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2012年11月29日21::40按:这是语文味工作室成员胡蓉今天下午听课后回去写的听课感想。她下笔很快,三千多字,晚上九点多就发来了。本来下午课后招待专家,通知工作室成员要留下吃饭和专家交流,她饭也不吃,跑回去说是要“乘热打铁”写出听后感。关于没读王国维,那是我故意逗学生开玩笑。教学中,我常常放低身段,蹲下来讲课,让学生觉得他们自己很聪明,甚至有时比老师还强。)
严谨中的逍遥游
——听程老师《沁园春·雪》课有感
胡蓉
很多年前的一天,庄子在濮水上钓鱼,面对两位毕恭毕敬认认真真回答他问题的楚国使者,庄子开了一个玩笑,他说:“你们俩还是回去吧,我还是愿意在泥巴地里打滚。”我总在想,庄子是一个用形象思维和浪漫情怀做研究的科学家。他用他的生命体验告诉我们,神龟在烂泥巴塘里打滚很快乐,那里有适合它生存的看似浑浊却是生命之源的水和温暖的泥巴。蝴蝶振动羽翼的时候很快乐,因为它享受了空气流动带给它的花香和自由飞翔。庄子不是神龟,也不是蝴蝶,但是他用浪漫和天真的方式努力践行着,他逍逍遥遥地钓鱼,他做梦都在忙,他把自己变成了蝴蝶。因为体验,从来都需要身体力行地参与,没有主体的投入,哪来的真实体验?
话绕得很远,可曲径通幽。我想说的是,我们教《沁园春·雪》,从来都只局限于“大气磅礴”“自信”等模式化的解读中,至于为何要“大气磅礴”,为何会“自信”,都只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大家都这么教,大家都害怕评论一个政治人物,胆大一点的敢于在作者介绍的幻灯片中把“伟大的领袖”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胆小的就是复制粘贴百度百科。我在程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无惧无畏的学者风范,看到了一种淡定坦然的评论家的气度。课件在严肃的白色背景中用黑色的字体写着“他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场从成功到失败的英雄悲剧,他的悲剧是民族的、文化的悲剧。……这个悲剧,对民族是伤害,也是滋养,没有这个悲剧,有可能没有,或不会这么快就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在冯友兰先生的评价“早期是科学的,中期是空想的,晚期是荒谬的”上,程老师改为“晚期是可笑又可悲的”。这样的评价,跳出了政治,跳出了历史,既有教师冷静严肃的思考,又有人文审美角度的评析,多了一种人文关怀。这就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解读作者时所做的深刻的生命体验。没有这样的体验,又何来这样的感性体悟?
当潜入本文的教师在历历可数的文句中,找到了顺和自己思想观点的字词的时候,当一个个文字都在用活泼的姿态争先恐后的向读者畅所欲言的时候,源源不断的思想就在文本教师之间做了心灵契合的交流了。
想起了程老师的一篇篇写家乡山水人物的散文。多年的农村生活让程老师能更多地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也让程老师在后来的生活中以一个学者的冷静和深度更多地审视农民群体思想,而农村山水风物的随性自然则赋予了程老师大道无形的课堂状态。“草根不草”,我想说。我更想说,程老师在解读作者的时候,不仅打通了文史,更是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的元素。心理学在研究分析个体的时候,特别注重儿童时期的经历。毛泽东的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在大城市寒窗苦读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过分自信是有着深刻影响的。“知人论世”,在学科研究日渐完善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拥有了更科学也更丰富的理论帮助我们去探索教参以外的东西。这看似随意的课堂,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冷静的逻辑思维。
语文味强调语文课堂是教师生命体验与课堂的高度融合,即“物我合一”,进入一种天地混沌,茫茫然而不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自然会有一种体贴温暖的情愫自然而然地外化为生动活泼的课堂。程老师的这节课是活泼的,活泼在课前的一首教师清唱《沁园春·雪》,活泼在学生争先恐后在教师的引领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活泼在整个会堂不时传来笑声,活泼在教师的妙语连珠。“1956年,63岁,这一年他死了的话,更好,对他自己好,对大家都好,这样他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了。”“毛泽东的书法好,笔画像风雨,越老越草,越草越好。”“清唱需要功夫……我就破罐子破摔清唱下。”“这首歌很好,但是今天不能放。”“你这么小就读王国维了,我这么大还没读过”……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幽默与谦逊,放低自己的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教师语言,在整个课堂俯拾即是。
