录文章48篇,涉及吴小如先生的学生陈丹晨、王水照、周倜、林薇、袁良骏等十多位著名学者。
后记
在即将迎来吴小如先生九十大寿之际,先生的友好和门人倡议编集此书,以表达庆贺与感激之意。
除附录外,本书共收录48篇文章,其中 31篇选自历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其余各篇则是先生的部分友人和学生特为本书撰写。我们略按文章内容,将全书分为四部分:一“创发新义,金针度人”,所收文章着重评价吴先生的学术成就。二“唐碑晋字几人看”,是对吴先生书法的评介与鉴赏。三“先生教我怎样读书”,记录了吴先生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写作的情景。四“山高水长师生情”,抒发了“老学生们”对老师的深切感恩之情。
在编集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吴小如先生不仅以他的卓越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而且,更以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吴先生的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今天尤其显得可贵,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吴小如先生的道德文章,特别是青年学生和教师,从中可得到如何做人与治学的启迪。
在收集有关文章和约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吴先生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的热情支持,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因条件所限,我们未能与个别已刊文章的作者取得联系,又因篇幅所限,不能把媒体上所有文章一律收入,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歉意。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是与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本书编辑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齐裕焜、刘凤桥、吴煜、谷曙光、陈熙中(召集人)。
《学者吴小如》编辑小组
2011年12月
***************
特别感谢陈熙中教授惠寄本书及后记,文字稿,还有几篇文章文字稿。照片(一)26张,(二)12 张是笔者依据该书翻拍的。
摘编:
小如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考据,淹贯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文史并重,兼工行草楷书,笔意遒劲秀逸。先生治学,擅长由训诂而通辞章,重考据以明义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洵为乾嘉学派之鲁殿灵光,旷世难求之通才。
小如师是性情中人,耿直狷介,特立独行,从不俯仰取容,然极重情谊。对师长,感恩图报;对朋友,肝胆相照;对门生后进,眷顾奖掖,不遗馀力。凡此种种,有口皆碑。
在中国士人的传统中,历来倡导“道德文章”,而“道德”是位在“文章”之上的。小如师的文章固可传世,而其道德更是门生后进学习的典范。
彭庆生:难窥夫子墙——敬贺小如师九秩华诞
吴先生在兰州讲学近两个月,给兰州大学和甘肃师大(即现在的西北师大)中文系学生讲课。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 经过十年的禁錮,学术园地也像一片荒漠,吴先生精彩的学术报告,对渴求知识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及时的甘露。他讲课时不但座无虚席,连大教室过道、窗外都站满了听众。至今王人恩教授(当时是甘肃师大的学生,现为集美大学教授)还完整保留着吴先生讲课的笔记。
吴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是一位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学术关注着民族文化健康提升的大学者,他那高尚秉直的道德品质、诚实严谨的学术人格和广博精深的文化造诣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蓦然回首,我有幸师从先生已然半个世纪。五十年来,吴先生引导我探寻学问的真谛,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我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山高水长。
齐裕焜:山高水长师生情
吴小如 /*<![CDATA[*/var hash=window.location.hash.match(/^#sub(\d+)/),lemmaHashFound=false;bk.view.hash=hash&&hash[1];hash=null;if(bk.view.hash){var lemmaDescArray=[{"subLemmaId":448389,"subLemmaDesc":"\u5434\u5c0f\u5982"}];baidu.array.each(lemmaDescArray,function(_,A){if(bk.view.hash==_.subLemmaId){lemmaHashFound=true;}});}/*]]>*/ bk.view.expFlag=false;baikeViewInfo={id:"448389",subLemmaId:"448389",editable:"true",title:"吴小如",expIndex:"0",subLen:"1",isMulit:false,subList:[{"subLemmaId":448389,"subLemmaDesc":"\u5434\u5c0f\u5982"}]}; 百科名片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文名: |
吴小如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安徽泾县茂林 |
出生日期: |
1922年9月8日 |
|
职业: |
学者 |
毕业院校: |
北大中文系 |
代表作品: |
《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古典小说漫稿》 |
|
吴小如 安徽泾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吴小如是现当代中国文史界文武兼备的全才,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撰著有《读书丛扎》、《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等20种,被称为“最后一位训诂学家,乾嘉学派最后一位朴学守望者”。吴小如教授古代文学史、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
代小说、古代戏曲,从先秦到鲁迅,各个阶段的课他都讲过。人云:“北京大学这所最高学府,学者如林,然而从《诗经》一直到梁启超,能全面贯通讲授如吴小如先生的,也许并不多见。”如此深厚学问功底的大家,平日却“不以其小而不为”,譬如也肯花费精力撰写一些专家学者本无须看、青年学者未必有兴趣看的“半学术性”的“豆腐块”文章,还“自讨苦吃”编纂成帙。平日前来讨教者不少,有些问题吴小如则坦陈相告“我查查书再作答复。”然后骑上车去图书馆泡半天,直到把“这一极细小的问题”弄清楚,再一五一十做答复。有时提问题者已经睡觉,赶来“做答复”的吴小如便将答复写成材料贴在对方门上!吴小如还花去许多功夫大量发表《不是小事》一类短章,像小学教师那样郑重其事地指疵错字、病句,订正晚报上的文章以及广播中讲话和商店广告中出现的讹音别字,为正确编、译、注、校、选、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竭力“鼓呼不已”。之所以“不以其小而不为”,也是因为吴小如从未自视为大家,而是把自己定位在“普通”层次上,自云:“扪心自问,我几十年来只是一名普通教书匠,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学问和那么多的知识。”吴小如受乃父——20世纪中国卓然一家的大书法家吴玉如的熏陶,亦写得一手天真纯净字体娟秀书法,吴小如平日书法只是自娱,绝少为“润格”而“创造”作品。
