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荆州陈涛来稿:有代表课的教师是幸福的》
     阅读次数:233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荆州陈涛来稿:有代表课的教师是幸福的

        有代表课的教师是幸福的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 陈涛

 

读了程少堂先生的《代表课初论》获益匪浅,程少堂先生已经从理论的高度将代表课的重要地位作了阐述,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教师,我觉得还应从课堂实际中感受到代表课的重要意义。

 

代表课是厚积薄发的幸福

 

程少堂先生指出:“根据我个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会,我把打造代表课的基本步骤归纳为五个环节:定向——蓄势——寻机——突破——提升。”这无疑对于代表课的产生作出了准确概括,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代表课,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追求与痛苦磨砺,这才能让教师在痛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代表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才更让我们明白,代表课不是公开课更不是优质课,因为它无法感受到教师对于职业的构想与思考,更不可能看到属于教师自己的个性素养与人格追求。而那些充满着浮躁与花哨气氛的优质课,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成名课,但如果教师因此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那么,这样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有代表课,也不可能真正从教学中获得真正的乐趣与幸福。

 

时常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余老师的成名是在于他对于语文考试的研究以及对于中学语文教例的品评。经过多年的研究,年过半百的余老师“有了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课的创意。”于是,19971126日下午,在原荆州地区监利县周老镇直荀中学的操场上,余老师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公开课。那天天气很冷,上课之前,天公作美,霏霏细雨渐止,寒风也悄然停息。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有200多人。一个农村学校没有大的教室,也一时难以找到可以供这么多人听课的地方。是余老师建议说,就在学校操场里上课吧。于是所有听课教师一起行动从教室搬出桌椅,在学校湿漉漉的篮球场上摆开了阵势,黑板放在体育老师喊操用的土台上。在这个普天下最简陋的教室最热烈的教室,余老师上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不知道是刻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这个乡村小镇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还刻有李淑一给毛主席的信。而上课时,余老师将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人的诗,领袖的词;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它们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的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解。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非常富有感染力。

 

谁也不曾想到,这节看似平淡却处处透露出教师功底的课能让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模式成为了中语界的一种潮流,尽管以后多次听过余老师的课,但我们心中始终怀念直荀中学的那堂代表着余老师不懈追求的课,我不知道余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但那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五十多岁初上讲台成为了余老师津津乐道的事,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此前对于中语界大家的研究,没有此前发表于各大报刊的研究性文章,如果没有天下语文教学风光的尽揽无余,余老师是不可能有《天上的街市》这样极具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的出现,更不可能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流派,这是一种厚积薄发后的幸福体验。

 

代表课是历练进步的幸福

 

程少堂先生认为名师们的代表课有如下特点:“独特性;创造性;经典性;生命性。”确实,拥有这样的课堂的教师注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绝对不会永远睡在代表课的功劳薄上,他们注定会在探索的舞台上走得更远更深刻,那么属于他们的代表课也会迸发出别样的神采。我们更会在他们的代表课中看到他们一路前行的脚步,他们的代表课,正是记录他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往往使得他们更为美丽更为伟大。程少堂先生本人的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20013月,程少堂先生在深圳市菁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听评课时首次提出了“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个观点,但对于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先生也并未深刻明示,但随着研究地深入,20018月的《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发表了程少堂先生的《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一文,明确阐述了语文味的特点和理论特质。为了更好地让人理解语文味这个特点,程少堂先生不仅从理论高度诠释语文味,更是身体力行,让自己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在这一个时期,他主讲的《荷花淀》、《咏雪》、《子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你是我的同类》等公开课在全国中语界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味源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源于对词句的品味敲打,程少堂先生强调的语文味,并不拘泥于教材本身,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并且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及生命体验,他的课堂往往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们理解了语文味的巨大魅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代表课的出现,让程少堂先生对于语文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曾这样指出:“2002年,广东省中语会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理事会,我应邀在会上讲“语文味”。当时我们对“语文味”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还很肤浅,但是我凭直觉在报告中说道:“‘语文味’是不大容易讲清楚的。”但随着代表课的深入,程少堂先生对于语文味有了更为准确更为概念化的诠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意思的是,程少堂先生对于语文味这个概念的诠释,呈现出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但他的代表课,却呈现着一种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2008111日程少堂先生在贵州遵义以《生活处处是语文:以〈遵义地方菜谱〉为例》为题主讲的代表课,无疑是语文味这一思想的极大延伸。这堂极具程式风味的代表课,用一共只有22个菜名的大排挡菜单作为课文讲课,围绕着文章、文化、文学三个主题,让学生在品味具有遵义特色的风味之时,也感受到了语文味的别样魅力,那就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味不仅在课堂上,语文味就是生活味,就是文化味。一份小小菜单,一堂文化大餐,让人不禁感怀教师的重剑无锋挥洒自如,这样的课,正是代表着程少堂先生对于语文味的执著追求与探索,而这样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2011年第二期的《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发表了程少堂先生的《呼唤“文人语文”》一文,程先生满怀激情地畅想着文人语文的美丽,并通过与匠人语文进行对比,强调语文本身的艺术性与审美特质,呼唤着文人语文的到来。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2011328日,程少堂先生在深圳市高级中学,激情洋溢地讲解了题为《孔子死了,他还活着——从〈论语〉成语看孔子(儒家文化)不死》的公开课,这无疑是程少堂先生又一重要的代表课。在这堂极具文人语文物质的课中,程少堂先生精选了《论语》中的73条成语作为教材,从语言、文学、文化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发现。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引导,让学生们理解孔子不仅活在古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而且活在中国人的想像(文学)和言行(文化)中。而这样的课堂,无疑对于程少堂先生所推崇的语文味是一种极大的补充,那就是语文味不仅有生活味、文化味,更应充满着浓浓的文学味,而这样的感受,正是源于程少堂先生的代表课。

