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 精神上不是越来越像西方
——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中国“文化声音”在世界上很弱
文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我们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抄袭西化的道路,只能在宽容中庸、立己达人中走以中国自身为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路。
文化强国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世界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的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在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发出声音,中国被边缘化了。美国高参亨廷顿警告说:20世纪末期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的冲突,21世纪上半叶是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冲突。谁是儒家文明?当然是指向中国。美中冲突已经开始,南海居然在美国人口中变成了公海,东海同样如此。南海诸国,越南、菲律宾等,还有东海的日本、韩国,包括更加边缘化的印度和其他一些环太平洋国家,对中国采用了狼群战术。
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危机,表面上是美欧国家搅局,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南海一些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只有“再中国化”和“重建汉字文化圈”,诸多问题才能良性解决。
中华民族如果在新世纪仍处在文化不自信中,我们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我走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没有看见任何一个国家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的的硬杠杆,而中华民族做到了,我们还觉得欢欣鼓舞吗?我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看到一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提出“打倒古希腊”、“打倒古罗马”、“打倒苏格拉底”、“打倒伯拉图”,但是中华民族曾有过“打倒孔家店”。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不可能从别人身上获得,就像我们的人种——黄面孔、黑眼睛、黑头发,不可能从其他的民族当中获得基因。在我看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当中可贵的资源和元素,如果否定这一点,我们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所谓的中国精神。
中国应发出“和谐良善”的声音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主要目的是治心——治贪婪心、是非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之心。在这冲突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该发出“和谐良善”的声音。
中国精神强调“德”——所谓“明明德”。“德”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现实中去救一个老人,那是小德,一年多次救老人,那是中德,救一辈子人那就是大德。今天很多人缺德,因为他们明哲保身不再救人。明明德,“明”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中国精神强调“亲民”。“亲民”,宋代朱熹又解释为“新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新”: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在我看来,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如果认为“新”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当代存在哲学,他从古希腊中吸收很多精神元素,把古希腊很多词汇和很多思想当代化。所以“新民”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中国精神重视“止”。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止观”强调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强调远大坚实的志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重知其所止的分寸,如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死于风波亭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坚持切磋琢磨、流芳百世的王国维等。
文化虚无与文化自卑可以休矣
“五四”三大文化虚无主义——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废除汉字,今天应该好好反省深思。
第一,“五四”期间,北大教授们把四川一位姓吴的学者“打倒孔家店”加以放大。1966年10月,北大红卫兵赴山东曲阜开誓师大会,游行,烧掉了“万世师表”匾,还惨无人道地把孔子墓掘了。清华的红卫兵在1966年11月再次赴山东曲阜,挖了不少孔子七十几代孙的坟。中国旁边一个4800万人口的小国,听到这个悲惨的消息以后,发出强音说“孔子是我们韩国人”,然后说老子也是韩国人,西施也是韩国人,姜太公也是韩国人,最后说中秋节、端午节也是韩国的。这当然是韩国民族主义在作怪。胡锦涛同志在8年前突破种种迷雾,宣布在世界各地建立100所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有400多所,孔子课堂有300多个,再过五年可以达到1000所。可以说,如果中国没有找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编码,就会丧失西方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识别和差异性文化价值的区分。
第二是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或“充分现代化”。全盘西化带来的误区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博士赞赏被殖民,不止一个博士跟我说,香港被英国殖民富了,澳大利亚被葡萄牙人殖民富了,如此看法,令人叹息。其实,越南是法殖民,富了吗?印度是英殖民,富了吗?非洲是美殖民,富了吗。我认为,应该坚持“半盘西化”:科技一体化,制度并轨化,文化对话化,这才是中国模式的现代性道路。
第三是百年迷雾当中的“废除汉字”。提出者北大教授钱玄同。如果我们废除了汉字,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拼音文字的手机、电脑、出版物、报纸、所有图书。我不相信任何一个看拼音的人能读出这段古文,那就意味着中华民族集体精神自宫。幸好北大有一个王选教授,他终止了这场百年闹剧,没有王选,今天的书可能全都是英文书或拼音书。还有我的恩师季羡林先生,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说了句所谓“错误”的话:“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一时间,几个大报整版批评他,一位教授公然在文章里说这位“留德十年”的理性主义者已变成一个算命先生。我问季老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我反对那种文化自卑主义、文化失败主义和文化不自信主义,所以我给中国崛起30年时间。时间正好过去30年,中国GDP从全世界第76名变成了第二位,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文化战略的核心是“文化输出”
当代世界对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中国面临多重危机。美国文化、快餐文化,导致整个社会群体急功近利。欧洲文化整体复兴,德国、法国文化扩张更具有主动意识。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确实很软,所以文化强国提的非常及时,是一个文化战略。
这里说一个数据。我辛辛苦苦花了将近半年时间,研究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种文字著作翻译情况,在20世纪1900年到2000年,中华民族究竟翻译了多少?100680多册。我又做了一个反向研究,西方列强诸国,20世纪翻译了中华民族多少著作?800多部。新闻出版总署得出的结论跟我一样。大家知道,文化赤字差了100倍,有多危险?我们太了解西方了,而西方对中华民族完全是隔膜的,所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黄祸论”不绝于耳。什么原因?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没有平等对话,目前这种状况还在持续。 西方通过全球化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崛起让西方霸权日益变小。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东方,文化输出!我们必须得注意国家形象在国际化语境上的“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开来,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外形象面临的共同问题,即构成国家形象、大国形象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水平。
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中国经济形象是辉煌的,政治形象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军事形象也正在崛起和获得认同,但是文化形象却处于不利之境。可以说,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中国文化战略话语,强化东方强国的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联合国发出警告:全球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精神病1%,艾滋病1%,自杀率1%,人类精神文化生态出了严重问题——文化贫嘴化,生命缺钙化,价值空洞化,精神低俗化。中国在物质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吸取前车之鉴,坚持精神现代化。
欧洲现代文化战略是“三争文化”丛林法则,即人与人之间是竞争,群体之间是斗争,国际之间是战争。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导致战争不断,世界国家不断碎化。1945年,美国成为大拿的时候,世界上只有60几个国家,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有200多个,这里面文化和军事的较量可谓硝烟弥漫!最近,美国前助理财政部长罗伯茨在西班牙《世界报》发表《世界能够在华盛顿的盲目自大统治下幸存吗?》中说:“美国下的赌注是导致别国内战,使得国家内部分裂,越多的国家被摧毁和解体,华盛顿就越强大。他国内部出现自相残杀,国家内部分治导致国家整体的无能。美国正在引导世界走向毁灭。没有负罪感的华盛顿政府,是地球上现存的对生灵最大的威胁”。可谓一针见血!
