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高考信息
文章标题: 《探究错项设计发方法 突破文意理解误区》
出处:责编 朱碧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三期    作者:江苏阜宁中学 姜有荣   阅读次数:21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探究错项设计发方法 突破文意理解误区

                             探究错项设计发方法   突破文意理解误区

                                     江苏阜宁中学   姜有荣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此类题型的设计方式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叙述中设计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来供考生排除;题干要求也逐步定型为“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            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如1996年高考语文卷第19题: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文段末句“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是一段补叙。郭永在离职数年之后,又经过大谷县,此时他已“不在其位”,但大谷县的老老少少还遮道挽留,足见其深得人心,这为刻画郭永的“为政之道”添上了浓重彩的一笔。如果依照D项说法,在郭永“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有此热情,就大大削弱了上述文意;而导致这一错误理解的原因就在于对该句中“复”含义的理解上综合上述分析,末句中的“复”不应该理解成“复职”,而应该理解为“又(经过大谷县)”

再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5题: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老年,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这里有一个古代文化常识问题,“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审讯”(如“对蒲公堂”);而命题人却将此意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二、对象错为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进行有意识地错为配搭,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项。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9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根据文段语意,丹州长官见郭永不为自己的淫威所动,迫于无奈而采取拉拢的手段,假说好话,要把郭永向朝廷推荐。而该选项却颠倒了文段主客位的关系,把“缪为好言荐之朝”一事“嫁接”到了郭永的身上,从而错误地理解成“(郭永)反而为他(丹州长官)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再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该选项在分析和概括时,把“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一事“嫁接”到“都督”身上,说他弄巧成拙,这是有。悖文意的。根据文段中“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和“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两句可以推知,此事是胡威告诉新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胡质的;而不是“都督”弄巧成拙,自己告诉胡质的。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弘扬人物的某种美德,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有时会有意识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叙述的混乱。如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9题: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文中何子平“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已实现“归养之愿”;而“希禄本在养亲” “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这两件事都是何子平归家奉养老母之后再次出任吴君海虞令后发生的事情,而B项却颠倒时序,把这两件事倒置到了何子平实现“归养之愿”之前。

再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4题: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裴矩对“义兵入关”一事的计策是“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这里裴矩明明在说,炀帝当务之急应该早回京城,总揽全局,以稳定全国动乱的局势,至于平乱之事,可待回京后再从长计议;而C项却采取“提速”的办法,将裴矩的计策概括成了“主张当即平定”。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正误难以分辨,头绪难以理清。如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该选项错在两点:一是“贷粟救民”一事是苏琼“除南清河我太守”,在“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情势下所为,而“破除淮禁”一事是苏琼“迁左丞,行徐州事”,在“淮南岁俭”“淮北人饥”的情势下所为,两件事情之间绝无事理逻辑上的联系。,而该选项却把后一件事当成了解决前的一件事的手段。从而把两件事情杂糅混编到了一起。二是“贷粟救民”;而一事是苏琼“自行贷粟(自己向郡中有粮人家借粮)”,自然有“获罪的危险”;而“破除淮禁”一事是在“启(请示朝廷)”“复请(又请示朝廷)”之后才做的,所以绝无“获罪的危险”,而该选项却把“贷粟救民”一事的后果杂糅混编到了“破除淮禁”一事上。

五、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捏造某种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当事人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正常思路。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

C评价诸葛亮、诸慕瞻有别于丁仪、丁廙,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根据文段中“(寿)竟不为(丁氏)立传”一句可知,陈寿并没有为丁仪、丁廙二人立传,自然“评价有别,褒贬不同,侧重各异”这些评述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根据文段语意,田单知识收民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将,以麻痹对方,使其军心松懈,放松警惕,但并没有“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如此叙述纯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六.避重就轻

促使事情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避开那些对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只分析一些枝节性因素,从而导致分析重心的偏离。如1997年高考试卷第19题: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磨折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根据文段语意,在狄仁杰称赞尧舜宽厚仁爱(外之音是希望高宗能网开一面)之后,高宗并没有接受狄仁杰的谏劝,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须法外杀之”;真正迫使高宗收回成命的,乃是狄仁杰打出了“要杀权善才,你首先必须改变国法;你改变了国法,国人将无法可依,这势必导致国家的混乱”这张王牌,所以在狄仁杰这一番话之后,“高宗意乃解”(高宗的注意这才取消)。由此看来,“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并不是促成高宗改变主张的根本原因,C项犯的正是“避重就轻”的分析错误。

以上对命题人错项设计六种方法的剖析,旨在“知彼”,这对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断选项的正误,无疑是的有裨益的。

江苏阜宁中学   224400。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


最后更新[2004-3-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