个人经历
吴小如,1922年9月8日生于哈尔滨,原名吴同宝,原籍安徽泾县茂林。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成员。系著名书法家吴玉如之子。
吴小如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汇文一小读书,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学毕业。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学,赶上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由于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翌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全家迁入天津租界,辍学一年。193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毕业,升入私立工商学院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又重新读大学,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不久即离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业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为插班生,1947年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肄业,至1949年才于北大中文系毕业。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员。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进行全国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讲师。一直干了近30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职,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1953年在北大参加九三学社。
国家图书馆收藏吴小如著作一览
《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台下人语》吴小如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举要》吴小如编著;吴同宾编著.--北京:中华书局
《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廊信步》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今昔文存》吴小如著;刘亚铁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诗词札丛》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9
《读书丛札》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莎斋笔记》吴小如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俞平伯美文精粹》俞平伯著;吴小如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0
《文心与诗魂:诗文欣赏》吴小如等著;闻 知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诗书画》秦岭云,吴小如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读书拊掌录》吴小如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著作
《心影萍踪》吴小如[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吴小如[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微笑着离去:忆萧乾》吴小如,文洁若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诗文述略》吴小如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278页 [J821/19 保存本、基藏库]
《林庚推荐唐诗》林庚选编;吴小如等注释.--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8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
《韩愈散文选集》(唐)韩愈著;吴小如,韩嘉祥选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鸟瞰富连成》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盛”“世”观光记》——《鸟瞰富连成》续编/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function(){window.rsInsertData=window.rsInsertData||[];rsInsertData.push([448389,[]]);})(); 开放分类: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389.htm
附文一篇 其他请见学术交流网
1954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四年级,给我们开宋元明清文学史的老师是浦江清和吴小如先生。当时我对京剧喜欢得入迷,听说吴小如先生就是著名的剧评家“少若”,于是除了在班上旅进旅退的关系以外,还曾几次闯到他家里听他谈京剧。毕业以后,我留校当了3年研究生、助教,帮助游国恩先生工作,每天上午都在游先生家里上班。由于工作需要,吴先生其时被调去协助游先生主持《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的编注工作,每星期必上游宅。吴先生也是游先生的学生,每次提问请益或者讨论,对我这个“旁听生”来说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也由此,我和吴先生就由一般的关系而逐渐变成了很熟悉。
岁月不居,吴先生已经被号称为“吴老”,学术上则早已脱颖而出,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书,包括著、译、编,恐怕要超过十五种,其水平成就,有白纸黑字在,无需我多加饶舌。我想要介绍的,是吴小如先生这个“人”的某几个侧面。因为作为“老门生”我对他的理解究竟要比别人多一点,细一点。