因为活泼,所以活跃;因为活跃,所以活力十足。在课堂上永远是这样活力十足,在课下永远是那样严谨治学。
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里写到“中国美学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的‘感性’(sensibility),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truth)。……中国美学,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是的,程老师在《沁园春·雪》的执教中,获得了一种适意,这是个人体验与作者经历的契合,是学者思想与文本的契合,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契合,我看到了一种自在,自在的教师,自在的学生,自在的听课者;我更看到了一种体贴,对文本的体贴,对作者的体贴,对学情的体贴。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体贴更有一种拔高和提升的作用。是的,程老师将自己文化经验中的美和个体主观世界中的美从文本对象中解放拯救出来了,他留给学生和在场观课者的,是一场美的盛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也拯救了在陈旧的教参中依葫芦画瓢的所有语文教师。
如果说“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味”流派课型的一个核心理念,那这个理念以足够强大的张力支撑起本堂课。由于时间原因,原本应该用三个课时的课,今天只用了一节课,但透过“一语三文”的教学设计,在一页页快速闪过的幻灯片中我们感到语文味扑面而来。由“一语三文”四个点支撑着的课堂,清晰明了,犹如T型台上的骨感模特,在不断流动的课堂节奏中,将人体骨骼所体现的动感与张力呈现出来。每一个支点,都足以生发出绵绵不断的语文信息与知识。写景分析的环节,希求引导学生领略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一般教师在这里都只分析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程老师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将这些景物的共性与特性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归纳出来:长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人文景观,都是中国的。最后再小结出一个语文的知识点:面对丰富的材料,要根据主题进行选择。深挖之后,不忘归纳小结,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
是的,“一语三文”这清晰严谨的设计,强有力地支撑起这节课,获得了丰盈华贵的效果。这里有字形词意美的诵读,有实词虚词的赏析,有景物所属类别的独特归纳整合,有透过诗词对毛泽东农村思想文化密码的破解。我们看到所有的语文气息如雨后春笋般在教师逍遥自在热情的引导下,纷纷生长,最后成为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
这节课是丰腴的,丰腴在知识之外的无言之美,给学生正在成长的语文思维中埋下了学习语文方法的种子,让学生终身受益;丰腴在课堂空间之外有一个灵动的世界,启发教师要深入文本,跳出教参,在文本与个人体验的广袤空间中做严谨的治学和逍遥的飞翔,如庖丁解牛般潇洒自由;丰腴在于文本自身之外以小见大地拓展了文本的内涵。
一直都认为在程老师身上能找到一些魏晋风骨。这并不是因为今天看到程老师面如较前段清瘦些的缘故。而是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语文教师的身影。他真实地将自己研究文本的所得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来,无畏无惧,坦然淡定,不粉饰,不夸张,不矫情,不做作,尊重历史的同时也尊重了自己的内心。文本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客观真实地再现自己主观解读。程老师又是真情的。他第一爱自己的女儿,第二爱“语文味”。他率性天真,他的课堂,也带上了他这种率性天真的个性。一直认为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也应是千姿百态,个性鲜明的。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倾情奉献。
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说道:“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我在程老师身上看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担当,也看到了他在多年的研究中的超越。这是严谨的课堂与逍遥的状态,是程老师用儒家的责任感践行语文味的理念,用道家的逍遥游呈现语文味的课堂,这是冷静的生命体验与热情的课堂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