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获诺奖看中日差距
(2012-10-18)
● 高荣伟
文化视角
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可喜可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九位华人。除朱棣文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有七位(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等)青年时期接受的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是处于战争年代;而在1949年至今的63年中,“新中国”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反而没那么多。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1935年生于西藏的达赖十四世为中国人,198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但中国政府拒绝承认。1955年生于长春的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5岁,是一位鼓吹全盘西化的作家。此二人尽管获奖,却引起争议,因为诺奖评审委员会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此二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反观日本,1949年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日本的诺贝尔奖遍布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近年来,日本学者在诺贝尔奖舞台上更是大放异彩。2008年的秋天,诺贝尔物理奖由三个日本人分享获得,化学奖里也有一个日本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日本公民,而不是日侨或者日裔。而且从三位日本科学家的简历里边,可以看到他们是清一色的在日本本土大学里获得了博士学位,是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日本土博士。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50岁)和英国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所长约翰·格登(79岁)。
山中伸弥是自198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利根川进以来,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日本人,也是21世纪日本第11人问鼎诺贝尔奖。
至此,已有19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报道称,山中因研发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而为人所知。iPS细胞相关研究有望被运用于再生医疗,山中在该领域取得了日本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开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潮流。山中研发出iPS细胞后,经过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对西方的技术模仿阶段,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自身努力开发应用技术。1995年,日本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开发基础技术。2001年日本更是提出要在21世纪头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目前的速度来看,目标完全可以超过。可以说,日本近年来频出诺贝尔奖得主,与日本长期以来重视科学技术密不可分。
仅就诺贝尔文学奖来说,诺奖条件规定授予“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作家”,评选依据是艺术质量、人物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独创性,还要勇敢地致力于探索、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日本文学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本土性,取得诸多丰硕成果。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春期的孤独困惑和生命的悲哀无力,他的作品在中国一直居于畅销书之列,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德国文学评论家曾向读者发出忠告:“乘坐地铁时,不要过于专心地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免入迷过度而乘过了车站。”
中国人戴有色眼镜看世界?
而在中国文学领域,几十年来甘于寂寞、甘贫乐道、默默耕耘的作家寥寥无几。他们或者被现实所绑架,或者翅膀下边悬挂了太多的黄金,目光寓于有限的范围,总是不能够自由展翅翱翔于蓝天。在诺贝尔奖的“标准”里,作家需要有独立的价值观,这也是《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等获奖的原因。而在现实中,中国文学长期群“狐”无首。
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中国是一个后来者,并且还有很多历史包袱。几年前,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此乃一人之见,不具代表性。但这至少说明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学现状的“评价不高”。
莫言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学生。这次莫言获取诺奖,终于实现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本土派零的突破,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地位,极大地为中国人争光。与此同时,中国人绝不可沾沾自喜,陶醉于盛世的歌舞升平。
就诺奖来说,中日的差距活生生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日本的科技水平之高,发展之迅速,中国人应该惊醒了。尽管有人说,获奖本身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成就,但是这个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科学界大奖,为何总是与中国人没太多缘分呢?难道是中国人确实不行,还是国际社会确实对中国人有什么偏见呢?还是中国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中国到底有没有融入国际社会?
虽然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科学技术领域跑步前进,但就具有全球意义与普遍价值的诺将来说,跟日本相比差距巨大,这是中国人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现实。虽然华裔可以早在几十年前就拿到诺贝尔,可是至今在中国的学术体制下,在理工科领域依然一无所出。
令人欣慰的是,在诺奖领域,中国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在诺奖存在的巨大的空缺,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前,中国人可以说,诺贝尔奖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对于中国人在各领域的成就视而不见。今天,中国确实已经开放了,中国人的眼界确实开阔了,并且已经迈出了可喜第一步,在此背景下,不妨扪心自问:究竟是中国人自己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呢?抑或是西方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后的诺贝尔大道上,中国人如何高歌猛进呢?
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的强大与自立,才能去掉自卑感,才能正视自己,审视自己,看到和对待自己的不足。一个民族只有充分打开自己的心灵去面对世界,去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去除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才有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是中国河南社旗县中共党校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