 

程少堂先生指出:“代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如果说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那么每一节代表课就是提升的关节点。换言之,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代表课不断从量的增多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此,打造出一节节代表课,就意味着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道路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那么,今天我们回望程少堂先生和他的课堂,不正是印证了代表课的巨大示范作用吗?而他本人对于语文味理念的追求过程,不是他言论的绝佳实证吗?不断在课堂教学探索的程少堂先生是幸福的,而他那极具语文味的代表课堂更是带给了所有教师以幸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幸福感,才让我们对于语文课堂充满着想望。

 

代表课是漫漫求索的幸福

 

程少堂先生所提出的代表课概念脱胎于代表作,但代表课与代表作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代表作仅仅局限于少数作家,但代表课却不是名师的专利,它应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改变自我重塑自我的一种展示。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人生追求,“名师或优秀教师的代表课完全是高峰体验的产物,是名师职业幸福感和人生幸福感不绝的源泉。”从这个意义让说,代表课让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代表课见证着教师自我的提升与成长。写到这里,不由想起自己三次执教《孔乙己》时的经历。

 

2003年新课程开始之初执教,我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全篇的主导:“同学们都喜欢看侦破小说,今天,老师也想请同学们作一回福尔摩斯,帮助警方了解一死者的死因。前些天,警方发现了一具尸体,原来是鲁镇的孔乙己。于是警方开始了对孔乙己死因的调查,警方走访了与孔乙己相关的人,得到了一份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的笔录。现在请同学们深刻读一读这份笔录,请你们分析孔乙己的死因。”教师的这个问题很显然得到了学生的呼应,在认真阅读深刻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孔乙己的死不仅有自己的内因,更有重要的外因。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细心引导,学生的热烈争辩,孔乙己的悲剧一生逐渐明晰起来,他自身的种种弱点和当时黑暗的时代,正是导致了他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教师没有任何的说教与分析,完全由学生作为主体展示出来。整堂课结构明晰,层次分明,学生活动充分,主问题成为了全课的主导,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将学生引向了课堂深处。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代表着那个对于新课标课堂的无限遐想的时代,尽管散发着青春光彩,但却显出对于文本敲打的稚嫩。又过三年,再一次打开《孔乙己》时,却有了不同的感悟与思考。上课之初,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将这篇小说改编成一个剧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第一幕为例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改编剧本,且学生们分角色表演了第一幕。对于其余几幕,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也别具匠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师的教也只是个例子,用第一幕作个例子,其余幕让学生自己定稿自己表演,整个课堂既有笑声又有争辩。就这样,一篇小说,学生将它改写成了一个简单的剧本,而这个剧本,绝对不是简单的抄写表演,而是凝聚着师生的理解与分析。最初读而无味的语句,在学生的自我表演与欣赏中,一点点地显露出特别的美感,而这种体验与感悟,是学生一点点阐释出来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下完成的。

 

再过三年,再读《孔乙己》,有的是中年无限的忧伤与况味,在经历了人世的悲喜忧欢之后,课堂也经历了从浮华向平淡的过渡。课堂的导入也格外平淡无奇:“请同学们细读这一句:掌柜是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说说从这一句中我们读到了什么?”围绕着这样一句话,教师让学生们一一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笑的句子,从一个笑字着眼,教师非常轻巧地切入到了文本,学生在寻找笑字时,也非常轻巧地理解了小说的结构。就这样,通过对这些看似无意却处处蘊含深意的字词的锤炼,学生们在理解了作者遣词的妙味之时,处处感受到的是教者的良苦用心,也正是在教师的一点点剖析中,学生们逐渐体味了孔乙己在笑声中的无限悲伤。而当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头至尾都在写笑,但读完之后我们居然没有一丝笑意,在众人的笑背后,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什么?”提出之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由最初的轻松到最后的沉重与悲哀,而当一位学生激动地说出“在掌柜的与旁人的说笑声中,我们看到的是孔乙己的泪水”时,课堂上不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正是教师完美的演绎学生机智理解的典型案例。同一篇课文三次不同的感悟,没有他人的赞美,却有着自己漫漫求索后的幸福。

 

我们不一定是名师,但我们的课堂不一定平庸。守望课堂,守望每一次的幸福,那么点点滴滴之中也能检索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代表课,那么那一节节充满着自己智慧与思索的课堂记录着我们超凡脱俗后的美丽。也许,这样的过程更能让所有教师都能感到幸福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代表课的教师都是幸福的!

 

(注:本文参考“语文潮”网与“语文味”网)

 



最后更新[2012-1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