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灞桥
毛玲
西北之行,风尘仆仆,最后一站是西安。
这是我第一次到西安。自打看到西安城里那巍巍的厚实的古城墙,我就兴奋得战栗起来.我真切地感觉到,我脚下的这方土地,是一部辉煌的典籍、美丽的传说,厚重的历史,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那些曾经勾起我无限情思的、在古诗词中不断吟咏的名字:长安、骊山、鸿门、辋川、阿房宫……此时都在我眼前鲜活了起来,仿佛伸手可触,我从来没有如此体验过我与历史这么近,这么近。
在去咸阳的路上,车子经过一片绿油油的麦地,看到远处的农舍,青山隐隐,道边的垂柳,随风依依,心情为之一爽.因为这一路行来,很难见到这样辽阔的绿色,不是苍凉的戈壁,就是干涸的沙漠,沉重而忧虑的心似乎也因缺水消逝了灵气。眼前的盎然的绿色和坦荡的平原无疑给了我们惊喜的理由。我贪婪地看着这片古老而丰腴的土地,脑海里极力地搜寻着与它相关的一切历史和文化,奇怪的是,我竟然有些迷惘了。
导游喋喋不休地介绍着行程,突然他手指窗外说:“这就是灞桥。”灞桥?就是那个唐诗宋词里折柳相送的灞桥?就是那个“渭城朝雨悒轻尘”的古道?我赶紧回望经行处,眼前的灞桥已无踪影,在汽车扬起的飞尘中,我睁大眼睛努力地寻找着它的模样,稀疏的杨柳垂在路旁,未见半截栏杆,一根桥墩,更不用说波光粼粼的河水。导游说因为干旱,河水早已干涸了,桥墩已经湮埋在地下了。李白笔下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的景致也只能存于记忆与想象之中了。
失望怅惘之余,我还是庆幸我经过了灞桥!
这座没有流水、没有桥墩的桥,却是一座厚重得无法替代的桥。它不及赵州桥的悠久,没有卢沟桥的雄伟,也不如周庄小桥的灵秀,然而就是这座古朴得可以忽略的桥,却包容了一千多年离人的伤感与泪水,承载了一段又一段悲凄、苍凉的故事。
灞桥已过,车轮飞驰,但带不走我的思绪.我在心中默念着李白那首著名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以为,正是这首风韵迭宕、慷慨沉雄的诗句,赋予了灞桥更多悲壮苍凉的色彩和灞桥烟柳的灵魂。遥想千年的画面:箫声染绿柳,残月伴孤影,情郁于中的词人立于萧瑟的西风中,极目所见,如血的残阳照着寂寞的汉家陵墓,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权贵、梦想……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消失了。
历史给人留下人生的沧桑,更增加了我对灞桥的怜惜和思考.如今“灞柳风雪”的情怀已无法领略,“灞桥折柳” 的神韵也难再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昔日的咸阳古道,已变成宽阔的高速公路,飞驰的汽车往来如织,路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开放了的西部大地,冒着腾腾热气,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读书的,人人心中怀着梦想,个个脸上挂着笑容,成群结队,匆匆上路,各自奔向理想的目标.何用伤别?何须折柳?掏出手机,向亲人发一个短讯了得!
这就是历史!
历史掩埋了灞桥,灞桥它在地下,为高速公路奠基,我今天才得以在路上奔驰,我能不怀念它吗?
灞桥仍旧在为人们送行啊,默念着那听不见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