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个人简历
[1]刘小枫,男,1956年生,
四川重庆人。重庆29中毕业生。
1978年入
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1982年入
北京大学,获
哲学硕士学位;
1989年入
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现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7月1日起被聘为重庆大学兼职教授。
学研历程
1956年出生在重庆的刘小枫,其父“念小学未毕,然一生嗜读古书”,他自述:“我自幼常听他念东坡、廖平、沫若的贤人经”。文革中,刘小枫读中学,父亲就开始令他死背唐诗、宋词和唐宋文,还对他讲《古文观止》。小学三年级那年,文革开始了,“高中最后一年有点醒事,偷读旧体诗、新诗、小说。高中毕业下乡落户后,才开始自修。友人从城里每隔两月寄几本欧洲古典小说,还帮我借旧高中英文教本,偷音乐理论书和唐宋笔记小说。三年半务农,成了全把式农民,也还读了些杂书。返城后在重庆图书馆做学徒工,这个原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建的图书馆有不少英文书。借书有限制,目录还是可以随便看。闲翻英文书目录卡片给我很大刺激,若不通西文,等于半盲,于是开始自学法语。不久大学开考,我的考分不高不低,进了外语学院。大学四年,多不务专业,有计划地读文史哲书。”(参见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序言)
1982年,大学毕业,他考进
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当时正风靡的美学。但美学作为专业,显然无法容纳他的野心,于是触类旁通,从美学流窜到了
哲学。如果说大学本科四年是他打基础的几年,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三年则是他在思想上雏形渐具的时期。198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他进入
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但他在这一年的真正大事是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作品《诗化哲学》。在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中,这本也许是唯一一本在当时的“文化热”、“哲学热”中引起轰动的。《诗化哲学》以其独特的思路与表达方式取得了成功,时人为之侧目。随后成为1980年代三套影响一时风气的丛书之一“文化:中国与世界”的副主编。在同代学人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出类拔萃的一个。
两年后的1988年,他再度出击,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个人专著《拯救与逍遥》,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2000年,三联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修订本,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他后来众多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本。据他自己在修订本的序言中说,这本书原来是由时任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的乐黛云主编的“比较诗学”丛书中的一种。在“中西诗学比较”的葫芦里,他卖的其实是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的药。其时,他已逐渐抛弃了一度曾十分喜欢的庄子哲学,而进入神学,基督神学对他思想的影响在这时已很强烈。但他并未能在当时盛行的“文化热”大潮中免俗,而是积极地参与了这一讨论。他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在当时令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中断中国文化传统。汪晖在写于1994的论文《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中称这部书是最能反映当时盛行的“韦伯命题”,即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利于资本主义发育。直到今天,同样的论调仍然有人不时提起。
朱学勤在1990年代曾说,他自己在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其实不过是后排观众。如果此话不假,那么毫无疑问,刘小枫是重要演员之一。1989年,已对神学入迷的刘小枫远去德国,入读
巴塞尔大学,念神学专业,并最终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后来以德文出版,题目是《身成位格》。可惜的是,这本书至今没有见到中译本。虽然刘小枫的学路、文风多变,但基督神学始终构成他思想中的一个主要线索,《身成位格》是他唯一一本神学专著,没有中译本,实在可惜。
在瑞士读大学期间,他为三联出版社的《读书》杂志撰写介绍当代西方重要神学思想家思想的文章。
1993年起,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1994年,由十篇文章组成的《走向十字架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这本书由
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成为“上海三联学术文库”中的第一本。这部著作也获得了许多人的好评,但作为一部文集,而非系统性专著,它的地位自然不如之前的《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所引起的影响大。
两年后的1996年,北京三联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另一本小品文集《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其中的《记恋冬妮娅》是1990年代“学者散文”热中难得的精品,无论文风,还是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都显得更加成熟。该书也成为与他同龄的整整一代人的精神证词。(摘自《刘小枫简介》默立寒江的博客 思敏博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古典诗学
