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听了5节课。略有所感。
1、语文的课堂的“大”和“小”。
十年课改,工具和人文纠缠了太久,而且会一直纠结下去,“统一”是个油滑的词汇。曾经,每节语文课都要“拓展延伸”,似乎不拓展延伸便不能算是语文课;曾经,当“拓展延伸”蔓延到“忽视文本本身”的时候,批评如狂风暴雨,于是,所有的课又开始专注于条分缕析、咀嚼品味,一如十年之前。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宛如一个轮回,这也许就是常与变的辩证法。
是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要咀嚼文字?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要没完没了的咀嚼?是不是原本只需咀嚼个把核心句式做个范例,余者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课外研读?
但现在很多的课,恨不能把文本的每段每句都咀嚼透,这叫着力于文字的语文味道?
语文的小,是关注一字一词的咀嚼,但作为老师,你只是做个范例,一节课只有45分钟啊?语文的大,是一字一词上的联想、体味的时间和空间,唯有这些,才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生命的感染和启迪。
作为语文课,有人说,只要工具性,只要重点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人文性是所有学科的目标,这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任吗?语文是母语的学科啊,母语呢,用龙应台的话,是灵魂的语言。
或许我可以这么说,一节语文课,我看你是不是通过文本给了学生生命的进展,这种进展是否通过对文字的咀嚼达到的,是咀嚼文字的质量,而不是咀嚼文字的数量。
2、文章的体式问题。
无论徐江和王荣生怎么争辩,体式的意识还是要具备的,但不是死守不放。正如听闻过的一个例子,一节课,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当精读教了,所以评委认定这节课不及格。
我想起这个例子,只是想暗示自己,在遵循体式规律和课型特点的基础上,也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解读和设计呢?这样解读和设计有意思吗?
3、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是属于你的标签,是学生爱和恨你的理由,而不是被学生遗忘。
因此,语文老师,总是需要一直读书,至少读到离开讲台的一日。
4、琐碎印象,或是优点,或是缺点。
周老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问题设计的合宜性;点拨的契合度、归纳的严密性。
虞老师:课堂的容量分解(一步一步往前走);需要探究的是写作知识的归纳和实际写作中的反射、运用之间的关系。
徐老师:教学板块的设计和安排;主问题的研究和确定。
颜老师:重点语句的深度和拓展。
万老师:课型的界定;视频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