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唐建:文人画的精神》
     阅读次数:8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建:文人画的精神

唐 建:文人画的精神
时间:2012年11月8日 作者:唐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来源:唐建书画网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 “无度 ”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 “成教化、助人伦 ”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 “四君子 ”,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 “缘物寄情 ”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 “天人合一 ”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 “人品第一,画品第二 ”, “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 ”,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成为民族的自豪。所以,文以载道,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对于精神意蕴的追求胜过了技法的追求,追求的是 “真、善、美 ”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中国画的本质吗?

道家 “返朴归真 ”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也是影响中国画的重要哲学思想。它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宏观把握,对主体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对个性的张扬与追求,具有解放思想、回归自然的理想品格。老子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 “回归自然 ”成为左右一切的艺术源泉。道家文化主张把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秩序规律都打碎,回归到混沌无为的人类原始状态,这种道家的宇宙观,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庄周对此有过精辟地描述: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是一种精神的完全解放,是主体精神凝聚于表现对象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画中的物象具有了画家同样的思想情感,天人真正地合二为一了。

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到中国画的每个角落。例如,中国画注重 “空白 ”的处理,喜爱表现 “虚境 ”,就是说描绘景物要与画面的 “虚白 ”完美地统一起来,只有充分表现出趋向无限的 “虚景 ”,画面才能产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受到老庄 “以白计黑 ”和 “以无计有 ”思想的影响。中国画追求简练概括,这正合了《道德经》所讲的 “少则得,多则惑 ”的理念。老子云: “大巧若拙 ”, “返朴归真 ”,于是中国画就产生了追求 “童稚 ”的绘画风格。老子云: “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 ”,所以中国画便以水墨为主,极少着色。以上所述,无不体现出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

禅宗 “真如领悟说 ”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 “卧青山、望白云 ”的野逸生活。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它主张 “领悟 ”,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 “真如 ”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第二,要态度真;第三,观察感受真。让我们看看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是如何体验艺术创作过程的。他认为: “胸中之竹 ”并非 “眼中之竹 ”, “手中之竹 ”又非 “胸中之竹 ”,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 “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 “胸无成竹 ”。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的审美意向。
    
如今中国画坛也存在着拜金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现象,可以说它们是影响中国画正常发展的大敌。如果我们像徐悲鸿先生所讲的那样,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入 ”,能够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必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的中国画来。

最后更新[2012-11-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