古典语文学
主要教授课程
文艺学原理与古典诗学
古典诗学原著讲疏
古希腊语文学导引
古典拉丁语文学导引
论著目录
专著
《诗化
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山东文艺版,1986年,277页;《浪漫·哲学·诗:诗化哲学的试探》,
台北风云时代版,1990年
《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
上海人民版,1988年,523页;台北时代风云版,1990年;
《走向十字架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
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23页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香港卓越书楼,1993年;
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277页;新版,华夏版,2007年,349页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香港
牛津大学版,1996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530页
《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
四川人民版,1997年,645页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香港牛津大学版,1998年;上海人民版,1999年,320页;再版,华夏版,2004年,283页;第六版,
华夏出版社,328页。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8页
《拯救与逍遥》(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427页
《刺猬的温顺:演讲及其相关论文集》,上海文艺版,2002年,237页
《圣灵降临的叙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255页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华夏版,2005年,270页
《凯若斯:
古希腊语文教程》(上册,附录),
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年,476+147页
《拣尽寒枝》(增订本),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317页。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349页。
《沉重的肉身》(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7年7月,328页。
《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78页。
《儒教与民族国家》,华夏出版社,2007年10月,282页。
《诗化哲学》(重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366页。
《圣灵降临的叙事》(增订本),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290页。
《睇视之光》(三联人文书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1月,260页。
《昭告幽微:古希腊诗品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207页。
《罪与欠》,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235页。
《重启古典诗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2月,341页。
《诗化哲学》(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479页。
《拯救与逍遥》(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479页。
《走向十字架的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505页。
《沉重的肉身》(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328页。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349页。
《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304页。
译著
《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参译),
林方(编),华夏版,1987年,512页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参译),伍蠡甫、
胡经之(编),
北京大学版,1987年,664页
《柏拉图的<会饮>》,华夏版,2003年
作品编著
单行本
《中国文化的特质》,
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286页
《二十世纪西方宗教
哲学文选》(三卷),
上海三联书店,1991/1992年,1852页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德语国家美学文选》,上海知识版1994年,723页;增补版,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资本主义的未来》,
舍勒,
香港牛津大学版,1995年,213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244页
《价值的颠覆》,舍勒,香港牛津大学版,1995年,32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335页
