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山东媒体不掩饰这片土地当年对莫言的不公》
     阅读次数:109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媒体不掩饰这片土地当年对莫言的不公

原题:“屌丝”莫言的机会之门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刘健 2012-10-25

继续给、公平地给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机会

“莫言做梦都在逃离故乡。”当莫言为家乡赢得巨大荣誉的时候,山东主流报纸在连篇累牍、欢天喜地的报道中,丝毫也没有掩饰这片土地当年对他的不公。

一篇在山东报纸上反复转载的回忆文章提到:“莫言当兵走的时候,有乡亲在街上大骂:‘贫下中农的孩子当不了兵,竟然让一个老中农的孩子当了兵!这是什么世道?阶级斗争还搞不搞了?’”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不懂,莫言乡亲所说的“老中农”,也叫“上中农”、“富裕中农”,它是个特定的政治词组。自莫言出生之前5年起,全中国的农民都被划了阶级成分,其中,贫农和下中农被视为革命的力量,地主、富农是革命的对象,上中农则是离“阶级敌人”只差半步之遥的嫌疑分子。直到1978年,这些“帽子”才一风吹,大家统统成了平等的“社员”。

在邓小平时代开启之前的岁月里,莫言这样一个“上中农”子女,能够穿上军装摸到枪,纯粹是侥天之幸。家乡的报纸回忆说,他是趁着村支部书记、民兵连长都到遥远的水利工地参加劳动去了,在自己当临时工的棉花加工厂钻空子报的名。“后来民兵连长来给莫言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满脸冰霜,离莫言挺远就扔下通知书走了。”到了部队之后,老家还有人写告状信,说莫言家庭出身不好,又说莫言的一个堂叔在台湾国民党军队里,说莫言是混入革命队伍里的坏人等等。幸亏收到这封信的部队领导自己也是中农出身,当年也有人写过告状信,所以把事情压下了。

据说,莫言到部队第一顿饭吃了八个馒头。那时他的理想当然不是什么诺贝尔奖,而是吃饱饭,多吃几顿饺子,提干,不再遭别人白眼。事实上,他最初走上创作道路,奔的也是这些很功利的目标。功课已经被“文革”耽误下了,考大学不可能了,当作家还算是一条路。

与从前不同的是,不再有外在的阻挠,这条路,他走通了。其间,还有军艺文学系主任徐怀中慧眼识珠、破格招录的佳话流传,凸显着改革开放初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饥渴以及当时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之单纯。那是一个地富摘帽、冤案平反、右派改正、高考恢复的年代,是向所有年轻人敞开机会大门的年代,是公平与效率这一对儿“冤家”亲密无间携手光临的年代。那是能听得见莫言如春夜庄稼拔节般噌噌地成长的声音的年代。

当然,后来莫言还经历过一些委屈与挫折。但那时他已经长成了大树,老实说,风风雨雨都是他应得的。而且,这些风风雨雨终究也没把莫言怎么着。何况,他所有的代表性作品都比较顺利地出版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何况,各种各样的大奖他都得过了,虽然有的奖来得似乎稍晚了点儿。何况,他还获得了“作协副主席”这样的荣誉性头衔。那锦上添花的种种,不也都是他应得的公道么?

如今,莫言已经老了,什么都不缺了。对于众多如同三十多年前的莫言那样的“普通青年”、“普通屌丝”来说,诺奖神马的尽皆浮云。野百合也有春天,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农民工也有五彩缤纷的梦。重要的是多一些机会,多一些希望,多一些生活的盼头儿。改革本来就是一个解放人的过程,就是要给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机会。继续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继续给、公平地给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机会。社会越多公平,才会越多活力。

说不定,也会越多诺奖。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从西山之石看东风西渐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吴澧 2012-10-25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妨从西风东渐里找点经验和教训

