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由“同课异构”想到的“异课同构”》
     阅读次数:11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同课异构”想到的“异课同构”

由“同课异构”想到的“异课同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ce7890100oe6q.html

 

 第一次看到“同课异构”这一名词是在《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第11期(总第89期)中的,有一篇叫《有感同课异构》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李晓梅老师发表的。这也是辽宁省沈阳市教研室于2006年6月14日召开的“小学数学‘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系列研讨会——‘同课异构’现场会”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没有机会亲自去现场听课学习,但却也从这篇文章及后面的三位教师所设计的同一节数学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实录中领悟到了“同课异构”的含义和“同课异构”所带来的异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谓“同课异构”我的理解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过程设计的差异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差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    我的“同课异构”。

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是指几名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而带来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实有关“同课异构”这一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尝试过。只是本人的水平、条件有限没有总结出来。而我的“同课异构”是都由我一人上的同一节课。我在农村小学任教,由于是男同志,也非常善于研究。往往是接毕业班后,第二年接着教毕业班。这就为我自己的“同课异构”创造了条件。我“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前两次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圆给你的印象怎样,由此引出圆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学具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来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画圆。而后一次的教学将画圆拿到前面来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和圆字相联的词语?(花好月圆……)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生举例)生活中的圆真多,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好吗?昨天老师让你回家利用圆形的物体画了个圆,谁来说说你画圆时有什么感觉?(边是弯曲的……)由此引出圆的意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数学上有一种专门画圆的工具——圆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然后由学生画的圆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探索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两节课最大的区别就是将教材的编排顺序调换了位置,可是收到的教学效果却都非常好。其实我们有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去专研教材,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二、    我的“异课同构”。

由 “同课异构”给我了启示,可不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异课同构”呢?于是我开始查找这方面的书籍,并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可是相关“异课同构”的资料却是甚少。我认为“异课同构”就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同样一种教学模式,甚至同一种教学结构、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但是我这里所说的“异课”不是说完全不同的两节课或是几节课,而是有着内在联系或是同一类知识的两节或几节课。如语文学科中写景的文章或是记事的文章,数学中有关计算或是几何图形的某一类知识都可以进行此方面的尝试。将某一类知识进行“异课同构”就是将这类知识都运用同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来上课,将会带来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就可以只将某一类知识只备一节详细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典型教案即可,既节省了备课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又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对这一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非常熟悉,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规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从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的方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以进行“异课同构”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的第二单元“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时,我发现这一单元是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图形各自的特点。本单元中有“图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三节有关图形分类的知识。这三节课不仅是同一类知识(空间与图形),而且还都是将学过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的教学内容。于是我精心的设计了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图形分类”这一课时,其他的两节课在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与其大同小异。教学实践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教师也明显感觉到后面的两节课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我是这样设计的“图形分类”这一课的。

(一)情境导入:

师:你喜欢翻线绳的游戏吗?(喜欢)谁能到前面来翻一翻?(生进行翻线绳比赛)小小的线绳不但能翻出这么多的花样,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将线绳拉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观察。)

师:除了这些平面图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生:自由畅谈自己所认识的图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黑板上。

师:大家认识的图形可真多呀!这么多的图形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感受?(生:很乱。)

(二)探索新知:

师:现在就请你将这些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吧!要说清自己的分类依据。比比看谁的分法更合理!

生: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同桌交流一下,并说清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同桌交流看看你的分法与其他的同学有何异同。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图形在黑板上分开,并让学生说清分类的依据。

生:完整的说说我们是如何分类的,要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完整。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谁来说说你在哪见过这些图形。

生:自由说说。

(三)探究特性:

师:拿出自制的三角形、长方形教具,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后谈谈感受。

生:试着总结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形性呢?

生:寻找生活中特性的应用的例子。

师:出示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

师:回过头来,我们在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如何才能让它不变形?

生:举例说明。

师:拿出一把没有横梁的椅子,教师坐在上面让学生看到很不稳的样子。(书中23页第3题)。

生:想办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自由创作:

师: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创作一幅图案,比比看谁用到的图形多,创作的图案美。

生:应用图形特性动手自由创作图案。

而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导入也是让学生用毛线绳同桌合作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课件出示书中的由不同的三角形组成的像船一样的情境图,并引出对这些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并说清分类的依据。最后小组内讨论汇报。整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与“图形分类”中探索新知的过程基本相同。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仍然是让学生用毛线绳同桌合作拉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师将学生所展示的一个个的出示在大屏幕上。还是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并说清分类的依据。最后小组内讨论汇报。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教师课上的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学生在今后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也能根据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了。学生能真正从课堂中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我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在进行“异课同构”时应注意以下几问题:

1、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无论是“同课异构”也好,还是“异课同构”也罢,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选择适合进行“异课同构”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研究。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中第二单元图形面积(一):其中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探索活动(三):梯形的面积。这样的三节课即可运用“异课同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再如一些复习课也可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但是有些课却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将事得其反。总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学生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异课同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2、         巧设开放的教学过程。

“异课同构”所选择的内容虽说是同类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这些知识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重难点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案应具有开放性。“异课同构”中的“同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抄下来。而是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等因素的差异,来创设适合学生探索的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才会生成更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也为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学习型的新世纪的人民教师。


最后更新[2012-11-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