《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美]汤普逊(Ewa M. Thompson),香港牛津大学版,1995年;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基督教与现代性》,香港卓越书楼,1997年
《克服历史主义》,香港牛津大学版,1997年
《
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刘小枫、林立伟(编),
香港中文大学版,1998年
《
经济伦理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刘小枫、林立伟(编), 香港中文大学版,1998年
《舍勒选集》(二册,带长篇导言),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460页
《灵知主义及其现代性谋杀》,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296页
《现代国家与大公主义政治思想》,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258页
《金钱、性与现代生活风格》(带长篇导言),
西美尔,上海学林版/
台北桂冠版,2001年,248页
《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与倪为国合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30页
《
施米特与政治法学》(带长篇导言),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385页
《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带长篇导言),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75页
《当代政治神学文选》,
吉林人民版,2002年,247页
《夜颂中的基督:诺瓦利斯宗教诗文选》,香港道风书社,2003年,380页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与
苏国勋合编,四册),
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年,包括:
《I 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Ⅱ 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Ⅲ 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Ⅳ 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学刊
1 《基督教文化评论》,
贵州人民版,1990年
2 《经典与解释》(与
陈少明合编),上海三联书店等,2003年,已出数辑:
2003年:
《经典与解释的张力》(1)
《柏拉图的
哲学戏剧》(2)
2004年:
《
康德与启蒙: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3)
《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4)
2005年:
《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5)
《
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6)
《赫尔墨斯的计谋》(7)
《苏格拉底问题》(8)
《
美德可教吗》(9)
2006年:
《
马基雅维利的喜剧》(10)
《
回想托克维尔:纪念托克维尔诞辰两百周年》(11)
《
阅读的德性》(12)
《
色诺芬的品味》(13)
《
政治哲学中的摩西》(14)
《诗学解诂》(15)
2007年:
《
柏拉图的真伪》(16)
《
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17)
《
血气与政治》(18)
《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19)
《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20)
《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21)
丛书
1 “文化:中国与世界”(与
甘阳、
苏国勋合编),
北京三联书店等,1987年:
1.1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接受美学译文集》,刘小枫(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331页
1.2 新知文库
《自由主义政治
哲学:哈耶克的政治思想》霍伊(Hoy,C. M.),
刘锋(译)
……(编者按:“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规模宏大,不乏传世名作,但其编委会因历史变故已解散十余年,当年出版的书多已绝版,不易搜集,暂缺。)
2 “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在期待之中》,(法)薇依(Weil,S.),1994年
《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德) K·拉纳,1994年
《爱的秩序》,〔德〕
舍勒,1994年,200页
《不可言说的言说:我们时代的上帝问题》,(
瑞士)奥特(Ott,H.),1995年
《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密的土地》,(德)
温德尔(Wendel,E.M.),1995年
《论基督徒》,(瑞士) 汉斯·昆,1995年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对一种实践的基本神学之研究》,(德) J. B. 默茨,1996年
《论隐秘的上帝》,尼古拉·库萨,1996年
《神秘神学》,[叙利亚]狄奥尼修斯,1998年
《教会教义学:精选本》,(瑞士)K.巴特,1998年
《神学美学导论》,〔瑞士〕K.巴特,1997年,210页
《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德) 莫尔特曼,2002年
《
世界伦理构想》,(瑞士) 汉斯·昆,2002年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卡尔·洛维特,2002年
