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葛福安频道
文章标题: 《葛福安:国培骨干研修学习总结报告》
     阅读次数:39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葛福安:国培骨干研修学习总结报告

 

探求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新境界

----国培计划(2012)骨干教师研修学习总结报告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一、开篇语

115日到1115日,短短的二周,我们来到位于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2)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浙江师大高中语文班。我们这支学习团队,由90人组成,成员来自海南、福建、江苏、西安、四川、浙江、云南、湖北、山西、安徽、长春、河北、贵州、广西、广东十五个地省份。成员们视之为难得的机会,并投入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每个人创造性地利用 “学习平台”,吸纳、接收、储存、思考。

班主任蔡伟教授创造性地运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把我们“国培班”与浙江本地的优秀教师所组成的“创新班”,并组织成六个“学习研讨工作坊”,每个工作坊又分别分配一个导师,并把每个工作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工作坊一”是张立新教授的“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二”是潘涌教授的“杜郎口现象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工作坊三”是王国均教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引发与处理”;“工作坊四”是童志斌教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讨论’的有效组织”;“工作坊五”是葛永海教授的“高中校本课程与样本教材研讨”;“工作坊六”是李翔翔教授的“从生活到课堂----高中语老师形象分析”。六个“工作坊”都能充分体现自己小组的特点,真正做到了高效学习。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团队中,本人被推为工作坊二的小组长,一班的副班长。组长和副班长几乎是被成员带动着,所以,我的心里有着对这样一个“头衔”的歉疚。这些“同学”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他们头脑风暴产生的思想之火久久地激励着我。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国培计划2012”为我们精心编排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提升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加强我们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更是为我们打开了很多窗口,让我们有能力和机会“跳出语文看语文”。

二、学习内容的“立体”呈现

从学习内容上看,国培课程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课程框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宏观背景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教学研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和运用与研究;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模式构建;青年名师示范课的展示与点评;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关系考察等等。

1、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分析上,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跃良院长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国内青少年对网络利用的充分依赖以及网络社会下教育教学对网络的“摈弃”的现实,又辅助以国外在网络渗透教育以及网络技术下的教育发展前景考察,分析了当下教育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存在的“消极”或“倒退”的现状。并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国务委员刘延东所要求的“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 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构想,为的是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从而分析中国教育的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并结合国外的例子,分析认证了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意义,如“基于PRIME的阅读教学流程”,如“基于PRIME的作文活动流程”,如因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运用而直接导致的“翻转课堂”的改革,其中有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例子,也有杭州采荷三小的做法,等等。周跃良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有些视“不用PPT”、“远离信息技术为上”的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我们真的能离开了网络、真的能离开信息技术吗?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性探究

1)关于文本多元解读

在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上,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的《高中生语文学习困境与有效的突破策略》,可谓抓住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命脉。

教授以两则剪报为引子谈及自己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一则是2012919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内地学生所定的对香港大学开学典礼的观感。港大的开学典礼上的给这位来自内地的学生的最大冲击是港大学生会在港大中的地位。港大学生会是正式注册的独立法人,学生会主席向新生强调学生会与校方平等,坚持代表学生的利益与权利,可以对校方的一些做法进行质疑,如在开学典礼,学生会就港大近期近期两幢宿舍楼的工期迟滞表达不满,并向校方就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地位平等的表达,表明港大在教育目标上明确要培养学生是大写的人,这是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培养。另一则剪报是2012924日《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真理是怀疑的影子》。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上海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他通过对上海这80%小学生的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坚信不移地认为:“老师平时教育我们,只有对问题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就连一分也得不到。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可能没办法做,也不可能没有答案。”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总结这两次实验的时候,引用了下面的几句话:

第一句话是笛卡尔说的:怀疑就是方法。

第二句话是法拉第说的: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

第三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然后,她颇有感触地讲道:“应当教育孩子敬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的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教授深有感触地问大家:看教育,我们要看有一种怎样的教育文化。文化背后的心理暗示是什么,心理习惯是什么?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应该是什么?提出这几个问题后,教授把话题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她抛出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是主体”有多少课堂实现了这一点,有多少教学是实现了学生敢于独立的思考。我们有多少老师也在这方面作出尝试。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学生真的是学习主体吗?阅读教学是,学生真的就是阅读主体吗?

