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张文江:《徐梵澄集》读后》
     阅读次数:18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文江:《徐梵澄集》读后

有人说,在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最好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有人说《星花旧影》是最好的一篇。贴一篇“《徐梵澄集》读后”以为呼应,文见《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徐梵澄集》读后

  张文江 

《编者的话》:“这好比一袋子的精金美玉被掺和进了杂质。”

这是为大学者编集写序的自然感觉,所谓佛头着粪,能不有所惧?此序大体是,因编者既充满敬意,文风亦有所似。序中每每提及先生言行,弥感亲切珍贵,以后有心者可编回忆录,实可警懦立顽。唯序中多提单位负责人,与大学者的成就有所不称。

“先生未完成的手稿《佛教密宗——摄真言义释》遽然不翼而飞。”

此实大损失,幸尚在人间。如果可能,当调查并赎买之,因实为国宝,至心祈祷此稿重见天日。《跋旧作版画》记鲁迅逝世时事,“会葬之间,我特殊晋见了师母。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之后,便说从此先生的‘只字片纸’皆不可失去了”。此实为中国文化而言,亦是对鲁迅的衷心爱护。今先生已逝,此意亦当推及先生,有幸接触先生文字者,可心存保护之念,至所盼望。先生拟从事的工作尚有《圣经》校勘,此实无人可代,盖学术境界达极高处方可为此,今广陵绝响,至为可惜,若留下若干线索,亦极珍贵,故只字片纸未可弃也。

“有一句话,犹如电光击闪,刹那洞明新境,至今在我脑海里鲜活不磨,他说:‘中国文化真好。儒家真好。’——于此可窥先生精神指归了。”

此实崇高人格的感化力,乃治学一生积累而成,与先生接触者往往有此体验。我亦有过类似经历,如有机缘,当一一写出,以供养读者。此先举一例,我曾问先生:先生译书,做了这么多功德(先生译事,当为玄奘后一人),莫非是修报土否?先生淡然答道:我已经不为自己了。先生之答,犹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其音数日尚在耳旁。

“也未取先生的《老子臆解》,他曾抱怨此书出版后未遇批评文章。”

《老子臆解》实一九四九年以后的解老最佳作,当然还有再进步余地。因先生以精神哲学解老子,而老子尚非精神哲学。故虽精见迭出,佳处时遭,似尚未合老子于先秦时代。未遇批评文章是正常情况,因批评者未能充分认识此书,也较难具备批评此书的功力。未遇批评原因有二,一、极差作,故无人搭理;二、 极佳作,一般读者固不能懂,少数高明者亦稽首无言。故未遇批评绝不足奇,也可能是佳作的标志之一,所谓漏网的鱼是最大的。

《蓬屋说诗》。

在《读书》作补白刊载时,已知为先生(笔名凡木?)。先生爱诗,亦爱作诗,于本人固属吟咏性情,且见性情之正,然窃谓于文化的贡献不如译、作诸篇为大。先生《蓬屋诗存》为子弟而存,线装一册,安迪先生于出书贡献良多。忆昔读胡仙女士文,引及先生句:“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读后如遭电击,沉吟流连久之,齿颊尚留余香。又访问先生时,见先生桌上放着一本《谈艺录》,自然为观摩诗学之助,告诸喜“钱学”者。先生藏书极少,仅一老式旧橱,然其屋书香深郁,有幸入室者当有同感。

《说诗》屡及马一浮,因忆昔日先生曾评马一浮,谓马引弘一法师入佛,何宗不可修,偏选律宗,此宗修行至苦,弘一法师未能长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先生的判断不一定对,因弘一修律宗有其内在原因。从时代而论,乃纠正禅宗末流戒律荡然之失;从本人而论,亦为早年纵意声色的平衡。然而先生的判断仍有意义,盖不主张单纯苦行也。说至此,亦附记潘雨廷先生告我一事,此事乃马一浮生前亲口告他的,未见任何记载。谓弘一当年执意出家,出家后竟后悔了,因发现佛门原非净土,故想还俗。马等数友劝他,原先不赞成你出家,既已跨出了此步,就不要回头了。弘一听劝,打消了还俗的念头,终于成为一代高僧。

《跋旧作版画》:“师母毕竟是伟大的,一贯秉承先生的遗志奋斗,经历了多少风险,以至受难而遭电刑。”

“毕竟”用字甚重(先生下笔不苟,《蓬屋说诗》引范肯堂曰“诗要字字作”,先生有焉),略含哀而不怨意。许广平对先生有所误解(见《欣慰的纪念》),因不先生对鲁迅情谊至深至厚。此误解自然不必辩,在先生也不愿辩、不宜辩,然终含委屈于心,故不觉流露于此。

