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西学国学
文章标题: 《麻天祥:从佛教思想谈禅悦人生》
     阅读次数:112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麻天祥:从佛教思想谈禅悦人生

麻天祥:从佛教思想谈禅悦人生

作者: 麻天祥

2012-12-21 来源:infzm.com

什么是禅悦呢?通常跟禅宗有关系,和我们的生活也有关。禅悦就是禅定以后的喜悦,而我们讲的禅悦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佛教说“人生皆苦”,归根到底你的欲望太深,如何摆脱这种痛苦,这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摆脱了困扰和愚昧之后的洒脱就叫——禅悦人生。

儒家也是这样强调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禅悦”。《庄子》说的更多,比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说名实未亏而喜怒无用,数目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的心情。佛教则说随缘。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都追求这样的人生,特别是在非常大的压力下,尤其要珍惜现在所有,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禅悦人生。

麻天翔: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专治中国学术思想史。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中国宗教哲学室主任,作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宗教学和中国佛学。

因果思维

因果是一种普遍思维。作为佛教来说,有其特定的思维方法,第一个就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一旦形成,不结果就一定不会消失;因没有形成,一定不会结果。体现的是因果的必然性。

第二个是自作自受因果的必然性,是佛家特有的思维,即要有条件,才能结果。什么时候成条件呢?那只有时间来说话了。有的人做好事不得好报,做坏事不得恶报。实际上是有“因”没有“缘”,就成不了“果”。只有因缘具足,才能成果,所谓因果的必然性必须孕育在偶然性的无限延长之中。

佛教还有第三条原则,就是自作自受,因和果的关系一定表现在自己身上。又强调“无我”,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载体,实际上就是“我”。

一切因缘

佛教认为因和果的必然性体现在缘上,有了“因”一定会有“果”,但有“果”是要具备条件的,必须要有“缘”。世界上事物的生成,主要是由条件决定的。比如种一个棉花籽,这是因,能否结成棉花?不一定,因为一定要有阳光、水分、土壤,这在西方哲学里就是要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佛教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简单地说,诸法因缘;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因和缘生成的。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因缘而生,你说他有,他不是真生;你说他没有,也不对,因为他有。“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人们总觉得世界上的事都是执于一端的,所以才有了冲突。因为有了我,才有了你,因为有了你我,就有了冲突,有了冲突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就有了痛苦,破除了烦恼就是幸福和快乐。

梁启超说佛教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无我、我所。就是说没有我,没有主体,也没有我所在的环境,法无我,人无我。我们认为因果是必然的,但佛家认为,佛教因果的必然性体现在无限的偶然性之中,因此佛教的因果不是必然的,是偶然的。

凡事随缘

过去有人说佛教是怕死的哲学,道家是贪生的哲学。道教如果是贪生还可以理解,因为道教追求长生不死;佛教不是怕死,佛教追求的是当你面对生死时要表现出坦然,甚至要表现生死自如。“随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强调对二元对立的超越。

说一个儒家的故事:有两个人去歌伎院,他们叫大程和小程。大程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小程觉得不合适,心里很别扭。第二天他回到家里还是想不通,就问大程,昨天我们是否不应该去歌伎院,你还在那里手舞足蹈,丢了我们理学家的身份。但大程说:“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意思是说昨天在歌伎院时,虽然座中有伎,但我没有当她存在,我心里面早就没有伎了;但今天回到家里你还在纠结呢!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在河边看到一个少女,少女穿的衣服很花,裙子很长,不能过河,一休就背她过去。他的徒弟就问,师傅,您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那你为什么背着一个年轻少女过河,还有肌肤之亲?一休说,背她对我没什么分别,我现在已经不背她了,你还记着?你还放不下?

近代有一位和尙叫做禅絮,他体会佛学最深的就是: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你看不破,看不透,就无法放下。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家对中国文化全面渗透,中国文化也全面影响了佛教。佛教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强调人生是苦,更强调摆脱了这种苦,人生就是乐观。

对人生来说,如何对待生和死是一个大命题。儒家重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家重生;佛教超越生死。儒家的思想着重表现了一种气节、一种奉献的精神,所以重死;而道家是重生的,有人说是贪生,其实不是,道家是爱护生的一切。不要去追求名利,要保持自己的中道,保持自己超越的境界,这样才可以养生。道家从重生的角度谈这个问题,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

而佛家是超越生死的。生生死死无非就是缘聚、缘散、缘灭,更豁达地表现了坦然面对生死。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在死亡前做忏悔,通过忏悔来实现心灵与神的合一。中国人也做法事超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和死是缘生、缘灭的关系,保持自己的尊严,保持心态的超越。

其次,佛教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我们说到“空”的时候,“空”也是一种存在,是不同于“有”的一种存在,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的存在不同的另外一种存在,我们只是把它叫做“空”。“空”不再是一种否定思维,不再是对任何事物的否定。

第三,佛教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山水画有着庄严祥和的美;人物画、壁画和石刻,静谧高远;而当你真正进入到一个寺院里,更能体会到庄严和神圣,体会到一种超越尘世的脱俗的美。除此以外,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影响也相当深刻。

世界上的一切学说,都是追求和平安定、和谐繁荣的,可是怎么去追求和谐繁荣呢?有人用暴力和杀戮去制止,佛教讲究用爱心、用和谐。现在城市的幸福指数不如农村,但城市收入比农村要高三倍;世界上城市幸福感最高的不是西欧国家,而是印度。最佳的生存环境不在外界,而需要我们反观内心。