3 “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版,1995-:
3.1 古代系列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翁绍军(注),1995年
《劝勉希腊人》,
克莱门,1995年
《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阿贝拉尔等,
施皮茨莱(编),1995年
《论<;创世记>;:寓意的解释》,斐洛,1998年
《护教篇》,
德尔图良,1999年
《灵知派经书》,
罗宾逊、史密夫(编),2000年
3.2 现代系列
《
基督教大思想家》,汉斯·昆,1995年
《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
克利马科斯(
基尔克果),1995年
《东正教神学导论》,洛斯基,1997年
《教义的本质:后自由主义时代中的宗教及神学》,林贝克,1997年
《罗马书释义》,巴特,1998年
《
海德格尔与神学》,海德格尔、奥特等,1998年
《基督教理论与现代》,特洛尔奇,1998年
《基督教神学原理》,麦奎利,1998年
《基督教思想史》,
蒂利希,2000年
3.3 研究系列
《
俄罗斯的宗教》,赫克,1994年
4 “基督教学术研究文库”,
上海三联书店,1995-:
《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刘小枫(编),1995年
《死论》,[德] E. 云格尔,1995年
《生存神学与末世论》,[德] R.布尔特曼(R. Bultmann),1995年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德]昆等,1995年
《自我认识:思想自传》,[俄]尼·别尔嘉耶夫,1996年
《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瑞士]卡尔·巴特、[瑞士]汉斯·昆,1996年
《<;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德]R.M.里尔克,1997年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人类学》,[德]潘能伯格,1997年
《被钉十字架的上帝》,[德]莫尔特曼,1997年
《诠释学·宗教·希望:多元性与含混性》,特雷西,1998年
《
历代耶稣形象》,[美]帕利坎,1999年
《经院辩证法》,[英]吉尔比,2000年
5 “经典与解释”(与
陈少明等合编),华夏版/
华东师范大学版等,2001-:
5.1 “西方思想家”
《神圣与世俗》,(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
王建光(译),华夏版,2002
《驯服欲望:施特劳斯笔下的色诺芬撰述》,(法)科耶夫等,刘小枫(编),贺志刚等(译),华夏版,200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俄)
罗赞诺夫,张百春(译),华夏版,2002
《莱辛思想再释:对启蒙运动内在问题的探讨》,(美)
维塞尔,贺志刚译,华夏版,2002
《
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德)海德格尔等,刘小枫(编),
孙周兴等(译),华夏版,2002
《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施特劳斯》,(德)
迈尔,朱雁冰等(译),华夏版,2002
《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美)伯纳德特,
程志敏(译),华夏版,2003
《柏拉图的<;会饮>;》,柏拉图等,刘小枫(译),华夏版,2003
《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引论》,(英)罗纳尔德·威廉逊,徐开来、
林庆华(译),华夏版,2003
《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
图拉神哲学著作选》,(意)圣·波纳文图拉,溥林(译),华夏版,2003
《
舍勒思想评述》,(美)弗林斯,
王芃(译),华夏版,2003
《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阿兰·布鲁姆,
张辉(编),
秦露、
林国荣、严蓓雯等(译),华夏版,2003
《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美)
罗森,张辉试(译),华夏版,2004
《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洛维特等,田立年等(译),华夏版,2004
5.2 “西方传统”
2004:
《赫西俄德:神话之艺》,(法)居代· 德拉
孔波等(编),吴雅凌(译),华夏版,2004
《亚历山大的克雷芒》,(意)塞尔瓦托·利拉,
范明生等(译),华夏版,2004
《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意)詹姆斯·尼古拉斯,溥林(译),华夏版,2004
《
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德)
朋霍费尔,朱雁冰、
王彤(译),华夏版,2004
《
论永恒的智慧》,(德)苏索,林克(译),华夏版,2004
《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德)特洛尔奇,朱雁冰、李承言、刘宗坤(译),华夏版,2004
《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施米特的学说与施特劳斯的论题》,(德) 迈尔,
林国基等(译),华夏版,2004
2005:
《神圣的罪业: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义疏》,
伯纳德特(Benardete),
张新樟(译),华夏版,2005
《浪漫派风格:施莱
格尔批评文集》(德)施莱格尔,李伯杰(译),华夏版,2005
《尼采反卢梭:尼采的道德-政治思想研究》,凯斯·安塞尔-皮尔逊,宗成河等(译),华夏版,2005
《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美)约翰·麦考米克,徐志跃(译),华夏版,2005
《
宗教经验种种》,(美)威廉·詹姆斯,尚新建(译),华夏版,2005
《罗马书释义》,卡尔·巴特,
魏育青(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里尔克、勒塞等,刘小枫(编),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