接着教授以上海的一次名师“同课异构”为例,来表达她对“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的思考。十位名师都讲杨绛《老王》,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三位名师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位是批判思维,显得尖锐,或者他自认为深刻。这位老师认为,杨绛虽然也表达出对老王的同情与悲悯,但是,杨绛的同情也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他向杨绛先生发出质问:平等与理解,先生,您也没有给!

第二位是理性分析,则显得能理解与包容。他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认为彼此之间的问题出于距离或者是阶层的不同。“老王,你不是我的亲人,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外人。”这样,对于彼此的关系,或者彼此能做到的就到这一步,也就很能理解与包容了。

而第三位老师则反问:杨绛有这个义务吗?她感到愧怍,已经尽了或者额外地承担了义务,还心怀愧怍,这里可以证明,杨绛是高尚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出现了这些不同,是不是就是个性阅读了呢?是不是就算创造性阅读了呢?

其实,造成阅读理解不同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大脑,人和人不一样;其次是环境,客观世界是认知的本源,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就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因此也就有了两个不同,即: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衡量事物尺度的不同。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来观察一些课堂,就会引起我们思考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会有这种场面出现吗?各种情况的理解,在你那里会有这种可能吗?

在过程上,老师会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但是,却存在个别强往结论上拉的现象。但是,如果每位老师老眼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不一致,就会表现出无奈与遗憾。在就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上课总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的正确的理解,其实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太合适的。学生有不同认识太正常了,学生的背景与我们相差太远了,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需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值得反思的是,期待学生的认识与我们认识一致,那个结论对于学生的一生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力,这个能力是一辈子的事。

叶澜《新基础教育》一书中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见该书20页)而对这种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惟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

所以,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别用自己的思维把学生罩在里面,要给学生提供条件,为他们建立阅读支架,在有效知识上,给学生有效信息量,这样的人就有话语权。这样,才可以算得上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

教授进入下一个问题:单篇教学,理解的空间在哪里?她认为应该多读一读杨绛另外两篇散文《林奶奶》和《顺姐的“自由恋爱”》,看一看杨绛在其它文章中的表现出的为人,认识杨绛其人,这样,再加在过头来读这篇文章,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

2)重思想、重思辨的写作导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博士则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下高中语文学习高中存在的困境,并结合高考作文试题所选择材料作文以及材料作文背后所考察的批判思维的立意理想,举出诸如2012年辽宁卷(哲学家的故事)、上海卷(大卫铭文“一节都会过去”与契诃夫小说中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全国课标卷(船主与补洞)、全国大纲卷(妈妈与儿子对话:甩掉了多余的顾虑)、安徽卷(梯子横着放)、浙江卷(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以及北京卷(铁路巡道员对列车敬礼)等情况,说明高考作文正在发生变化,即正在向“思辨性、深刻性、生活性”发生变化,并认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F级就是出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而进行设置。高考评分标准出现了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建议老师们应该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创见,不要写那种平稳文章,只要你写了,才有可能有得高分的可能,如果你不写,就永远没有得高分的可能。

安徽师大教授何更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进行了解析。教授对多元解读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解析,让老师们明确了,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并不是无法可依,而应该是有法可循。

3、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高中语文骨干教学研修班”,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的研讨是很多成员的迫切的需要。在这方面,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写作教学模式:解构与建构》的讲座让我们明白了写作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与建构写作模式的基本方法。彭小明教授首先就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症进行了总结,他归纳出两组“八重八轻”,可谓直陈时弊:

重知识(写作理论),轻能力(写作能力);

重写法(写作技巧),轻内容(写作素材);

重训练(机械写作),轻态度(写作兴趣);

重结果(文章作品),轻过程(写作体验);

重语言(外部语言),轻思维(内部言语);

重写作(写作成文),轻修改(互改自改);

