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轻盈的气息,重又在世界上,在白云朵朵的天空中,在料峭的春风中飘荡。
——蒲宁《轻盈的气息》,戴聪译
蒲宁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笔在我看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我个人总结出来的那种不具体的忧伤气息,怀旧的浪漫情怀,以及悠长深远但是含蓄内敛的故园之思。不同之处,是蒲宁笔下的忧愁,是如同缓缓而行的流水一样弥漫四散在整篇文章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都可以感受到;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忧伤正如同本人而言更像”静夜池塘中的一点星光“,点缀坠落在字里行间,会在不经意之间触动你。
接触蒲宁的作品的时间更早。他才是第一个颠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看法的人。最初读他的作品是高中课本中的《安东诺夫卡苹果》。贵族情调、小资情怀、田园梦境,大致概括一下。我好像是之前一个假期里刚刚看过《复活》,有典型的苦大仇深的批判腔调。所以我觉得蒲宁很不”俄罗斯“。后来曹文轩(因为当时读的语文书是他编的)来学校演讲,年级里的一位语文老师还问他,一个学生曾经问她,为什么蒲宁要写出这样有资本主义复辟倾向的文章来,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答。
现在看来我都觉得这种问题很幼稚(高中生,而且是文科班的学生,那无疑是某门课的内容背多了)。不过当时的我连这种深度的问题都想不到,只是停留在表面,粗浅地把他归成伍尔芙之类(不是说我很看不起伍尔芙,相反我很欣赏她),他的小说毫无剧情而言,思绪无边无际,大概又是意识流了。我根本就没有读进去,晚自修的时间做理科作业都来不及,花在看语文书上实在太奢侈了。
蒲宁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他的作品深沉而忧郁,但却依然闪烁着色彩与光(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观点),有种隐隐流淌的明亮的基调。其后,那种所谓”资产阶级复辟“也起效了。他流落外乡的经历
几年之后重新去读这篇小说以及他的其他作品,感悟完全就不一样了。蒲宁出身没落的贵族,青年时期就已然历尽沧桑(这点又和同样兼职颇多的帕乌斯托夫斯基一样),这种对昔日家园盛状的深情缅怀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蒲宁的怀旧继而引发的忧伤一直盈满了他的作品,读起来感觉情感很强烈。
《轻盈的气息》
这是蒲宁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其实,说实话,我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剧情。有一点回忆和倒叙,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意外逝世的故事。有很多我没有读懂的地方(或者它根本就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比如一些人物的设置(像是女校长,以及后半段我觉得出现得非常突兀的女教师——我都不知道其存在的意义)。回忆的口吻一来一去,其实都是他自己思绪的回环。
而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写出了一种难以刻画的意境。
我觉得这很像《诗经》中那篇久负盛名的开篇之作《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短短四句,把渺茫唯美的水边景致已经完全勾画出来了。而读到“伊人”,你一定可以想象出一位美丽空灵的少女,素装而立于水边,清新脱俗。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偏颇,但总之一定是位美女。可是仔细看原文,它真正直指主人公的也不过一句话,其它三句都是在营造氛围,给以读者大致明确却又畅想无限的思维空间。
描写一个人如何美丽动人,永远是侧面描写比直接写其神韵相貌如何怎样来的有效。蒲宁的高明之处就在与于细微之处体现细腻。其实他在小说的前半段的确仔仔细细地描写了奥利亚的相貌如何优雅动人,但是这样的叙述谁都可以写,写谁都可以,无出其右。而结尾处终于浮现而出的“轻盈的气息”,一下子让人知道了奥利亚的美丽——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也许有精致的五官,优雅的身段,动人的步伐,但是最重要的是有轻盈的气息,这种轻轻的呼吸是可以随着云和风一样飘荡在空中。仅仅一个细节,完全传神地表达出了“美”。而比之一直在努力营造景致的《蒹葭》,他这样一笔带过,是不是更精准、细腻呢?
而想到这样轻盈的气息的拥有者奥利亚早逝的生命,一朵嫣然绽放的花,突然折了枝,坠落在泥泞的路面之上,是不是本身就又有一种无尽的忧伤呢?
《秋》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