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孙波撰《徐梵澄传》序》
     阅读次数:93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波撰《徐梵澄传》序

孙波撰《徐梵澄传》序(2009-09-28 
 
稷下猪按:今得到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为孙波撰写的《徐梵澄传》所写的序,写得很好,情理并重。卓师为人治学皆颇冷静理性,平时撰述以及为人作序一般都平直叙议,但是徐传序写得非常动情,且不吝辞藻,可以看出卓师对徐梵澄先生是有极深沉的感情的。卓新平师与徐梵澄先生同为湘人,也曾在德国留学,极为敬重徐先生,每在所内授课,必向所内研究生介绍推扬徐梵澄、朱谦之、任继愈等所内先贤,寄望所内后学承继诸先生之学术精神。以在下的拙眼看来,卓师作序虽多,此序当属最佳者之一。现发在小组。




卓新平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著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先生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大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 ”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获得了新生,学界名流亦层出不穷。然而,透过学术讲坛的喧闹和现代媒体的渲染,我们仍然感到当代中国学术在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人文学科领域的薄弱,真正影响一代学风、带来学问开创和转型发展的学术大家、思想巨人恰如凤毛麟角,颇难寻觅。正是在当代中国学术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的重新起步时期,这部传记带着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默默耕耘、大音希声的智者,让我们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谛和学界大师的风范,使我们对当今中国学术的深化和拓展亦有着欣喜、充满了希望。

在现实社会充满动感、流动不居的学术舞台上,一批批学者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其中一些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和学坛精英在人们的注目中被称为“大家”、“大师 ”,而徐梵澄先生的公众亮相却极为稀少,长期被看似在积极发现“新星”、“新秀”的学术舆论界和评论界所忽视、埋没和遗忘。对于当代学人而言,徐梵澄先生奇特的求学经历、曲折的人生历程似乎颇具“神秘”色彩,其学问和知识对常人而言也有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之感。这样“走近”徐先生、“了解”徐先生的人的确很少,一些涉猎其相关领域的一般研究者也往往因其古奥、深邃的论著、译文望而却步,不敢深入。或许可以说,徐先生的学术生涯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孤寂”,但与此同时他亦曾享有极为奇特的“宁静”。徐先生的这种超凡脱俗、单行独立,赢得不少挚爱学术、品味人生者的敬重和敬佩。而介绍这位优杰的学者,挖掘其精神财富,在我们描绘并展示当今中国学术画卷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之笔。