重指导(写前指导),轻讲评(写后指导);

重范文(名家例文),轻下水(教师写作)。

然后,对比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日本等等不同的写作教学模式,并对“新时期”写作教学改革实践与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尝试进行梳理,提出不同情形而进行多元建构的观点,如:

在仿写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例文引读——规律概括——模仿写作的教学模式;

在写实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观察生活——思考感悟——写作表达的教学模式;

在写虚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设置情景——联想想象——构思创作的教学模式;

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命题审题——收集资料——作文修改的教学模式;

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审阅材料——分析定旨——扣题而作的教学模式;

在话题作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

在新闻写作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先定主旨——调查访谈——写作发表的教学模式;

在申论写作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概括问题——提出对策——申而论之的教学模式。

彭小明教授的讲座中打通了所谓写作教学方法或写作教学模式的不同领域,倡导“文有法,文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写作教学也是“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温州中学教研组长、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林国爽老师的《交际语境下的写作》的讲座,以自己对于交际语境下的写作教学的理解和温州中学写作教学的教学实践为中心,解读了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困境和突破困局的做法,让我们这些高中语文教师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和感受。

温州中学创办于清廷推行“新政”时的晚清,为浙江百年名校。名师荟萃,精华云集,严谨求实之风代代相因。汇聚了孙诒让、金嵘轩、刘绍宽、陈叔平、朱自清、贾祖璋等先辈和名师,涌现了郑振铎、夏鼐、苏步青、杨忠道、谷超豪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专家学者。

林国爽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写作不是吃饱了不干事的无聊行为,意在证明,写作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的精神渐进相伴左右。但是,大量的高考作文却显出现“主体灵魂不在场”的情况,即使是有“灵魂”,也多是“高蹈下的‘伪示现’”。直接导致了考场作文大多是在温饱线下的挣扎老师并没有把原因归结于学生自身,而是对“写作教学困境”“教学”进行深刻原因。他认为,造成现今学生写作困境的原因有:一、定性目标随性操作,即大纲所规定的目标的理想化与具体操作状态下的随意性,使得“仰望星空”的诗意与“脚踏大地”的落空。二、在教写什么教怎么写方面受到写作客体和写作主体两方面的制约。所谓写作客体的制约,即受到写作所直接或间接反映、表现的对象与材料的制约;所谓写作主体的制约,亦即写作动因与目的,思想观点、感情、个性,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与所处环境,观察、感受、分析、综合、选择、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明确这些制约因素,让我们更好地明白写作教学之上的阻力何在。三、区分“生存写作”和“生命写作”。老师认为在传统写作的“文以载道”的“为责任”的社会性书写观与现代的“为人生”“向内转”的书写观之间发生裂变与冲突。

4、关于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想提高语文成绩,初期可以用补课的形式做到,但是,到了更高阶段,就非提高语文素养不可。语文素养从何而来,从读书而来,从观察生活而来,从综合素养而来。诸多专家在讲学的过程中,大都讲到这个观点。而专门进行跨科学关联的,是我们国培班的班主任蔡伟教授,他为我们进行了一场《以艺术的眼光审视语文课堂》的讲座。

蔡伟教授立足于中学语文与各门艺术门类的联系,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眼光下的语文天地,他认为,语文处处离不开艺术,艺术处处有语文。有了艺术的视角,一篇《水调歌头》,可以用艺术的方式,从诵读到吟读,方法多多。再就是,不懂点艺术,语文教学就能难打通,就会有隔,就不能领略语文的全部。

蔡伟教授还结合自己对流行歌曲与写作教学的实践,给我们做了一个聪明的示范。

金华教研室朱昌元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语文课例的文化追求》的讲座。老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背后的文化立意的案例,给我们一个高效语文课堂的深层背景,就是文本背后的文化。

不唯如此,我们还能过游学的方式,对绍兴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从课程设置上能清晰地看出,短短二周的浙江师大国培研修项目,有着建构的知识与理论框架的“立体”培训立意: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培植起深厚的理论认识根基,心胸中大志,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份“立人”愿景,正是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浙江师大如雨后庄稼拔节般生长。