《灵知主义与现代性》,约纳斯等,刘小枫(编),张新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
《多维视界中的维特根斯坦》,威瑟斯
布恩等,张志林、程志敏(编),华东师范大学版,2005
《施特劳斯与尼采》,朗
佩特,田立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2006:
《俄耳甫斯教辑语》,吴雅凌(编译),华夏版,2006
《上帝国的信息》,(瑞士)拉加茨,朱雁冰(译),华夏版,2006
《
论古人的智慧》,(英)
培根,刘小枫(编),李春长(译),华夏版,2006
《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美) 吉尔丁,尚新建、
王凌云(译),华夏版,2006
《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美)罗伯特·皮平,陈虎平(译),华夏版,2006
《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义疏》,(德) A.彼珀,
李洁(译),华夏版,2006
《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通信集》(美)施特劳斯等,(德)迈尔(编),朱雁冰、何鸿藻(译),华夏版,2006
《双重束缚:文学、摹仿人类学文集》,[法]基拉尔,
刘舒、陈明珠(译),华夏版,2006
《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法)库朗热,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
柏拉图的哲学》,阿尔法拉比(Al farabi),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哀歌集(Elegiae)》,(
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Propertius),
王焕生(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460页,拉丁语汉语对照本
《论莫扎特》,卡尔·巴特等,刘小枫(编),朱雁冰(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自我之书:维兰德的<;阿里斯底波和他的几个同时代人>;》,(德) 利茨玛,莫光华(译),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德语诗学文选(1760-1990)》(二册),刘小枫(编),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德语美学文选(1760-1990)》(二册),刘小枫(编),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
2007:
《
或此或彼》,(丹麦)基尔克果,
阎嘉(译),华夏版,2007
《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俄)罗赞诺夫,
张百春(译),华夏版,2007
《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美)萝娜·伯格(编),肖涧(译),华夏版,2007
5.2.1 “
柏拉图注疏集”
《<;王制>;要义》,刘小枫(编),张映伟(译),华夏版,2006
《<;法义>;导读》,(法)卡斯代尔·布舒奇,谭立铸(译),华夏版,2006
《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王制>;义疏:一场古老的论争》,(美) 尼柯尔斯(疏), 王双洪(译),华夏版,2007
5.2.2 “色诺芬注疏集”
《色诺芬的<;会饮>;》,维兰德、施特劳斯等(疏),刘小枫(编),
沈默、朱雁冰等(译),华夏版,2005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施特劳斯、科耶夫(疏),古特维奇、
罗兹(编),何地(译),华夏版,2006
5.2.3 “莱辛注疏集”
《
历史与启示:莱辛神学文选》,朱雁冰(译),华夏版,2006
5.2.4 “尼采注疏集”,华东师范大学版
《第一卷: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待出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沉思(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
李秋零(译),2007
《第三卷:人性的、太人性的》,待出
《第四卷:朝霞(Morgenrote)》,田立年(译),2007
《第五卷:
快乐的科学(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黄明嘉(译),2007
《第六卷: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待出
《第七卷:善恶的彼岸》,待出
《第八卷:道德的谱系》,待出
《第九卷: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尼采反瓦格纳》,待出
《第十卷:敌基督、瞧这个人、狄俄尼索斯诗》,待出
附编:
《第一卷:早期文稿》,待出
《第二卷:晚期遗稿:重估一切价值》,待出
《第三卷:书信选》,待出
《第四卷:
尼采思想传记》,(德) 萨弗兰斯基,
卫茂平(译),2007
《第五卷:尼采与西方古典传统》,奥弗洛赫蒂等·编 田力年·译 ,2007
6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中国人民大学版,2003:
《俗世中的上帝》,(德) 莫尔特曼
《重负与神恩》,(法) 薇依
《死·永生·上帝》,(德) 舍勒
《
现代人与宗教》,(德)
西美尔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美)
贝格尔
《
天主教经济伦理学》,(德) 席林
《神学研究: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定位》,(德) 艾伯林
《神学的科学》,(英)
托伦斯
《幸福的终结》,(英)
弗格森
《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德)
卢克曼
《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德)
