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张学松:苏东坡晚年人生境界举隅》
     阅读次数:11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学松:苏东坡晚年人生境界举隅

“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东坡晚年人生境界举隅

张学松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25日   15 版)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继位,大赦天下,苏东坡遇赦北归,结束了海南3年的贬谪生涯。自本年6月渡海北归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卒于常州,这是东坡人生的最后一年。在历经劫难又身患重病,即将走向生命终点之时,东坡心境如何?“诗言志”,阅读东坡海外归来的诗篇,笔者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即诸多诗篇用了“游”字。如渡海前所作《别海南黎民表》:“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诗集,上海古籍2005年版,下引苏诗皆本据此书)渡海到雷州时所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此游奇绝冠平生。”到梧州时所作《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相随十日还归去,万劫清游结此因。”《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安居与我游,闭户静洒扫。”过大庾岭时所作《过岭二首》(其一):“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至江西虔州用同韵连作5首诗,如《郁孤台》:“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复次前韵》:“大邦安静治,小院得闲游。”《次韵阳行先》:“室空有法喜,心定有天游。”《用同韵再和霍大夫》:“文字先生饮,江山清献游。”《用前韵再和许朝奉》:“高门元世旧,客路晚追游。”以上所引10首诗,有6首单用“游”字,1首用叠音词“清游”,2首用叠音词“闲游”,1首用叠音词“天游”,除后2首“游”字为写实外,其余8首之“游”都反映了东坡的心境。从“游”到“清游”,再到“闲游”,乃至“天游”,其思想意境也是渐次递进、层层转深的。

    根据一般辞书的解释,“游”有遨游、游览、游憩、游玩诸义。“清游”指清雅的游赏,“闲游”指“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汉语大辞典》)。“天游”见于《庄子·外物》:“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鑿相攘。”“心有天游”即心与自然共游,与自然共游即“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意,也就是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物我两忘”的“逍遥游”。“逍遥游”指人的精神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东坡《自题金山画像》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州代指东坡一生三次重大的贬谪生涯。黄州之贬后又有回朝高居庙堂的腾达“中兴”,而惠州、儋州之贬则是其人生的低谷,儋州之贬更是其际遇的谷底,这次贬得最远,环境最恶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而东坡却把这次贬谪生涯视为“奇绝冠平生”的“游玩”,把连同惠州之贬的岭海7年的贬谪生涯视同“闲游”,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的匮乏、政敌的一再迫害,在其北归的途中统统化为乌有!这正是“心定有天游”的结果。说明东坡晚年的人生境界已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王国。这种人生境界正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所描绘的境界,东坡的心胸真如皓月朗照的大海一样宽广而又澄明!这种境界在到达藤州后所写的《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中也有表现:“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而他对待“宿敌”章惇的态度尤足以表明东坡此时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

    众所周知,东坡由定州南迁途中“五改谪命”,再由惠州远贬海南,皆出于政敌章惇的幕后操作。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东坡遇赦北归时,章惇则被贬为雷州司户,本州安置。当时天下舆情以为东坡有望回朝主政,执掌宰柄。章惇之子章子平担心东坡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其父,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就主动给东坡写了一封示好的信(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东坡当即复信。东坡在青年时代与章惇是好友,后来交恶。在这封信中,东坡对二人40年来的恩怨和是非,只以“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益也”一笔淡淡带过,然后对章惇以“高年”(时年67岁)“寄迹海隅”的不幸遭遇,先从精神上给予安慰,再非常仔细地叮嘱:“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 只可自内养丹”,并拟寄赠海南所作《续养生论》(后来果然寄出)。其殷勤叮咛之深心雅意,如同情谊甚笃的多年老友。在这里,人世间的一切恩怨都被抛在了九霄云外,在楮墨间汩汩流溢的是对一个老人的真切关爱。不知章惇读罢此信会有何感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的结尾处所叙述的东坡自己的身体状况:

    自半月来,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庶几且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文集卷五十五)

    事实上,此时的东坡已经是半死的人了!这是一种何等崇高何等伟大的精神!面对这样的精神,人世间的一切赞美之辞,如“宅心仁厚”、“以德报怨”之类,似乎都淡然寡味了。实际上,东坡的晚年,早已是“心定有天游”,如此人生、思想之大境界使他把世间的一切纷争与利害都看淡了。

    “天容海色本澄清。”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纯粹的自我,回归到弥沦万物的大爱,这就是东坡晚年的人生境界。


最后更新[2012-11-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