约三十年前,我在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首次见到了徐梵澄先生,当时的第一印象是先生身高人瘦、目光有神、白色着装,气度不凡。任继愈先生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位客居印度三十多年、学术造诣高深的归国学者,并且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这一简短的介绍如点睛之笔,使我一下子从精神上捕捉到徐梵澄先生的生动形象,体悟了其超逸洒脱、仙骨梵风的学者气质。在随后的远距离观察和出于好奇的间接打探中,我知道徐先生是湖南同乡,而且有着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留学经历,从而对先生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进而听说徐先生乃鲁迅的弟子、后又在印度专治精神哲学,是熟谙中、西、印三大文化的通才,我更是对先生无比钦佩和敬仰。由于年龄、学识等方面的“代沟”,我不敢“走近”徐先生,而只是保持了一种对先生“敬而远之”的态度;现在想来真感遗憾和懊悔。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敢“走近”和由此而所缺失的“亲近”,我也不敢像孙波先生如同对待朋友、亲人那样直呼“梵澄先生”,而不由自主地用上了“徐先生”这一显得疏远、却也表达了我对先生敬重甚至敬畏的称呼。
在担任研究所所长工作后,我跟徐梵澄先生有过几次短时间的接触。他曾给我写过短信,谈起他对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我们也在一起商讨、沟通过某些问题。在徐先生因病住院期间,我曾和孙波一起去医院探望过先生。但总体来看,这种接触仍是太少、太短。因此,徐先生的学问、人品、性格、气质,对我仍具有神秘感;而在阅读中所了解的先生,以及在远距离观察中所注意到先生那种睿智、安宁、孤峭、高雅和超拔,也使我对先生油然而生有一种神圣感。
相比之下,我佩服并感谢孙波先生,而且也非常羡慕他真正“走近”了徐梵澄先生。以充分的勇气、充足的时间和充实的知识准备,孙波进入了徐先生原本“清寂” 的个人世界,成为他的朋友、亲人和学生。在工作、生活上关心、照顾、帮助徐先生的同时,孙波亦被先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徐先生回国后没有正式招收过学生,孤身一人,长期以来身边并无亲人照顾,更谈不上桃李满园,故而其学问几乎成为“绝学”。就在徐先生的“满腹经纶”快要“绝传”之际,孙波先生“闯入”了徐先生看似封闭的“一人世界”,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学习乃至参与徐先生的“读书、写作,散步、吟诗”之生活,并从最初的照顾、观察先生而发展到研习、体悟先生,最终也像徐先生那些“譬如开矿,每日孜孜矻矻,进掘不休”,全方位地接近、研究、了解、领会徐先生其身心及其思想、学问;这样,就为孙波今天得以写出颇具广度和深度、颇有学术色彩和意义的《徐梵澄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徐梵澄先生逝世后,孙波全力搜集、整理他的文稿、资料,并申请了专门的研究课题探索徐先生的人生发展,追寻其学术踪迹,发掘其精神思想。这样,在孙波的努力和坚持下,16卷的《徐梵澄文集》得以出版,其出版座谈会也在我院成功举行。此后,孙波锲而不舍,从整理徐先生的文稿进而深入到研究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在广泛搜索、远道寻踪、潜心思考、认真写作的艰辛之后,孙波又推出了自己研习徐先生的这部传记著作。以这种深厚的感情、友谊,以其特有的敬佩和向往,孙波 “沉迷”在徐梵澄先生的人生之途中几乎达致“忘返”之境,生动而精彩地勾勒出了徐先生“高山闻道”、“欧西求学”、“鞮译‘超人’”、“试笔文坛”、“取经天竺”、“拜师‘圣母’”、“阐幽奥义”、“重返桑梓”、“定居北京”、“扬微儒术”、“深谙佛梵”、“回眸湘学”等的曲折人生、丰富学历,对徐先生的所行、所思有着独特的敏感。这样,孙波乃成为当代中国学界最“接近”、“亲近”徐梵澄先生的学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倾注其大量心血、塑造出徐先生音容再现、栩栩如生的学者、智者形象时,孙波不只是一个“孤独的远征者”、一个“在远道上”追赶“先生”的人,而且还像一个“先行者”、一个“先知”那样大声疾呼、热情号召我们“走近”并“发现”徐梵澄先生,认识并珍视徐先生在当代中国学界深刻而深远的学术价值及意义,从而能够更加鲜明、准确地给徐先生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中定位,也更加清楚地了解当代中国学问的真正涵盖和底蕴。
研究徐梵澄先生,也是我们世界宗教研究之学术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认这些研究世界宗教的大家,有助于我们深刻、透彻地认识并理解世界宗教。为此,我们特意将孙波先生的这部《徐梵澄传》纳入我们的研究丛书。其实,我深知以自己的简浅了解和学术功力不可以来评价徐梵澄先生的学术、人格,故此也没有资格给孙波先生的《徐梵澄传》写序。之所以鼓足勇气写下这些文字,乃是出于对我们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徐梵澄、朱谦之、任继愈等学界前辈、学术大家的敬仰、缅怀和学习。对这些高山景行、止于至善的前辈学者的敬慕和追忆,旨在重视并弘扬世界宗教研究所已经积累的学术遗产,更希望以此形成我们这代学人继往开来的学术风气、学者灵魂。


2009年8月18日凌晨写于湖南调研途中

最后更新[2012-1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