三、研讨方式有效、有益尝试

(一)自我研修,创意对撞

浙江师大“国培”研修方式中,给各位学员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角色互换、全员互动”的活动形式。这也是浙师大教授、高中语文项目负责人兼班主任蔡伟创造的一种全新的培训形式。蔡伟教授在谈到设计“角色互换”这一实践性课程的初衷时认为,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隔膜,在教师职后培训中,专家学者满足于埋头苦讲,一线教师习惯于奋笔记录,但结果却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用起来一无是处。这种站在各自的立场,只关注自己的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话的现象,已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痼疾。为此,有必要开展“角色互换”,形成全面互动,从而帮助受训教师体验并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真谛、行为与理想。

这种“角色互换”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模拟课堂”,以大一新生为对象,培训学员进行模拟授课,然后由受训学员评课;二是受训学员与师范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教学对话,并接受本科生或研究生评价质询;三是选取受训学员中的名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然后再由学员进行评课。这样有利于开拓受训学员视野,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科研表达能力。

这种“角色互换”的第一场是在1110日晚进行的研讨汇报与答辩环节。汇报者由六个工作坊推出的六位成员,他们负责对每个工作坊研讨的语文教育相关话题进行汇报,最后互动环节由浙江师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在坐的国培班的成员进行质询问答。

这六位汇报人的大体情况和汇报主题分别为:

工作坊

报告人

报告人单位

汇报话题

1

彭欣欣

苏州吴江盛泽中学

教师专业发展:良心与智慧

2

余一鸣

南京外国语学校

杜郎口现象价值与分析

3

 

浙江普陀二中

高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引发与处理

4

许典国

湖北十堰教科院

高中语文教学中“讨论”的有效组织

5

徐明霞

吉大附中

语文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研讨

6

 

长春第五中学

从生活到课堂高中语老师形象分析

第一工作坊的彭欣欣老师从教师个人和行政两个层面对这样一个话题进行了汇报,并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单位,对此话题进行汇报。

在个人层面,老师用这样几个小标题,进行高度概括:

职业良心----在拷问中完善;

书香教师----在阅读中提升;

教育科研----在反思中成熟;

个人规划----在规划中成长。

在行政层面,老师则用这样几个小标题进行总结:

合理规划----让规划引领发展;

激励鼓舞----让激励形成动力;

共享合作----让互助生成智慧;

微型课题----让研究促进深入。

老师们对彭欣欣老师的汇报给以“专业”的评价。

第二工作坊的余一鸣老师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本身他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大奖。对于潘涌教授考察和研究的“杜郎口”现象其所表现出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得出“杜郎口现象”背后显现的是“中国教育的希望”这样的结论。第二工作坊的很多老师去过山东杜郎口进行考察过,他们对于杜郎口所能展现的诸如“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展现自我的平台”的教育理念,都给予很高的认可,但是,对于杜郎口背后的一些诸如“初三为什么不让看?”、“杜郎口的老师们要用每晚上三个小时的时间在学校里”、“为什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对老师的主体却没有被尊重?”、“‘实现生命的狂欢’的背后有没有浮躁的生命状态?”等等质疑也广泛地进行了探讨。余一鸣老师认为,教育不能作秀,如果是作秀,那么这个“秀”的背后将是可怕的。让学生生活在当下,能够做到“人情练达、世理洞明”,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第三工作坊的董鸥老师汇报中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的现状,提出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文本认知深度的提高”、“提问引发技术的指导”等等几个方面。董鸥老师举了钱梦龙来金华讲话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学生的提问状态与教师的引导的关系。钱梦龙老师来金华讲话,课前进行调查,让学生举出一些问题,学生说已经学过,没有问题,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进行方法指导,气氛渲染,最后竟然提出600多个问题。老师结合自己对一些语文教学的理解所写的文章,就教师的自我提升应该是学生提问的引发的基础进行了阐述。比如“论证欠严密的《六国论》”、“对苏教版教材《滕王阁序》一文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两句提供解释的探讨、“谏太宗十思疏主旨之辨”、“《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个‘美我’的解释的不同理解”、“《石钟山记》中怀疑精神与实践精神的程度与层次的探究问题”等等,可以见出,学生提问的问题,最终还是语文教师自己的水平和智慧的问题。

