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陈锡喜:以此为业、为生、为荣[图]》
     阅读次数:102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锡喜:以此为业、为生、为荣[图]

陈锡喜:以此为业、为生、为荣[图]
2012-04-05
........................................................................

  ■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我有“以此为业、以此为生、以此为荣”的信念,把职业提升为事业,融入自己学术生命,从而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荣耀。

 ■ 马克思主义研究,要讲真话、讲逻辑,不讲假话、不跟风,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上的比较优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学理根据,为现实提供批判性的理论思考。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照本”而不“宣科”,“浅入深出”,善于用学术话语乃至日常生活话语解读政治话语,引导学生做“思维体操”,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

 ■ 生活中不做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头”,要感受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痛苦。



 
  我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30年,加上中学6年政治课教师,可以算得上是这一职业的老教师了,期间虽然也从事过党务和行政工作,但一直坚持岗位,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常遇到一些学生、其他学科学者甚至领导问我,你讲的那套东西,你自己真信吗?如果匆匆见面,我会简单回答:我信,不信,我不人格分裂了吗?自己也会很痛苦的。如果稍有时间聊聊,我会把上面“摘要”中的一些意思,罗嗦几句。

  信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咨政育人

 我工作至今,一辈子做“螺丝钉”,过“耳顺”之年,人生做的唯一一次职业的“自我选择”,是离开工作了30年的华东师大,来到交通大学。但我没有改行。因为我感到,自觉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薪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学理支撑的阐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有说服力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

 这一责任意识,源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一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常年的学习研究,使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没有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而是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峰,它回答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时代课题;尽管20世纪社会主义遇到艰难曲折,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依然是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指导原则,是认识当代世界各种矛盾的思想方法。

 这种信念,其实就是所谓“立场”。用科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来表达,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一定的“范式”为出发点的,而“范式”具有不可比拟性,因为它包含了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在专业考试中,我常问学生,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搞研究,他们不假思索回答:“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一听,就是背出来的。因为我追问,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产业工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成熟领导人,绝大多数也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怎么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呢?你们今后大概很少有人会下煤矿、造铁路,你怎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阶级冲突激烈年代,你去剥夺“剥夺者”,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今天如果你成为领导者,去挑起弱势群体同富裕者的斗争就能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吗?他们基本无言以对。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通过对欧洲思想文化的批判,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从而能够揭示生产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并进而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因而能自觉地能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基本制度和共同理想的认同,不能只是基于感性经验或“朴素的阶级感情”,而是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面对社会的转型、时局的动荡和社会思潮的干扰,只有理论深刻,才能思想清醒,而只有思想清醒,才能政治坚定。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能唱“卡拉OK”,只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或者斯大林模式给予的话语体系里“自娱自乐”,而必须面向新的实践问题,否则,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就将丧失话语主导权。脱离“问题”谈“主义”,会陷于抽象和空洞;然而,谈“问题”不就事论理,脱离“主义”,也会陷于盲目和肤浅。把对“主义”和“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践发展所遇到“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就是理论工作者的“咨政”;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这就是“育人”。在将“主义”和“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事业发展的空间。

  研究:抓矛盾和讲逻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问世时,我对大量宣传文章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个现象:为了驳斥“‘三个代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的非议,文章力图表明“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之”;但为了宣传它的价值,又竭力证明“三个代表”是“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第三个里程碑”、“又一个新阶段”。这在逻辑上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并提出研究和宣传的科学性问题。不料,不知哪位好事者,把它捅了上去,说有学者公开质疑“三个代表”思想“自相矛盾”,甚至惊动了市委领导。经过调查,事情弄清楚了。我更体会到,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不是纯学术研究,而直接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更需要有科学性。

 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不取决了个人的研究,但研究者必须坚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科学性最基本的要素,是讲自己研究的真话、不讲假话、不跟风。讲真话,不等于是真理,但讲假话,一定会伤害真理的获得和传播。我始终要求自己,发表的所有论著,重要结论一定得通过自己研究真正信服的。对于党用政治话语表达的思想观点,都要经过学术研究梳理一遍。切忌没有搞通而跟风做过头宣传,因为这可能在帮倒忙,甚至可能给党的意识形态宣传添乱。

 研究科学性的另一个要素,是要讲逻辑,至少得讲形式逻辑。而许多大话、套话,单独看来,似乎都理直气壮,而如果学者不加学术厘清,放在一起,就矛盾尽现,犹如康德所说的陷入“二律背反”之中。前面所列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中的例子,就是如此。而这样不讲逻辑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严重损害了我们的研究生的思维。如一些教材,或考研辅导书中,经常既出现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判断,又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判断,如果再加一个“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时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判断于其中,那三者之间就不具有逻辑相容性,必有一个需要被排除。还有,既说“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是物质”,又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但同时又强调“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三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也是不相容的。

