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家名作
文章标题: 《鲍鹏山:以一胜多》
     阅读次数:69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鲍鹏山:以一胜多

以一胜多
2012-05-17    鲍鹏山    光明日报   

《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故事真好。比司马迁《孔子世家》和王肃《孔子家语》中那些记述孔子无所不知的故事好得多。那些故事,有些固然属于孔子的专业范围之内,宜乎孔子知道,可以回答得出,有些则显然属于怪力乱神,不但超越孔子的“专业”,也为孔子所不齿——比如所谓季桓子掘井得坟羊,吴王拆城得骨节专车,都是这一类。司马迁、王肃之所以津津乐道这些,大约是以为这样就能说明孔子之圣。孔子当时被很多人目为圣人,确实是因为他比一般人博学得多,但也不至于多到如同今日网络之谷歌百度,什么人碰到什么不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找他来问,而他都能回答得出来,给人满意的甚至让人惊叹的答复。

 

    大概是基于人们对孔子“多知”的神化,不大信服孔子的道家派著作《列御寇》就编排了上面的故事来揭露真相——真相是:孔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连两个黄口小儿的问题都可能让他张口结舌。

 

    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暴露出编造故事者的动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那些崇拜孔子神化孔子的人呗。

 

    但是,列御寇先生(假设这位作者就是列御寇)却遵循了被他嘲笑、批判的人一样的逻辑思路:那些崇拜神化孔子的人以为,只要证明孔子“多知”,就可以证明他是圣人;列御寇先生的逻辑则是:只要证明孔子并非“多知”,就可以证明他并非圣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圣不圣,就看多知不多知。

 

    其实,这两派人物是在一个低层次上缠斗,而圣人早已超越他们而去。

 

    事实上,孔子自己早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说明——也许他预见到将来会有人在这样的层次上纠缠,所以,他主动挑破这个问题。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端木赐呀,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而又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是呀。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有一个贯通的基本思想观念。”

 

    “多学而识之”的是什么?就是知识啊。孔子显然担心他的弟子们以为他只是博学多识——后来更多的人这么以为——于是,他主动谈起这个问题,以提醒人们: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的思想与原则,比拥有无数鸡零狗碎的“知识”重要得多。

 

    孔子和端木赐(子贡)的此则对话,关键词是两个:“多”和“一”。“多”,是指知识;“一”,是指思想方法或价值观。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或思想方法,胜过无数的琐碎的知识。

 

    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他判断力比我们强。

 

    一个人的境界,不取决于他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认知的能力有多强。不取决于他知识的宽度,而是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 林杏子
查看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点将台·老鲍谭古:人生即天命 -
点将台·老鲍谭古:忠恕的取舍 -
点将台·老鲍谭古:拘谨之为德
点将台·老鲍谭古:圣贤的寂寞
点将台·老鲍谭古:鬼神的价值
点将台·老鲍谭古:道德的好处
点将台·老鲍谭古:君子固穷
点将台·老鲍谭古:手段的正当性
点将台·老鲍谭古:形式的价值
点将台·老鲍谭古:公正源自人心

最后更新[2012-12-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