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2012年12月7日22:57:53报道:在深圳市某图书馆借的书已经到期,今天晚饭后驱车20余公里去续借。到图书馆后,办完续借手续,提着书袋,忽然想去浏览一下杂志。这家图书馆的杂志很多,教育类杂志也不少,但都是研究宏观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刊物,语文教育方面的杂志一本也没有。于是浏览起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大学办的教育类刊物。翻看了一下,觉得不过瘾。于是浏览起北大、清华、复旦、武大、中大等著名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学报。翻阅这些学报,那真让人兴奋,只看目录就让人兴奋得不行。一直看到晚上9:45分,图书馆广播通知还有15分钟闭馆。这是我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以后,20年间首次在图书馆读书读到闭馆。开始我觉得我好“无耻”——曾几何时,在文章中自信满满地说过可以自称为“学者”了,然整整20年,才有这次在图书馆读书读到闭馆的经历,算什么“学者”啊?仔细一想,又觉得我没必要为此而脸红,因为,我买的书多,不进图书馆,家里也有读不完的书。何况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以后从不进市里任何图书馆的人大把。至于语文界,一般教师不论,大学毕业后从不进市里图书馆的“名师”“教授级”“正高级”“特级”“学科带头人”“省市骨干教师”,不是大把?更何况,最近几年,我虽当了研究员,不是还经常来市里图书馆借借书么?前不久,借光这个图书馆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时,也在图书馆坐下读了整整大半天书。所以,经研究,我决定不再为自己20年后才有一次在市里图书馆读书读到闭馆的经历感到难为情了。
下面是我今晚在市里某图书馆期刊室做的笔记和索引的一部分——
1.邹成效、浦玉忠:《论卓越教学——兼与有效教学比较》,《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9期。这是我母校的学报。此前,我当然知道教育理论界有不少学者反对风靡一时的“有效教学”概念(我也讨厌这个时髦的词语),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还有学者提出“卓越教学”与所谓“有效教学”抗衡。
2.尚建新:《谈谈“智慧”》,《北大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吸引我的是“智慧”这个词语。
3.吴晓东:《扇: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母题》,《北大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看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和作者在北大吃过一次饭,那次我喝太高。
4.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四大发明”表述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这个题目中蕴含的做学问的技巧吸引我翻看这篇文章。
5.夏中义:《“横以孤”:王元化与龚自珍——兼论王元化在“思想解放”前夕的学思境界》,《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此文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夏中义。其次是题目研究的对象王元化和龚自珍,都是我喜欢的人物。这篇文章在评价当代思想家王元化在当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时说,王元化是“用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我马上在我笔记本上写道:“以语文味为中心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价值之一就是:以中国审美经验回应中国语文教育中的审美问题。”今晚我找到一个评价自己研究课题的好句子啊,而且一语中的,一句顶一万句。
6.郭守运:《古典诗学“瘦”范畴的审美探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
7.陈锡喜:《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人大《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0期。这个题目对我产生巨大吸引力,原因也许和最近语文味网转载了一篇谈我的文章《语文人的自觉》题目也用了“自觉”有点关系,但是又关系不大。更大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内容: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是在世界和中国两个坐标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具有不可磨灭的当代价值的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诸多理论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理论范式和理论特性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即掌握包括自我批判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自觉反思对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教条式的“绝对普遍主义”阐释。 我由此而想到一个题目——《“语文味”理论的自尊、自信和自觉》。
这些文章我都浏览一过,还浏览了一些其他学报上的文章,得到的收获与启迪颇丰。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成员们,有种的,学着我点,随便到市里哪个图书馆办一张借书卡,有空时不时去逛一逛,它会提升你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