第四工作坊的许典国老师是一名语文教研员,他汇报的主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讨论’的有效组织”。老师人三个方面谈对这个话题的理解。一是要明确讨论的问题具有质疑性和矛盾性,不能是伪命题;二是要研究讨论的背景以及所能实现的条件;三是讨论的效果以其验证。接着,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了自己对做一个语老师的认识与理解。

第五工作坊来自吉大附中的徐明霞老师汇报的话题是校本课堂和校本教材的问题。她以“本质”、“现状”、“形式”、“原则”、“结果”为概括,汇报了第五工作坊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接着,老师以自己的温婉与抒情,谈了自己对诗歌教学的理解与感悟,要让诗歌教学向生命回归。老师讲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困惑,她把诗歌教学中的自己比成一名操刀解剖的残忍的屠者,而诗歌在她那里,也成为肢解而成的余零,但诗歌决不是这样,她是生命的本色,应该有生命的回归。

第六工作坊的王韬老师给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幽默与睿智。他的幽默有些冷,他的睿智有些酷。他用倒推之法,从第10点开始讲,用别人的话,讲述自己的想法,可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比如,他引用“人是贬入人间的神”,总是欲望无边,说明人要清心,他认为,做人要有老庄的思想支撑,才可以在现实中活得自在一些。他引用“唐代俗语是‘美人一马马不支’,而清代则是‘美人上马马不知”,来说明美的标准真是无法统一。他引用“脑袋上的花样与脑子里的东西成反比”证明人的内涵比外在重要。他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理解为“好的制度让人不敢犯罪、好的文化让人不愿犯罪”,而认为做一名教师,更多的是有自觉,而教育者应该尊重这种自觉。对于教师的学生观,他用“老师不能是锤子,如果他是锤子,那么,他的学生将都是钉子”来比喻。引得在场者在快乐中获得思想,而王韬老师却沉静不笑。

下面的一个环节是浙江师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向六位老师提问环节。有同学向彭老师问“如何处理学生不愿意问题老师就把答案投影出来而显得很有教学效果”,有同学问余一鸣老师“高中语老师对小学语老师有什么期待?”对此,余一鸣老师介绍同学读一下自己的小说《愤怒的小鸟》,老师认为,学生们的自我成长决不是像我们这些老师所能决定的,他最大期望是让他的学生快乐,有良好的习性,相信人与人的可靠的,可以彼此感受到彼此的关怀。但是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老师则相当悲观,给同学出的主意是,没有办法,做下去就行了。

最后一位非国培班的老师出场给人以深深的感动。这是一位来自河南参加“尖峰论坛”的女老师。她是没有获得邀请而自费而来的人,常年高三的体力活,却从没有失去理想。有老师在QQ上这样评价:来自河南的那个的女老师好样的,堪称最美女教师,带高三,自费来,不容易。她问的问题很专业,很让人感动,从中我看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生存状态——曾经的上下求索,现在的苦苦挣扎,将来的一片迷惘。有老师感叹: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更有老师倡议:这么多双慧眼,有条件的给河南的那个女老师提供一个平台吧!有老师自责道:人家自费来到这里,而我们还为报销的发票的事斤斤计较!

一位浙江师大的参加互动交流的同学对每位汇报的老师进行了一个总结:王韬睿智,徐明霞优雅,徐典国大气,董鸥深刻,余一鸣博大,彭欣欣专业。可谓精准之至。

(二)“角色变换”下的“模拟课堂”

20121111星期日晚,浙江师大17112室,一场“青年名师模拟课堂”正在展开。

所谓“模拟课堂”,是班主任蔡教授借浙江师大大一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然后推举一位80后青年教师朱伶莉老师给大家展示的一节示范研讨课《包身工》。

老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不当下相当流行的话题:你幸福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整节课的问题框架。

1、什么是包身工?他们有什么特点?

