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转载:留住“京味”》
     阅读次数:105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留住“京味”

(堂按:根据郭思乐教授“语文是没有味道的”可以推理,北京也是没有味道的,“京味”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原题:留住“京味”

2012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郭白岩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

胡同里住的多是老北京,胡同里留存的是这座古都最真切,最动人的民间记忆。外国人、外地人来北京,经常会问“北京的胡同在哪儿”。北京城的古都文化也被人概括为“胡同文化”,说的不算过分。

北京城已是国际大都市,地铁高楼大马路,曾经的半城胡同也多数只剩下了个名字。如今要看地道的旧京街巷,地道玩意儿是越来越难了。有这样一位老北京,10多年来,悉心收藏着北京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近千件民间玩具、百余幅老照片,致力于留住“北京味儿”,他叫张毓隽。

从爱玩开始

在北京卢沟桥的宛平老城内,有一个再现老北京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胡同张”艺术馆,力图保存和再现北京的民间文化和生活。

6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内,由“北平味道、民间玩具收藏、精品手工艺品收藏、重温传统游戏、手工艺制作体验和京味票房茶馆”六大部分组成,馆里有老北京的文化、物件和饮食,让人一走进来,就能感觉到浓浓的“北京味”。

“馆主”张毓隽是满族人,祖辈5代都生活在北京,他从小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长大。因为喜爱老北京文化,1991年,张毓隽辞去令人羡慕的邮局美术设计员的工作,一头扎进“收藏”中。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民俗,那时候,特别爱自己做玩具、用泥捏东西玩。”张毓隽说。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到要办一个私人博物馆,只是觉得北京现代化脚步太快,以至于在突然之间,连他都找不到幼时记忆中的北京了。“北京作为一个五朝帝都,千年的文化积淀,原本会使其成为魅力之都,但城市的改造,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城市在表面上的繁华下逐渐失去自我。老城墙的拆除,四合院的拆迁,老艺人们手艺的不断失传等等,我们还能通过什么见证历史、见证文化?等老人们逝去的时候,或许只可能在书上的某些角落看到一些已经消失的字眼。那就太苍凉了。”张毓隽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都是自己做玩具:砸炮枪、链子枪、盒子枪都会做,几个小哥们儿在外面玩枪战,一打就是一整天,饭都顾不上吃。”这些自己做的玩具,成了张毓隽最早的收藏品。

“给同事搬家,他们收拾出来不要的玩具,我就捡回去保存。”就这样,张毓隽开始专业收藏起玩具,有些来自垃圾堆,有些来自潘家园的旧货市场。“那时候很少有人买这些玩具,所以不算贵,经常还能淘换着古代的民间玩具。”从收藏玩具、发展到收藏老北京各种物品,张毓隽也越来越痴迷。在艺术馆内,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布老虎,“这些布老虎约有80多只,其中历史最早的距今60多年。”为了收集这些布老虎,张毓隽用了16年的时间。

在这些形态各异的传统民间玩具中,张毓隽对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朝鲜族小姑娘绢人情有独钟,他说:“这是25年前在北京地摊上无意中发现的,这个绢人和一般的绢人不同,别看它普通,制作工艺非常精巧,可以清晰地看见手指的骨骼和脉络,日本人研究了很多年都没有学会这项工艺,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京梦难温

2006年,张毓隽正式成立“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馆里最特别的是有条沿着墙壁曲折盘旋着的“百米胡同”,里面有特色小泥人和惟妙惟肖的各种老北京古建筑,真实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商业、市井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个“胡同”张毓隽用了10年的时间才塑成,“百米胡同”包括老字号店铺140多间,人、车、马、楼、摊位、作坊、商铺应有尽有。“在这个胡同里,有很多现在已经失传的老店铺,我查了很多资料,一一在这里展现,否则这些曾经生意兴隆的店铺,随着时间的流失会被人们遗忘。”张毓隽说。

张毓隽不断寻找北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老物件,藏品可由上世纪80年代追溯至金代,“虽然我的藏品时间跨度近千年,但是我对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最有感情,因为那是陪我长大的玩意儿。”

每天早上,张毓隽都要开半个多小时车,从崇文门赶到位于宛平城的艺术馆。为了还原地道的“北京味儿”,艺术馆不但可以看,还能亲自体验:唱京戏、喝大茶、吃老北京炸酱面。馆内开辟出小块地,参观者可以即兴在此玩儿时游戏,如拍三角、跳房子、踢毽子、推铁环、抖空竹、抓羊拐、夹包等,也可以欣赏老北京的传统手艺,捏泥人、做兔爷、吹糖人。

其实张毓隽也是在通过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加艺术馆的收入,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和场地的限制。“我们收藏的东西很多,没有办法展示。一个柜子里摆着十几样东西,都挤着,排队似的。你看一般的博物馆里,一个柜子里就摆一样东西。”现在,他最想的是给博物馆增加景观,甚至做客房——“从早上起来,喝茶,吃点心,白天参观,玩游戏,在这呆一天,第二天走,让他有回家、回北京的感觉。”

艺术馆还不定期开办文化讲座,介绍北京的历史发展、民俗艺术及京城建筑等。

因为冬天艺术馆里没有暖气,游客人数少了很多。张毓隽正为游客数量减少而担忧,他说,我国大多数私人博物馆,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但是,不管有多难,他们都会为“执著的理想”而坚持。让张毓隽特别感慨的是,与2000多家国有博物馆相比,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数目仍显不足。他说,在美国,每2000人中就有一座博物馆,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私人创办的博物馆。

许多私人博物馆的藏品都是馆主自己毕生的收藏,对于私人博物馆的发展,收藏鉴定家吴越伟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博物馆,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的体制,以保障私人博物馆的规范运作。“这样就会有个制约,有社会介入和社会影响力在里面。董事会或理事会的社会性、公众性越大,博物馆的私人色彩就越淡,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


最后更新[2012-1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