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杜雪梅:少堂老师9月南充《沁园春 雪》受欢迎》
     阅读次数:169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杜雪梅:少堂老师9月南充《沁园春 雪》受欢迎

 

“语文味”之花在巴蜀盛放

杜雪梅

(杜雪梅,重庆师大文学院硕士毕业,其硕士学位论文《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研究》2012年5月23日顺利通过答辩,并获评优秀硕士论文。)

 

2012915——16日,由西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解读课标修订 引领现代课堂——全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四川省南充市举行。“语文味”教学流派创始人程少堂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程老师本次讲授的内容是《沁园春 雪》,课题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

     一堂长达120分钟的大型公开课给西部的学生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给现场的几百名老师带来从未有过的震撼和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老师幽默风趣的导入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尤其幻灯片展示的部分毛主席语录,在看似有些好玩的话语中蕴含着某种深意和哲理,带给大家不同的思考,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沁园春 雪》的课堂。

老师当然在这堂课上渗透了“语文味”教学思想。

进入正题后的第一环节,是带着学生“感受《沁园春 雪》的文字之美——跟毛泽东学习用字”。为了让学生更好感受诗歌的“音美”,在欣赏名家朗诵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朗诵点播并深情示范。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到这里可能也就止步了,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不光是在朗读上下功夫,而且从韵脚的张口度感受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气魄。有人说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一点也不夸张,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却很少有人去注意汉字的美,更不用说带着学生去感受了。

在欣赏了诗歌的“音美”后,老师用理论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美。老师重点选取了作品的典型意象,如“北国”、“长城”、“大河”等,带着学生从毛泽东的选词艺术的角度领略其风格。同时还展示了西晋木华的《海赋》以及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对《海赋》中用字艺术所作评价的内容。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领略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重点探讨《沁园春·雪》写景为何着重写长城、大河(黄河),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大河(黄河)典型意义及其作为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的深厚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写景有对景物加以精心选择。

     第四个环节是“揣摩毛泽东诗词的文学之美——跟毛泽东学习妙用实词和虚词”,在实词(文采、风骚、风流)的变换和虚词的赏析中领略了毛泽东诗词的文学之美。

“字音美——字形美——文章美——文学美”,到这里我们的课堂似乎已接近尾声。而更重要的,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语文味”教学的核心之一,即注重文本背后蕴藏的文化解读,闪亮登场。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跳出语文教语文”。

在对《沁园春 雪》进行文化探讨时,老师主要从本词意象的选取上分析了毛泽东的文化魅力和英雄悲剧。为了让初三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对山的钟爱,老师先向学生提问,为何毛泽东在本词中写到“山”、“河”的意象?广阔的北方不可能没有其他的代表性景物,比如具有现代文明象征的烟囱啊,高楼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从浩瀚的毛泽东诗词中挑选出了《沁园春 长沙》、《西江月 井冈山》等十四首关于山的描写作为佐证,让学生明白在这里写“山”并不是词人的偶然行为,而是词人一贯的风格,既然多次写到这些意象,自然是有深意的,自然从这些意象中看出毛泽东的思想之一,即“重视农村,认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最后对毛泽东英雄悲剧的分析把整堂课推向高潮,老师提出“毛泽东认为,以前的杰出帝王,改变的只是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而要让一个长期麻木不仁的民族真正进步,关键的是改变老百姓的心理和精神面貌(这大约是毛对鲁迅推崇备至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超越古代帝王,就要既当政治领袖,更要当精神领袖、思想领袖、文化领袖。(这是搞文革的动因之一)”。最后还引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话,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小故事对词人做了小结,即“他在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场从成功到失败的英雄悲剧,他的悲剧是民族悲剧,是文化悲剧,但他仍然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悲剧,是大英雄探索过程中的悲剧,这个悲剧,对民族既是伤害,也是滋养,没有这个悲剧,有可能没有,或不会这么快就有今天的改革开放。”

讲到这里,台上台下的几百名学生老师都被深深地震撼。120分钟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喊累。我随机问了后排的几名学生是否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都说太精彩了,以前的老师从没有过这样的分析。

不光是学生从没走进过这样的课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哪个语老师是这样讲《沁园春 雪》的,也没有谁对本词的解析有这样的高度。治学严谨的教授翻阅了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毛泽东诗词赏析的著作,即便是专门的文学评论家也没有这样多的真情投入。

这样的课堂充满高度,当然也充满难度。这样的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也不是轻易能模仿的,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打造一种奢侈品,虽然你不能拥有它,但可以欣赏它和仰慕它。商品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也是这样,在仰慕和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120分钟的连堂课很耗精力,但整个课堂老师依然是激情满怀,课后还与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最后就“新课标”变更的相关问题做了专题讲座,重申“语文味”教学的特色和意义。老师说他要做的不是单单给孩子们上课,作为教研员和语文教育家,更多的是给广大的一线教师们提供一种思路,引发一些思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十年前震惊全国的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到《咏雪》、《人民英雄纪念碑永垂不朽》、《子衿》、《菜单》,再到最近的《锦瑟》和《沁园春 雪》都是这样。

本来下午5点结束的研讨一直延续到六点多,尽管南充的天空已有了夜色,不少老师还是舍不得离去,在南充一中的门口请求与老师合影留念,并邀请老师以后再登巴蜀。

这是一个精彩的课堂,这是一场视听的盛宴,愿“语文味”之花在更多的讲台上绽放!


最后更新[2012-1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