2、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性别、绰号、来历、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待遇等

3、从你收集到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4、你觉得包身工们生活悲惨、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并进行了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最后环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并围绕着“幸福”的话题,写出50字的感想。整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设想。

然后由余一鸣老师进行点评。师对朱老师的有一个总体评价,认为老师的课达成了教学目标,用的是“长文短教”的方法,用“问题教学”的方法,这是对路子的。对于朱老师用很潮的话题“你幸福吗?”来让学生思考,余一鸣老师认为这样有些强硬往老师预设的答案上靠的嫌疑,做法上略显生硬。怎样让学生讲真话,或者引导学生说真话,这是讲这篇文章难重要的问题,不能用“忆苦思甜”的方式让学生硬说自己幸福,在教学理念上,这是一种倒退。当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有勇气讲出这样,值得鼓励。

自我研修,创意对撞,再加上“角色互换”模拟课堂,这种国培模式,让更多的国培成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情境中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这应该是浙江师大2012国培班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四、与“尖峰论坛”捆绑,在“论坛”中展现国培成员风采

在国培课程设置上,浙江师大国培班(2012)的高中语文培训班与第三届全国新语文“尖峰论坛”捆绑在一起。国培班有六位成员进行公开课展示。他们分别是:

李文林:贵港市高级中学

  超:淮北第一中学

刘筱蓬:西航中学

冷晓红:深圳第三高级中学

姜雪涛:四川乐山一中 

  俊:义乌六中

李文林老师讲的课堂是《沂水春风》。他把文章的人物、情节、内容分类整合,然后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个课堂虽传统却实在。学生活动也相当充分。可惜义乌六中中间有大课间时间,而这节课被冲击,不能尽情展现。

陈超老师讲《论语》“论学”,先是热场与同学们聊天,要讲真话。老师问同学们:“现在同学们学习苦不苦?”下面一片回答:“苦!”老师很自然地引入课题:看一看孔子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老师把教学内容分成“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整个课堂流畅自然,层级清楚,由字词理解到内容把握,然后再到体验感悟。整节课最引人泛音的是对“关于不学之弊的论述哪一点我最有感触?”和对“孔子斥责樊迟的问题产生明显分歧”两则。老师让同学们各持一个立场,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同赞成樊迟学稼,认为兴趣最重要;有同学支持孔子的观点,认为要有远大目标。这是整个课堂的亮点。但是,似乎还应有第三种立场,即客观的看待二者的不同,从包容与理解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会做到“多元”解读文本,是能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拓展。再说,如果在生活中,面对家长和学生对报考志愿的不同建议,可以假想一位老师应怎样去说服或者怎样去看待这一现象,这样也能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刘筱蓬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老师用几句表现不同语气的话,表达出咬文嚼字的必要。以此开场,首先引导同学概括出文章的观点,并结合倒数第二段的一句话“以上随便举的几个例子”这句话,让学生概括“几个例子”是怎样的例子,并问学生先生是不是“随便”举的例子。然后以“推敲”为例,引入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诗歌、散文、小说中等等“练字”佳例,并配以金圣叹对《水浒传》中对林冲雪同梁山中“卷下一天大雪来”中的“卷”字的鉴赏,例子丰富。但是,似乎忽略了议论文文体特征,上成了诗歌鉴赏课,语言鉴赏课,应该是定位有失妥当。

冷晓红老师给大家展示的是《长亭送别》。老师开场一曲“我爱你中国”的女高声作为暖场。然后进入正课。老师面对一个长篇戏曲,在人物美、情节美、环境美、曲词美等等方面,选取“意境美”作为突破口,重点欣赏的鉴赏几则著名的曲词。老师借“端正好”一曲,进行赏析举例,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所以,这节课命意在方法指导,可谓目标明晰。比如,在分析和鉴赏“端正好”一节时,提出以理问题:选取了哪些意象?体现了怎样的季节特征?各自有哪些比喻意义?共同构成一个怎样的意境?对意境进行拓展、理解、想像和体味。然后归结到“一切情语皆情语”。接着,让每位同学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共同合作进行赏析。课堂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同学们自由组合,共同合作,对自己所选取的段落进行鉴赏,最后形成统一认识。然后选小组代表进行展示,老师随机点评,也显现出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达成了教之以法,形成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开场之初,教师传授方法的环节中,教师讲得多,少了学生体味与感悟,师说的多,生讲的少,显得课堂有些沉闷。

