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小如(速写)罗雪村 绘
北京大学的吴小如先生,先后师从游国恩、俞平伯、周祖谟等先生,学养深厚,深为学界推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因为一篇批评文章,竟被称为“只有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水平”。吴小如闻之戏言:“盖曾经有人肆无忌惮地说朱自清的散文在小学生作文中也并非上乘之作,然则作为朱先生的弟子只具有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水平也正是理所当然。”
这位“幼儿园水平”的学者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纲要》重印多次,获“北大优秀教材”。吴小如对《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所做的贡献,深为学生感念,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有些被美国某些大学列为教材,使用至今。这位“幼儿园水平”的学者,20世纪40年代就活跃于报刊,50年代初即参加北京市第一次文代会,小说、散文、古体诗,无不涉猎。“父亲认为我在报纸上投稿是不务正业,所以我用‘少若’的名字发表作品。”吴小如说,他加入中国作协的笔名就是“少若”。
写得再多再好,也抵不过古典文学的“诱惑”。吴小如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文学创作,而在于古典研究。他说:“我有一个经验,我教中学时,讲古体诗而不会古体诗,就隔着一层;讲文言文而不会文言文,也隔着一层。我不想做古文家,也不想做诗人,为了深入作品,就得实践,为了教书,我才下那个功夫,去写文言文,写古体诗。”林庚讲诗,吴组缃讲小说,所以能精彩纷呈,鞭辟入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本身就是诗人、小说家。
从中学教师、大学助教到教授,吴小如的课一直十分“叫座”。他“嗓音洪亮、语言生动、板书漂亮。”(沈玉成《我所了解的吴小如先生》)吴小如说:“如果说我有什么嗜好,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讲课。”20世纪80年代,吴小如曾在《我爱讲坛》中抒发自己对课堂的热爱:“除在校读书和当过几天业余编辑外,我只干过教书这一种工作……近年来身体差了,还生过一场大病,尽管下了课疲乏得抬不起腿,吃不下饭,但只要走上讲坛,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自己的一得之愚贡献给他们,立感活力顿增,浑不觉老之已至。”
袁良骏在《半个世纪师生情》中写道:“据我所知,吴先生从先秦到现代,大大小小、前前后后开了十几门课,真不愧中文系的‘救场英雄’。然而,却总是费力不讨好,‘不吃香’。在中文系走了几十年的‘背’字。”其原因,“似乎传言吴先生有什么历史问题,但实际上这些传言毫无根据。”大概因为如此,或者也因为秉直不阿的性格,在北大中文系任教28年后的1980年,吴小如先生选择了离开。周一良和邓广铭“三顾茅庐”,邀请他到了历史系。
吴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他的学生沈玉成曾写文章提到吴小如的“不留情面”:“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吴小如说,我几十年的处境就是如此。
对学生,吴小如则极为热情。学生或助教向他提问,他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等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一五一十详细地作出答复。
“我最大的毛病是总爱看到文化领域中别人身上或文章里出现的缺点,而缺乏认真反思的自省功夫。”吴小如也因此被称为“学术警察”,对学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校点古籍书谬误百出,某些编辑师心自用地乱改文稿,知名学者缺乏常识信口胡说,学界抄袭成风……古人云,吉人词寡。吴小如却说,“有机会我还是会说。有人称我是‘学术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说,现在不是学术警察太多,而是太少。电视、电台、报纸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国家的文化好坏都看这些窗口,结果这些窗口漏洞百出、乱七八糟。”这些饱含他忧患意识的批评文章,招来了很多非议;而他直言嫉恶的性格给他带来阻碍,但他从不后悔:“我一向主张表里如一,而且我做事情光明磊落,名利对我来说根本是身外之物。”
吴小如在学界“嫉恶如仇”,在梨园也曾叱咤风云,和朱家溍、刘增复是京剧界三大“国宝”级人物。自幼酷爱京剧的他,早在青少年时期即开始撰写剧评,并曾上台演出。晚年的吴小如致力于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探讨与总结,先后出版《台下人语》、《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等,受到戏迷和专业研究者的喜爱。
不仅沉浸于戏曲,吴小如自童年始就在父亲吴玉如的指导下练字。父亲认为他写楷书“不够料”, “上中学后写草书还像样,父亲说:就走这个路吧!”吴小如回忆说。他练字,取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诸家碑帖之精华一一临之,不逾矩,不妄作,点画分明,不弃横平竖直,循规蹈矩,不以荒诞险怪哗众取宠。
周退密曾说,小如先生家学渊源,能文善诗,近年始得见其法书,冲灵和醇,神韵两绝……何满子也曾称赞小如的书法“远非时下浪得浮名者所能比拟。”然而,在人人都是书法家的当下,吴小如从未以书法家自居。他说,所谓书法家,得在书法史上起一定的作用。他说:“我不是书法家,我只是一个教书匠。”(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