卢曼
《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德)
康德
7 “施米特文集”,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版,2004-:
《政治的概念》,2003,543页
《政治的浪漫派》,2004
《宪法学说》,2005,亦有
台北联经版单行本
8 “政治哲学文库”(与甘阳合编),华夏版,2005-:
《现代人及其敌人》,刘小枫
《自由人的政治平等》,周保松
《文学形式与历史救赎:论本雅明<;德国哀悼剧起源>;》,秦露
《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魏朝勇
《<;王制笺>;校笺》,王锦民
《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程志敏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陈建洪
9 “西学源流”(与甘阳合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
《
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德)卡尔·洛维特,李秋零(译),2006
《洛克〈政府论〉导论》,[英]彼得·拉斯莱特,
冯克利(译),三联书店,2007
文章拾遗
中文
<;宗教与民主社会的自由建构:
托克维尔与帕森斯的论点>;,《
汉语神学学刊》1994第1辑
<;共产党文化制度中的
基督教学术>;,载《维真学刊》(IV),1996/No.2
<;卢曼的自由主义
社会理论的宗教观>;,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5),1996
<;施米特故事的右派讲法:权威自由主义?>;,载《二十一世纪》(44),1997/12
<;自由主义,抑或文化民族主义的现代性:对
泰勒的现代性理论的若干疑虑>;,载《公共论丛》,1998/5
<;施米特与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困境>;,载《二十一世纪》(47),1998/6
<;辞条:接受美学>;,<;辞条:结构主义美学>;,载《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版,1999
<;遗留给下个世纪什么问题>;,载《读书》,1999/1
<;千禧年与中国>;(<;千禧年主义与中国>;),载《跨文化》,1999/3
<;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与政制正当性>;,载《现代性、传统变迁与神学反思:第一、二届汉语神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刘小枫等(编),
香港道风山基督教
丛林版,1999
<;九十年代
中国学术思想丛书漫议>;,载《二十一世纪》(51),1999
<;路德与尼采>,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2000
<;施特劳斯:政治右派的帝王师>;,载《万象》,2000/2卷/2期
<;大家的美国〉,载《明报》专栏,2000/2/4
<;迪士尼乐园与谁调情>;,载《明报》专栏,2000/2/11
<;透过别人的欲望看到自己>;,载《明报》专栏,2000/2/18
<;历史的肤浅> ,载《明报》专栏,2000/2/25
<;尼采给女人的鞭子> ,载《明报》专栏,2000/3/3
<;柯耶夫说历史完了>;,载《明报》专栏,2000/3/10
<;中国文化镇上传说的大法师> ,载《明报》专栏,2000/3/17
<;倒桶人>;,载《明报》专栏,2000/3/24
<;本雅明给施米特的效忠信> ,载《明报》专栏,2000/3/31
<;三文鱼的人生>;,载《明报》专栏,2000/4/7
<;中国的「科索沃」>;,载《明报》专栏,2000/4/14
<;「诺斯替」鬼魂的传说> ,载《明报》专栏,2000/4/21
<;男人说的女人品质>;,载《明报》专栏, 2000/4/28
<;繁星一夜>;,载《明报》专栏, 2000/5/5
<;愧对死亡>;,载《明报》专栏,2000/5/12
<;自我拯救中的她者>;,载《明报》专栏,2000/5/19
<;小康大同之辩> ,载《明报》专栏,2000/5/26
<;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纪念
罗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载《读书》,2000/12
<;安提戈涅的眼睛>;,载《读书》,2000/12
<;舍斯托夫与尼采和《圣经》思想>;,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12),2000
<;哲学、上帝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神学>;,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13),2001
<;透过他人的欲望看自己>;,载《书屋》,2001/1
<;司马迁是政治哲学家?> ,载《二十一世纪》,2001/1
<;真理为何要秘传:《灵知派经书》与隐微的教诲>;,载《跨文化对话》,2001/6
<;灵知人马克安显灵>;,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灵知人及其现代幽灵>;,载《启示与理性:从苏格拉底、尼采到施特劳斯》,萌萌(编),
中国社会科学版,2001
<;灵知主义:从马克安到科耶夫>;,载《灵知主义及其现代性谋杀》,刘小枫(编),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版,2001
<;多元的抑或政治的现代性>;,载《二十一世纪》(66),2001/8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的正当性>;,载《二十一世纪》(67),2001/10
<;神学论题:《创世记》与现代政治哲学>;,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15),2001
<;后自由主义的犬儒>;,载原“世纪中国”网站,2001
<;象征与叙事>;,载《浙江学刊》,2002/1
<;哲学家:人类的“罪犯”>;,载《万象》,2002/1
<;知识分子的“猫步”>;,载《书城》,2002/1
<;圣人的虚静:纪念徐梵澄先生逝世两周年>;,载《读书》,2002/3
<;历史终结了?>;,载《浙江学刊》,2002/3
<;欧元流通的思想史含义>;,载《书城》,2002/4