《周天集》译者序:“接到南洋侨胞的来信,说怎样从印度某瑜珈师修为,身体上出了毛病,请示救疗之法。译者将来信详细译出,找真实深于此道的人商量,皆是一无办法。譬如美好的玻璃器或瓷器打破了,无从补缀。”

曾向先生问及瑜珈,先生亦谈及此事,且言问过朋友,竟无从措手。盖瑜珈实有副作用,可参考《瑜珈论》“附记”引“阿罗频多事略”。先生终倾心陆王心学,谓“中国文化真好,儒家真好”,当与此有关。谈话中,先生言:“我在中国一天,就不让瑜珈进中国一天”,辞色甚厉。听者一惊,不甚明白其意。先生尚有一答,当时亦颇觉意外,因谈及佛经及《法华》(287页《华法》当作《法华》),先生挥挥手说:全部是假的。听者愕然,以后读书渐多,方知为至理良言。亦见先生虽修治精神哲学,其立场与一般宗教徒实有所区别。以听者今日的认识,大乘佛经固后出,然假中仍有真在,不可抹杀,未知先生能许否?

《佛教密宗真言义释》序。

此一著作有三题,一、《佛教密宗真言义释》,见《世界宗教研究》;二、 《佛教密乘研究——摄真言义释》,见作者主要著述目录;三、《佛教密宗——摄真言义释》,见《编者的话》。今日推度,似以一为定稿之题,二为原稿之题,然而也可能相反。两题之别为前者显豁,后者典雅,前者已发表,后者或出于作者手订目录。三杂糅一、二,无此题,当为编者疏忽所致。毕竟此稿尚在人间,如重见天日,当见真相。

又忆昔谒见先生时,先生曾提及此事,云:真言在梵文皆有意义,且多数意甚普通,如“扫地啊,扫地啊”,不应迷信之。我以为,先生之意固是,然作为真言后,历代持诵者确有效验,此亦不能否定。故于真言,当两边观之。曾以此意敬呈先生。

《韦陀教神坛与大乘菩萨道概观》

此文亦收入《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此书在偶然情况下匆阅一过,随即遍觅未得,唯记先生文中一语,大意为很多经典不是释迦说的,但不一定不是佛(亦即觉悟者)说的。[按原文为:谓其为佛说可,谓其为历史上的瞿昙即释迦牟尼(《集》脱)或释迦文佛(是音翻)所说则不可。]这是我最早读到的先生文字之一,当时曾受极大启发。199512月,我因此语致信先生询问,先生于1218日答示:所论及佛说之事,盖稍窥《大藏经》者所知。尝叹佛法浩漫,包罗群有,而于本教之外,不得不承认他教亦有悟道之人,名之为‘独觉’(Prafyekabuddha),遂联系于缘生、缘起,值无佛之世,仍有夙世之因。又归之于佛法之内,曰缘觉乘,大、小乘之外,别出有其中乘。此亦不昧于历史真实,可谓含弘广大者也。此问题究属常识,不必深论。又《论文集》于“‘是音翻下有注,《集》无,再版可补入。

《陆王学述》。

出版前曾有缘接触手稿,今日再读,感慨系之。此书为先生重要著作,亦为晚年思想的归宿。记得先生谈话时,曾提及任何宗教皆有利有弊,先生许之。而先生认为陆王之学纯善无弊(先生对瑜珈尚有保留),中国之重光,有赖于此学之复兴,当以此学救中国。此见先生拳拳爱国之心,且尝试沟通中印精神哲学,然中华学术是否止此,亦可再商量。陆王之学固极善,建设中国新文化,宜参考此学。然而中国之事,似非单一思想所能救,无论这一思想如何好。此时此地之问题,当以此时此地之学治之,盖终以道法自然为上也。精神哲学至高至深,然是否有普世意义,尚待观察。言及此,再补记先生另一说。先生曾言,我的学问到现在还在分析,分析到一定时候再综合,什么时候综合,现在还不知道。此见先生治学的勃勃雄心,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然其说尚可推敲,因歧分析与综合为二,若综合即在分析之中,似途径较善。历代哲人如康德著三大批判,本为形而上学清理地基,然而建立未成,三大批判巍然独存。又如熊十力《新唯识论》实际只写成“境论”,而“量论”终其生未成。此提及熊十力,因记先生一批评,谓其字过于狂放,有时竟似乱涂。著文喜用“此处吃紧”等字眼,文章应由读者领会其义,不必自己出面强调。又“为何与如何”节,有“毛泽东教示”云云,记得原文为“已故毛泽东主席教示”云云,当查核之。

二○○二年五月十七日

(《徐梵澄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月版。) 

 


最后更新[2012-10-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