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备考策略-语文(二)
---摘自潜龙教育经济网
二、散文阅读 从《考试说明》的修订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了文学因素。大阅读多考散文的阅读。如1998年高考大阅读题是《报秋》,2000年高考大阅读题是《长城》,2001年高考大阅读题是《门》,2002年高考大阅读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根据散文的特点,高考考查的能力点是:(1)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1.明确主旨。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 散文的主旨多是抒情、明志、言理,首先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文中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明志、言理的,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理的联系。考试时间有限,要想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文章主旨,必须要有快速阅读能力。首先要一目十行,整体把握,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如《报秋》一文,假如只看第二节,很容易误以为本文的主旨是“为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的,因而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扣住中心主旨去思考,就不难找到答案。如2003年高考阅读题,只要明确了《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找到了解答文后问题的钥匙。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文章的主线。本文主旨的核心是把乡土情结升华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高考阅读题的3、4两个小题往往是围绕文章的主旨命题。 2.理清思路。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基础。不仅要注意全文的思路,还应注意重点段落的思路。理清思路也要求运用快速阅读法,如做2001年高考题《门》,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这篇散文的脉络很清楚: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地开门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是全文的收束,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解答所设问题就不难了。 3.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要紧密联系中心主旨。既然作者用词用句和运用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服务于主旨,那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离不开文章的主旨。如高考题《报秋》中,有这样一道题:“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再如2001年高考题第1小题是理解“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因本文的主旨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借门来写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开门”和“关门”的含义了。 三大要素四读法 文章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 四读法:速读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