 其实,任何科学理论,除非神学,都具有完备性和相容性的矛盾,要追求对外部世界解释的绝对完备性,它内部肯定不会出现不协调,要追求体系内部的绝对相容性,那对外部世界的解释肯定是不完备的。这正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要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有如是观。当然,我又坚信,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相比,在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发挥它的比较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能在与哲学社会科学在互动中,争取它的话语主导权。

 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我常常用各种方式,将上述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除了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外,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矛盾、客观分析矛盾、科学评价矛盾。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能发现的矛盾,存在在三个层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二是理论内部的矛盾,三是理论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现,使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空间,从而给我们带来研究的使命感;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优势的存在,又能使我们获得不亚于其它任何学科研究的成就感。

 我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主要就是启发他们揭示矛盾。同时,我也反复激励学生,对学术要充满激情,发挥年轻的优势,扩大知识面,多参加学术会议,多吸收其他学科范畴和方法,以便打开视野,在交叉点上寻找前人研究的缺口或裂缝,争取做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而后一点,对年迈的我来说,只能留下遗憾了。

 目前,我最大心愿之一,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帮助有志向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形成一支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能深刻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是自己今后的主要任务。

  教学:“照本”不“宣科”和“浅”入“深”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帮助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基础上,为“引领”社会进步作好储备,教学既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又要展现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善于用学术话语乃至日常生活话语来解读政治话语,展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体现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是我的教学信条。否则,课堂即使再“生动”,也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性,搞得不好,反而弄巧成拙,将课堂“泛娱乐化”了。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统编的,教师的功夫,只能下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上,“照本”而不“宣科”。“照本”,就是以教材为基本遵循,着力实现教材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所谓“是什么”)。不“宣科”,就是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熟练驾驭,重点讲解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历史和逻辑根据,渗透在其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所谓“为什么”),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意味着什么(所谓“怎么样”)。

 为了激发学生听课的理论兴趣,我在方法上“浅入深出”。“浅入”,就是避免从概念出发,结论先行,而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背景,从实际问题导入,或者从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这三点的“交集”问题导入,或者从各种大家司空见惯、但实质上存在理论悖论的命题导入,或者从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导入。“深出”,就是透过“知其然”,深入到“所以然”,引导出“所必然”。这一工夫,类似引导学生做“思维体操”,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尽力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吸引人、以经典作家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将严密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融为一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许多学生听了我的课,都感到“意犹未尽”,甚至“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从中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深刻的,又是朴实的”,“崇尚理论是有品味的表现”。一些学生经常发电子邮件,对教学发表感想、交流观点,也提出意见,有些几年后还会来信。这使我感到特别欣慰,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从而感到荣耀。

  生活:感受真实和体验幸福

 中年以上的老师都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人到中年》,里面有个对过去“左”的意识形态笼罩下的符号化人物:“马列主义老太”。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容易被人看成刻板、教条。我可不愿做这样的“马列主义老头”,而同现代青年一样,要感受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痛苦。特别是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共和国大部分的风风雨雨,长身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长知识时,遇到“文化大革命”。而我们所投身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享受这一成果的权利,应该把它看成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恩泽。

 我喜欢烹饪,周末下厨做几个有特色的菜,很有满足感。我喜欢音乐,古典的,现代的,国外的,本土的,能略知皮毛,也都能欣赏,即使流行音乐,我也不排斥,“年轻无极限嘛”!外出开会或讲课,无论在境内外,我都会去集市和普通民居逛逛,了解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和物价状况。我还特别关注出租车价格,因为它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标尺。

 我现在再忙碌,除下大雨外,坚持每天和夫人一起散步,早晚各一次。散步可以进行发散性思考,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漫长忙碌的工作岁月,对家人关爱太少,晚年一起散步,也可有更多心灵沟通。

 我现在定期(一至二月)与自己的专业学生(包括已毕业)举办学术沙龙,交流所学所思。沙龙后的聚餐,大家随兴而至,情真意切,更体现思想活跃的真谛。看着已毕业的博士,每年都有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每年都有人获得上海市阳光计划以上的人才项目资助,每年都有人评上副高以上职称,他们都会看到我脸上泛着亮光。每次我又都会表达强烈的意愿:老师和学生都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潮流,最好再做几回“弄潮儿”。这要有深厚积累,又要勇于创新。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东西不能丢,我们要共同传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薪火。

  学者小传

 校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

 主要学术成果:著作:《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论文:《实证主义的演化和实证主义批判》、《邓小平时代主题论的哲学思考》、《论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意识形态的话语重构》、《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审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等200余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市哲学社科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

 主要教学成果:主编教育部、上海市统编教材以及其他教材10余种(包括全国第一本《邓小平理论概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10项。

  主要荣誉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上海高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市高校十佳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东方讲坛最受欢迎讲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者]: 陈锡喜


最后更新[2012-1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