姜雪涛老师给大家展现的是自选散文《像脚花瓶》(喻丽清)。老师精心选择了金华籍女作家喻丽清的这篇散文。老师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全文:这是一个      的故事?象脚花瓶、狩猎者与大小象小象的故事,这是一由象脚花瓶进行人类自我反思的故事。答案丰富,各言其理。在铺垫之后,引导学生带着情感来读全文,读书,让灵魂在场。带有感情读过文章之后,老师引用崔永元的这句话:看了很多年“动物世界”,还是很喜欢,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里面没有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表现自己的看法。并引用史怀哲的一段话:“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道德。整节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与语文课没有多少关系,可以说是课堂定位存在着很多问题。

义乌六中的语文教师胡俊“全国新语文尖峰论坛”展示了《兰亭集序》。由“千古第一行书”引入课堂,由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从学生的谈话中,可以见对书法艺术的见识。老师对书法之中“之”进行欣赏,并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书写时的感情丰富而富于变化。然后,由学生齐读全文,并体会文中的感情。此时,整课的线索已呈显然。找表现感情的句子,而显现文章的情感变化:乐----悲。由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找“乐之由”、“痛之因”、“悲之隐”。

老师学习总结“乐之由”,给学生以方法。老师是从“人杰”“地灵”“景美”“事趣”“兴雅”“时宜”几部分表现。配有音乐,音乐太响,压倒学生读书的声音,且音乐与“兰亭集”的意境并不完全相契合,是为遗憾。

学习总结“痛之因”,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总结,各小组总结后,再让别的小组进行评论。义乌六中倡导的“315”课堂学习模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口号,在黑板上老师先分出每个小组的“地盘”,让同学上去写出自己的答案,其他组员也可以进行补充,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点。这种方式,在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方面,有自己的尝试。

邳州教研室教研员孟凡军特级教师对六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五、游学: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句话似乎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从天南海北来到风景与文化并美的浙江,一路之上,本身就是“文化语文”之旅。

金华,在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是“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历史悠久,文化繁盛,自古便有“小邹鲁”之称。中学语文教材中为人熟知的叶翁圣陶《记金华两个岩洞》,到了这里则可以来一个“躺着进去,站着出来”的旅行体验。

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看其“门不当户不对”的格局,看其“肥水不外流”雨水聚集在自家院内的设计。可谓自有匠心独运之处。

绍兴,在毛泽东眼里是“鉴湖越台名士乡”。从古至今,绍兴的名人太多了,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等。他们不仅为绍兴写下灿烂的历史简章,还留下了众多的纪念地,供后人寻访瞻仰,缅怀凭吊。绍兴的著名景点非常多,以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闻名的兰亭,因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而令人叹息的沈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故居,以及柯岩风景区、吼山风景区、大禹陵、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坐上乌篷船,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体验“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三乌”文化,令人仰慕神往。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她对于一个语老师的意义,就更是无法言说。最美是西湖,流连忘返处。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围成,层出不穷。虽是冬季来西湖,此时畅游西湖,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它可以让你想起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

六、结束语

时间过的挺快,115日日,大家来报到,转瞬间,却要在此别过大家,让人生“三珍”感想,就是珍贵、珍惜、珍视。我们培训班每位成员都无比珍视这样一个“深造”的机会,这份经历,值得终生珍藏。我们这些人,都来自全国不同的学校,是浙江师大的“国培”之行,让我们又成为一群特别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在交流与研讨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去听不同人的声音,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中获得智慧。这真是一种无缘珍贵的四周,它将让我们终生铭记。

 

 


最后更新[2012-12-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