<;《斐多》中的“相”>;,载《读书》,2002/10
<;重新绷紧琴弦的两端:伯纳德特的经学>,载《书城》,2002/11
<;神学论题:价值的僭政中的神学>;,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16),2002
<;神学论题:基督的尘世面容>;,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学刊》(17),2002
<;施特劳斯的“路标”>;,载《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编),2002
<;臆说梵澄的《老子臆解》>;,载《经典与解释的张力》,刘小枫、
陈少明(编),上海三联书店,2003;亦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卷三》,
广西师范大学版,2003
<;司马迁属什么“家”>;,载《读书》,2003/8
<;《安提戈涅》第一合唱歌的启蒙意蕴>;,载《国外文学》,2004/2期
<;“我们共和国的掌门人”——伊壁鸠鲁>;,载《开放时代》,2004/3期,亦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感念赫尔默斯的中国传人”>;,载《文景》,2004/9期
<;什么是《斐德若》中的神>;,载《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评论》(18),2005
<;司各脱和他的第一原理>;,载《经典与解释》,2005/6辑
<;《斐德若》义疏与解释学意识的克服>;,载《经典与解释》,2005/7辑
<;《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载《书城》,2005/6期
<;“误解”因“瞬息的理解”而称义>;,载《读书》,2005/11期
<;当今教育状况的几点观察>;,网文,摘自2005.12中山大学演讲“古典诗学与现代教育”
<;我读洛维特的经验>;,南方周末,2006、3、30
<;施米特与游击队理论>,网文
<;悲壮的还乡——读荷尔德林> ,网文
<;尼采口中的"蟒蛇">;,网文
<;关于《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对谈>;(与吴伯凡),网文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载《读书》
西文
From the philosophy of Despair to Biblical Philosophy: On Lev Schestov,in Chinese Theological Review(HongKong),Vol.2(1990)
The Form of Faith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sation,in China Study Journal(London),No.3(1992)
From Enlightenment to Exile: Issues and Trends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day,in Chinese Study Journal(London),No.3(1992),P.8-13
A The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Commentary on “Tao” and ”Logos”,in Chinese Study Journal(London),No.3(1992),P.13-17
Joy in China,Sin in Christianity? A Comparison,in Chinese Study Journal(London),No.3(1992),P.17-25
“Kuiturelle Christen”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in Reformatio(Zurich),Vol.41(1992),P.342-350
Die Generation vom Vierten Mai und Funften April—Ueberlegung aus soziologischer Sicht,in Minima Sinica(Born),Vol.2(1990),P.1-16
Schwerer Leib: Ueber M. Kudena,in Minima Sinica(Born),Vol.2(1990),P.133-136
Aesthetizismus und
……(待《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增补)
Carl Schmitt und Maozedong: Eine neue Ordung der Erde(<;施米特与
毛泽东:新的世界秩序?>;),in Orientierungen Zeitschrift Asiens(《东方研究学刊》,德文版),2005/1
5 专著目录
5.1 《诗化
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绪 论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禀赋和源起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和禀赋
第三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源起
第一章 诗的本体论
第一节 诗意化的世界
第二节 浪漫本体论
第三节 诗化的感觉
第四节 语言的“祝咒”
第五节 神话的意义
第六节
荷尔德林的预感
第七节 诗与时间
第二章 走向本体论的诗
第一节 从知性认识到审美直观
第二节 诗意地自我沉醉的本体
第三节 诗的祝福
第四节 诗与沉醉
第三章 对人生之谜的诗的解答
第一节 诗人与哲学家交换位置
第二节 诗的解谜功能
第三节 想象与本体的诗化
第四节 诗与体验
第四章 新浪漫诗群的崛起、冥思和呼唤
第一节 知者无知
第二节 诗人何为
第三节 冥思死亡
第四节 呼唤灵性
第五章 从诗化的思到诗意的栖居
第一节 世界之夜将达夜半
第二节 恬然澄明
第三节 回忆与诗化的思
第四节 倾听与诗意的栖居
第六章 人和现实社会的审美解放
第一节 社会批判的本体论
第二节 感性的审美生成
第三节 现实社会的艺术形式化
第四节 诗与自律
结语
5.2 《拯救与逍遥》(
修订本)
修订本前言
引言 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间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