认真、坦率和热情是吴小如先生为人处事的鲜明特点。这首先表现在治学上。他少年时代就在父亲——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吴家碌(玉如)教授的熏陶下跨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迷人王国,打下了厚实的根基。由于经济和其他原因,他前后读过三所名牌大学,即燕京、清华、北大,受业于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等著名学者,转益多师,使他懂得了“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的道理,而且认真执着地按照这一道理去实践,博.览精思,但并不急于求成,更不标奇立异。在中年以前,他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基础工程的构筑。北京大学这所最高学府,学者如林,然而从《诗经》一直到梁启超,能全部贯通讲授如吴小如先生的,也许并不多见。可能就因为“面”的宽泛而被忽视了“点”的精深,他曾经招来过“杂家”这一兼寓褒贬的评价。这当然是不公允的。他的大量著述,完成多在中年和老年以后,除去十年浩劫,平均两年出版一部书,如果不是“厚积”,就不可能如此“多发”。再说质量,如《读书丛札》,在大量资料中引出结论,取精用宏,无徵不信,新解胜义层见迭出;又如《古典小说漫稿》、《古文精读举隅》、《古典诗文述略》,从书名上看,好像是ABC式的概论,但内行人却可以在浅出中看到深入,平易中看到扎实。不弄玄虚,更不卖假药,给予读者的是可靠的知识和有益的启发,这正是作者认真和诚实的地方。近来有一些时髦的著作,其“新”其“怪”,往往使人想起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两两相较,其得失不难自明。同时,吴小如先生的认真还表现在有的学者所不屑一顾的小问题上。有些晚报上的文章,广播中的讲话,错误百出,读者和听者往往付之一笑,但是他却常常要郑重其事地加以指出。以1987年10期《红专》发表的那篇《向屏幕的老师请教》为例,一位教员在电视台讲诗念错了字,他就如骨鲠在喉,非要写文章,还非要发表不可。如果有人以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拿稿费,说得轻一点是“门缝里瞧人”,说得重一点,则是忽视了一位学者所具有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过分的坦率有时候会给人带来麻烦。在吴小如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曾经有过不少坎坷崎岖,这多少和他的锋芒过露有关。再加上人无完人,自己掌握了广博知识就难免对人有所指摘,而语言的不留余地又每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例。1978年,由于穷极无聊,有时写几篇小文章换点稿费,文章中偶尔涉及京剧评论。一次他问起我最近干了点什么,我如实相告。他摇摇头,说:“京剧的文章你最好别写。”我连忙解释,文章只分析剧本、人物,不谈表演,他这才点点头,说:“这还可以。”老师深知学生对京剧的理解不足半瓶子醋,当面提出忠告,这本来是关心爱护,但当时我确实有点下不了台。相知多年的师生之间尚且如此,比这更尖锐的批评施之于他人,其后果不是显而易见么?
过去的学术界有一种陋习,就是不肯把真本事教给学生。其原因,有人是出于秘方不肯外传,有人则是懒得多说。但吴小如先生对学生却极为热情负责。学生和年轻助教向他提问,他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等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一五一十地详细作出答复。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午休,只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这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的基地还是讲坛。从中学教师、大学助教到教授,吴小如先生的讲课一直是十分叫座的。嗓音洪亮(大约和会唱京戏有关)、语言生动、板书漂亮,这些都可以算有利条件,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工作的理解。1984年7月9日的《北京晚报》,发表了题为《教授啊,请上讲台》的专访,其中引用了吴先生自己的话:“如果说我有什么嗜好,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讲课。”“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据我三十多年来和吴先生的接触,这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在我当学生的时候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他上堂以前备课充分,讲授内容经过严格的选择,表达则严密而明快。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如同一位好演员,舞台上一个亮相,一句唱腔,观众仅知其边式动听,满场喝采,却很难体会其台下付出的汗水。吴小如先生多年来在工作中极为辛勤,他的夫人长期病休在家,他以一人之力挑起全家六口的生活,读书、备课、著述都是硬挤时间干出来的。一堂课下来常常力尽精疲,但在讲台上则始终神完气足。也由于这样,他刚过五十头发就全白了,然而进取的意志毫不衰退,诲人不倦和提携后进仍一如既往。几年以前,有两位外省的中学教师为了试讲一篇古文,远道前来请教,他详细答复了所有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讲稿主动出借。对集体科研项目中“名、利”的问题,只要涉及后辈,有的学生请他看论文,他作了大幅度的改写,除了和知交偶发表一些感慨外,也从来讳莫如深。吴先生也常常主动谦让。最近他还计划和两个学生合出一本论文集,俾使年轻人的成就得以和读者见面。
学者和文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过对古典文学研究者来说,理想的状态还应该是合二而一。启功先生算得是这方面的代表,但由于在诗书画方面的名声太大,学术上的成就在同行以外反鲜为人知。吴小如先生的气质也有这种“合一”的趋向,不过他的“副业”除京剧研究以外,一般人了解得并不多,其实他的旧体诗写得相当好,但发表得较少,仅在《红专》和《诗刊》上登过几首。他写旧诗,一方面用以述志抒情,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服务。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动手写一点,则极难体会作家的得失甘苦,所论就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林庚先生讲诗,吴组缃先生讲小说,所以能精采纷呈,鞭辟入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诗人、小说家。
和写旧诗同样可以列入文人习气中的是书法。吴小如先生从北碑人手,近年来的境界已逼近乃翁而遒劲稍逊。吴玉如先生的书法是北方之强,从学者极多,但真能得神髓者却绝无仅有。吴小如先生在书法上没有多花时间而自然酷肖,很象孟小冬之于余叔岩。吴先生是京剧专家,这样的比方或者不以为忤吧!
吴先生早年经济上比较困难,近年来功成名就,子女也都已独立,生活上总算进入温饱型了。遗憾的是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体弱多病,夫妇之间,相依为命,一切都需吴先生亲自照料。六十岁以后是学者的第二黄金时代,而吴先生的景况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他在研究和教学中的潜心专志。随手记下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多少也可以反映知识分子政策距离落实还相差得很远,很远!
注 释
*文发表于《红专》1988年第3期。——编者注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906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