莫言荣获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少人预言: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但愿如此。不过,文化的传输和渗透,在和平时期是非常缓慢的。2010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首都博物馆曾有纪念展,意大利方面还出借了拉斐尔和提香等绘画真迹。但利玛窦在中国,他想学习中国文化,还得答应一辈子不回国,不会将中国文字带回西方。在他留下的《中国札记》一书中,利玛窦批评了当时的中国人不会理性思维。为此他和明代大臣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但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说:“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三百年后之所以突然发生影响,那是铁与火的碰撞。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即使签了条约,广州缙绅和市民,仍然坚决反对“英夷”住进城。因为英国夫妻在街上并肩行走,看在中国人眼里“伤风败俗”。随之而来的传教士,遭到中国乡土社会全面的、严密的抵抗。看他们的自述,他们几乎无法渗入清代社会。早上衣装整洁出去,晚上叫花子一般回来。走过村子,被庄户放狗出来咬,被小孩丢石头,被女人吐口水。读儒家圣贤书的大户人家,更是不接待。这种状况,要到八国联军打下北京、1901年签了《辛丑条约》之后才突然改变。敌视西方的那口气,突然泄掉了。人人都想知道,“洋鬼子”到底有些什么花样,打仗那么厉害?然后,传教士们才能将防疫针、体育运动、扫盲、作物育种、西方文学、现代医院和现代学校等介绍进来。

当然,后来又有长期闭关锁国,直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在读读外国文学的人能有多少?曾见出版社的人说,北方一些省份的新华书店,对翻译作品的订购数常常是零本。就是欧几里德平面几何,中国中学里如今也算教过一百多年了,搞不清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大学生仍然大把。文化的流入如此困难;即使西方社会当前的政治正确是多元文化,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好还是抱着长远观点。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当然要依靠那些本民族文化修养很深的人。辩证法的另一面是,这些人也必须很了解西方文化。文化走出去,必然有碰撞。此其时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金庸笔下姑苏慕容家的战法,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曾在美国遇到一位很有古典文学修养,也很成功的华裔心理医师。笔者问:像你这样很古典的中国人,怎么开导那些美国人?他说不对不对,见到美国人,我就不是中国人了。他说,如果求医者是犹太人,他就是犹太人;求医者是天主教徒,他就是天主教徒;当然,如果求医者是中国人,他就是地地道道中国人。这位心理医师总是力图成为求医者的文化同类项,这样更有说服力。像他这样,疗程结束后,要是顺带讲解几句孔孟箴言,估计效果不错。

有些西方人来中国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国内道德滑坡的现状颇有看法,觉得这和想象中的中国文化相差太远。这时,你怎么办?披头散发,满地打滚,捶胸狂吼“感情被伤害”?比较能够让对方接受的方法,还是转到西方文化。2012年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两百周年诞辰嘛,你看他《雾都孤儿》(Oliver Twist)里写的伦敦,外科医生让学徒在诊所附近路上撒桔子皮,行人滑倒后找他治摔伤;教区济贫所在晚上将垂死的老人运到其他教区,只为省去一笔丧葬费。工业革命导致城市急速膨胀,人们原有的乡土联系被切断,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善,无道德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狄更斯后期作品里描写的伦敦空气之肮脏,煤烟之肆虐,今日读来也是触目惊心。此刻中国也在这一阶段,需要一些时间。然后可以说:我们也有作家很真切地反映了当今时代,建议读一读。

这不是拒绝外国人的批评。《雾都孤儿》写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1831-1901年)初期;而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已经以道德严谨为特色。狄更斯笔下,那些老派贵族——比如救了“雾都孤儿”奥利佛还敦促他学文化的几位淑女绅士——都是有文化、有道德的善心人。狄更斯并不直接引用教义,但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基督教道德仍然占有权威地位。英国当时有一个阶层、有一个标准,可以引导社会整体向上。而我们则面临着复兴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艰巨任务。说到底,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要在国内老树重花——不但根深,还要枝繁叶茂。

作者为旅美学者

 

最后更新[2012-10-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