美国后现代文化战略“三片文化” ——大片、薯片、芯片,在世界播撒:大片控制了我们视觉娱乐,薯片控制了我们的胃,芯片控制了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
中国应提出“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中国三和文明应成为西方三争、三片文明的重要补充,中国文化战略应该对西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文化进行纠偏。 近几十年来,中国四大发明屡屡受到挑战:韩国1966年发现了《无垢净光大托尼经》,竟然据此否定中华民族为雕版印刷的原创国;韩国一位女博士到法国发现一本1377年的活字印刷书《直指》,进而要直接否定毕昇的活字印刷;印度哥沙伊否定中国蔡伦造纸,认为他们印度比中国提前了374年造出了纸。如此蚕食中国文化的文化战争,不得不重视。
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是必须的
中国文化形象正被日益妖魔化,“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
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加以污蔑和有意误读。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美国军方把前面那四个字翻译成“把爪子和自己的利齿藏起来,适机反扑”,把中国的龙翻译成“中国恐龙”,或“中国蜥蜴”。中国文化如果不再努力的话,形象的妖魔化肯定不可收拾。“美国之音”主持人卡夫蒂辱华言论说:中华民族、中国人是一个很卑鄙、劣等的民族;2008年奥运之前,法国在埃菲尔铁塔上张挂巨型张贴画,上面是脚铐、手镣,说中国是专制独裁;韩国的一个巨大商业招贴画,把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成一匹狼;日本一本《中国入门》发行量居然占人口的2/3,里面极其恶毒的漫画,把中国的计划生育、选民制度、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医疗、教育都丑化了,使得西方已经不能真正理性地看待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英国撒切尔夫人三年前说了一席让我们永远记住的话: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推进自己权力、削弱西方国家,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即使中国的巨大经济崛起,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创新输出上,是一个无须重视的小国。
中国今天在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已经崛起了。有人认为富国就是大国,富人就是贵人。我想说,富人离贵人差十万八千里,富国离大国差得更远。富国要走向强国,前提是必须要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中华民族永远跟不上,我们只能在世世代代坚持的和谐文化当中,去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创新的源泉,中华民族和谐思想可以让人类共享。
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必须在文化创新中向海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升级而导致文化战争,并在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文化领域寻求双重对话,将20世纪的“全盘西化”转化为21世纪“中西互体互用”。
东方和谐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丛林法则的战争精神,用和谐文化减弱冲突文化的危害。在战争频仍而恐怖主义盛行的今天,在人类文化面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态下,在人类精神生态出现价值空洞和生存意义丧失的危机中,在全球遭遇地缘战争威胁和核战爆发危机时,我们必须思考人类未来究竟应何去何从。作为东方大国应该深思,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创新并持之以恒地输出?中国应该站在人类思想的制高点上来思考人类未来走向,文化创新和超越应该成为新世纪人类文化精神坐标。东方文化守正创新,必然使西方文化单边主义和军事霸权主义遭到质疑并走向终结。
中国文化可持续输出,已然关系到大国文化安全。前沿学术对话可呈现当代中国思想变迁踪迹:无论是从经济上清理跨国资本运作与文化霸权的关系,还是从文化上看数码复制时代的精神世俗化、平面化问题;无论是厘清美国全球化时代正在走向衰竭,还是提出应该尊重中国在亚洲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东亚的现代性中价值观与信仰、社会机构与语言节日,都意在强调西方必须重视中国声音,而我们不能再让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败坏国家精神。
中国崛起将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而可能是西方世界开始吸收中国经验智慧。一个明智的领导集团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噪音中,应该有魄力和眼光来参与调整世界文明进程。我们韬光养晦,但不能闭关锁国,我们强调和平共处,但不能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