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徐国年2012年12月7日报道:河北廊坊师范学院《语文教学之友》是一家老牌刊物,该杂志2012年第11期首篇研究的是程少堂老师提出的“文人语文”理念,文章虽不长,但是该杂志将这篇江苏老师写的文章置于该期首篇,再次说明“文人语文”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以下是文章照片。
顺便说一下,2003年,程少堂老师的重要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之后(《中华读书报》发表时,编者将程老师文章题目中的“逻辑起点”改为“新起点”),全文曾以《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逻辑起点》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发表过。此后,这家杂志发表过许多研究语文味的文章(仅今年一年就有多篇,见报道后的附录)。

附录:《语文教学之友》今年发表的有关语文味的文章——
古典美 中国风 语文味
2012年第4期 (该期首篇)
【字体:大 中 小 】
刚布置完练笔的话题“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次的练笔速度很快。课间,教室里“周杰伦”、“许嵩”歌声不断。课后统计下来,喜欢许嵩歌曲的人最多,可许嵩何许人也?我倒不知道,赶紧上网查,找到学生喜欢的《千百度》《断桥残雪》等,增长了不少学问,发现歌坛上正劲吹“中国风”。“中国风”是什么风向呢?原来是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歌词注重语言的简练,化用一些古诗文,常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歌曲有着“青花瓷”般典雅的意境。
一、学生钟情“中国风”歌曲,成祸?
现在,学生们大多会唱《千百度》,甚 ……
让“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馨香四溢
2012年第9期
【字体:大 中 小 】
当今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语文课程元素流失,教学中出现比较普遍的“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等问题, 语文本体特点变得越来越淡。这引发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学科焦虑,因而,时下“语文味”这个说法开始流行起来。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馨香四溢?在此,我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谈点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学科素养的涵育
1.文本解读个性化
文本解读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及优化的前提和根本。对文本作品,教师要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解读、感悟、欣赏和品位其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否则, ……
语文教学,渐行渐远的“语文味”
2012年第10期
【字体:大 中 小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洋溢着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象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近日,笔者连续听了二十多节初中语文随堂课,仔细地梳理、品析、辨别这些课例,发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丧失,甚至变得虚无。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模式化的解题指导,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可以这么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渐行渐远,越来越淡。
1.模式化的解题指导
语文教学的终极评价体系离不开考试,许多语文课的目标指向就是以考试为导向,“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