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学风探讨
文章标题: 《张 箭:关于如何应对假注问题》
     阅读次数:185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 箭:关于如何应对假注问题

张 箭:关于如何应对假注问题
时间:2012年10月5日 作者:张箭(四川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看了杨玉圣先生2012年9月7日在学术批评网发布的《认真对待伪注问题》,颇有同感,想写一篇后续的文章,但一直没空。拖到现在中秋国庆大假,才挤出一些时间,写下这些文字,聊作续貂。
                                                  
首先,在用语上,我倾向于用假注。这和杨玉圣先生的指称在实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
     所谓“伪注”,即假的注释。从目前的情形看,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把“转引”注为“直引”,即把本来是通过阅读他人论著而获得的材料、观点、数据等,直接引注,从而给人一种似乎是作者本人直接阅读原著而获得的假象。 第二,把本来是转引自中文论著的资料、观点、数据等,直接加注为外文(以英文为主,还包括法、德、西、俄等外文),给人一种似乎是作者直接阅读原文论著而来的一种假象(杨玉圣:《认真对待伪注问题——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林日杖先生》,学术批评网2012年9月7日)。 
     
假注即指虚假的、作者并未真正掌握的图书资料文献等,但通过注释又把它们注出来了。而“伪”的政治色彩太浓,往往表示敌我,如伪军、敌伪、伪政权、日伪、伪满等。假注一般来说还是人民内服矛盾的问题。另外,从语言角度说,“真假”是一对整齐搭配稳定的反义词;“伪”的反义词虽也可以是“真”,但似乎也可以为“合法”或“正统”。                                              
                                                         
其次,我谈谈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怎样比较严格地要求自己并取得一点成功和成绩的。
     
我学过并不同程度地懂一些英、俄、日、拉丁等外语。2005年,我在《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和旧大陆生物初传美洲》一文。该文征引了一些俄语资料文献。经过反复的评审和修改,最后到了校清样稿这步了,要发表了。编辑部来函要求把文中征引过的第二外语即俄语文献纸本稿所对应的有关页码复印下来寄去,他们要审核;刚好那些俄语书都在我的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俄语书库的书架上。我赶紧把有关书的有关页码复印下来,并注明所征引的段落所在。然后,挂号寄出。不久以后,文章便发表了。事后,我很有感慨,对我夫人说,幸好我没做假注,幸好我手头有这些书。否则的话,如果我拿不出(俄语书)来,文章就可能被暂时搁置,拖得长久了;甚至有可能被取消被撤稿。那样的话,好不容易冲上《历史研究》,又被刷了下来。岂不遗憾?
     
2012年9月5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神秘的世界甘薯传播史》一文,系应约而作。报纸上的文章多不出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文章也一般不出注。因我正在写《新大陆农作物在世界—中国的传播和意义》一书,并已写了大部分,考虑到将来还要在此基础上扩写,把它作为书中一节或一目,故我出了注。该文参考征引了一点英俄日语文献。后来他们请我校清样稿时和刊出时,果不其然把注释删了。事后我赴京出差开会顺便拜访了报社。该文责编和其他几位编辑热情接待了我。我向责编解释,虽然知道他们一般不用注释,但出于以上原因我还是做了注。该文编辑连连说,没关系的;我们虽然一般要删注释,但我们还是很欢迎来稿有注,也要对那些注释检验审核。回来后,我也感慨,对我夫人说,幸好我出的注都是真注,包括纸本文献和网络文献(所引外语网络文献均附了网址和查阅时间,一搜就查到)。否则的话,编辑部那里人才济济,50岁以下的一般为博士,50岁以上的一般为编审或研究员等正高。懂什么外语的人都有(虽然不一定一人同时懂那些外语)。若有假注,一查便查出来了。届时他们让我解释,修改,删除,多尴尬丢人啊!以上两件事促使我以后更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注,出真注。
                                                
最后,我谈谈我是怎样要求和指导弟子杜绝假注的。
    
我1997年增列为硕士生导师,招收世界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史硕士生。自那以后每年都要招一两个两三个硕士生,最多一届招过四个硕士生。我2003年12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招收世界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史、中外农史、中西交通比较交流关系(1840年以前)、三大宗教史方向的博士生和博士后。2004年开招,每年都要招一两个博士生,最多的两届招过三个博士生。我对硕士生的要求是,硕士论文应以外语文献为基本参考资料,但没有第二外语的要求。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凡作中西交通比较交流、中国农史、中国基督教史(一般限1840年以前)等选题的,可以没有第二外语文献。因为中国古代史涉及古汉语、古籍、古文物甚至古文字,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科。凡作世界史或以世界史为主的选题的,一般应有第二外语文献。凡注出第二外语甚至第N外语文献的,我们都要验证审核。
    
具体的做法是,凡在给我看的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出现第二外语等文献;如果是我懂一些的那些语种,我便要考查一下他(她)。如果他(她)不懂,没有什么基础,那你怎么阅读呢。列在那里不就是一种摆设、忽悠、糊弄、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吗。我便要他们删掉。如果是出现我不懂的外语文献,比如法德意西班牙语等,我便要他们提供书面稿,包括原件、或复印件、或下载打印件,我要核对(因字母还是看得懂的)。也可以提供电子稿件,你把你的手提式电脑提来,当面打开,把那些外语文献调出来,让我看看。没有手提式的,也可以把优(U)盘带来,我们一起上机,打开看看。如果你征引的其他外语文献是网络资料,你不会下载或无法下载或不愿下载,我们还可以一起到图书馆电脑室查寻。请你当面输入网址搜出文献打开文件让我看看。对于一些较重要较孤僻的中文(含中译文)资料文献有时也要如此审核一下。比如有位硕士的学位论文《论德国宗教改革家对教会法的冲击》大量征引了出自《教会训导文献选集》的原始文献(中译本),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证过。对英语文献若觉得有疑惑也要抽查一下。例如,有位硕士的学位论文《12-16世纪西欧的韦尔多派运动》征引了多篇英语期刊论文,我们就随机抽查了两篇,如J.K.Zeman:Restitution and Dissent in the Late 
Medieval Renewal Movements:The Waldensians,the Hussites and the Bohemian Brethren,载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Mar.,1976. 等(他俩都经住了验证,系真注)。凡经不起验证的,便要求将其删掉。
    
由于我自己以身作则,由于我比较严格地要求弟子,比较认真负责,我已带出的三十几个硕士、博士,其学位论文中还没有发现有什么假注的,至少是没有稍多的假注;其绝大多数也渐渐养成做真注不做假注的良好习惯和学风。当然,弟子中倘有极个别的,毕业离校后在以后的研究写作中要做点假注,我也无力监督、无法保证,不敢打包票了。事实证明,对有点可疑的假注中的文献,要作者提供书面稿复印件,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
   
我自己在今后的学术实践中将一如既往地做真注,并将继续认真负责严格地指导弟子,要求他们做真注。

愿与学界同仁共勉,戮力规范好论著注释。 

(感谢张箭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2年10月5日
最后更新[2012-10-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