有一个国王总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各方面都有问题,朝政有问题,国际关系有问题,老百姓也怨声载道。他派大臣去问一个每天都很开心的农民:“你是不是很快乐?”农民说:“我很快乐。但我也有烦恼。我没鞋穿,就很烦恼,但后来我看到一个没脚的人,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要拿得起,放得下;第二,要珍惜你自己所有的,不要老是跟别人攀比。这就是我要说的禅悦人生。

 

 

吴根友:道家的尊生、养生与长生

作者: 吴根友

2012-12-14 13:48:36 来源:infzm.com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特别重视生命的价值,重视每个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性。而尊生、养生与长生,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

尊生

道家的“尊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从个体生命与外在名利的比较关系中,确立个体生命的价值。老子面对“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等外物对人性的扰乱,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疑问,将生命存在的意义摆到“名”与“货”之上。庄子谴责那些“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者”为“倒置之民”,并进一步议论道,“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提出以重视人的生命为基础的权利观。如老子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即一个社会的管理,究竟是重视人还是重视物?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比天下王位还重要的人,以“尊生”为基础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予他。把自己的身体生命管好,花一点小小的时间去管理天下事。所以在关于身体和政治的关系上,儒家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是以人的生命自由不可让步和跨越为基础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思维逻辑是一样的,这就是“儒道互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要以尊重生命为第一要义。

今中国政治讲“以人为本”,其基本精神就来自于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重身与重生思想。但是用现代人的思想看,这些思想至少都包含了一种极端的和利己主义的因素与倾向,这是道家生命哲学中的消极部分。

吴根友: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养生

其次讲“养生”。“养生”可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重生的合理延伸,老庄重视人的长寿,特别是“尽其天年”,不希望生命中途夭折,更不鼓励自杀。儒家讲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外在义务,而道家讲的是获得了偶然的生命,你不对天不对地,就对你自己,完全是从生命的内在价值讲的。基督教传统也不鼓励自杀,儒家和道家也不鼓励自杀,理由各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不要想到自杀,要“尽其天年”。

道家的养生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养气”与“养心”。老子非常重视人体之内的“气”之和,反对人们运用自己的心智驱使自己去做本来不能做、不该做的事。这种逞强、逞能的精神状态,老子称之为“心使气”。凡是“心使气”的勉强状态,都难将事做好。所以,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你身体状态不够,又要逞强,这个结局是可以想到的。

而庄子提出的是正面的。“息之以踵”,气功修炼和心理修炼是一起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一“心身结合”的修炼方法,按现代人的理解,应当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即自然的状态。“听之以气”,即人的意念与身体的平顺之气溶为一体。“听其自然”,这正是《养生主》篇所说的“缘督以为经”的方法。

老子说“养生”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婴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高度纯洁状态,身体也保持着非常柔韧的状态。从精神状态看,小孩子不是动情地哭,哭的嗓子也不哑。也就是内在的精力高度饱满而不受心的过度欲望驱使。因此老子有一个讲法是,身之状态是柔软的,死之状态是僵硬的;养生就是传气,就是要使自己身体内的阴阳之气保持一种“冲和”的状态。

这样的理想状态如何达到?老子通过自己的养生经验,归纳为“贵食母”,“尊道贵德”,因而能做到养气和养神,神气兼备是最高境界。

养心

再就是养心。老子认为,水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发生争斗,总是谦虚地处于低下之处,所以最能接近道的本性。人生在世,与人相处要保持一种低姿态,心灵要像高山上的深远之水一样清明、透彻、宁静,与人为善。

庄子在蓄养精神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养心”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心斋、坐忘,净虑精神的方法。心斋就是吃素吃斋,心里没有过分的思想和欲望,通过一种排出的方法,让心灵保持纯净的状态。坐忘,就是把自己的身体高度放松,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全部切除,达到一种智慧的状态。

除了坐忘以外,庄子在他的篇章里有“忘”的方法。人要做到有意地“忘”是很难的,特别是刻骨铭心的事情。在《大宗师》篇里,借助故事,庄子告诉我们“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是说泉水已经干了,两条小鱼用泡沫把自己的身体打湿没有意义。不如我们像生活在江湖中的鱼一样,相互帮助。这就是“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人最高的理想境界。他提出的“相忘”对外在的社会环境要求非常高,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人不可能相互帮助。这是一个非常高妙的理想,庄子思想相对儒家来说更激进。

老庄的“养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私”,“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要想长生,人就不能处处事事自私自利。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从来不为自己的长寿而自私自利;圣人之所以得到天下的爱戴,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要,而是先想到他人。因此,“养生”在老庄思想里,绝对不是吃山珍海味,而是要顺应自然社会的法则。要在遵循社会的法则中,关怀他人,并分享人生的快乐,获得别人无形的善意回报,保持心灵的顺畅。

尊生、养生的目标——长生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尊生、养生的思想方法要服从“长生”的目标。虽然后来的道教将这一长生思想发展成“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但这并不是老庄思想的本来意思。老子讲“长生久视”之道,但更重要的是讲“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也哀叹人们“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养生不是神仙的长生不死。因此从原则上讲,老庄长生的思想,并不是追求肉体不死,而是追求“天年”,即自然生命历程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精神长存的思想因素。这种“长生”的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截止自己的欲望,让生命以呵护“道”的方式自然展开;

二、统治者要以“重生”的态度从事政治活动,从而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个公平、和平、和谐的社会状态,使老百姓都能尽其天年,尽其天性,怡然自得、自乐。

老子很少讲到死亡的问题,庄子对这个问题谈得比较多。庄子以达观的死亡观,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现象,要求人们将宇宙与人类生命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类的生死现象看作自然流转的过程,从而在哲学智慧上克服对死亡现象的恐惧。因此,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思想,其生命哲学具有理性的透明与智慧的达观,并且具有诗意的审美效果。

当然,按照我们习以为常的辩证思维,道家思想也有其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性。我们能否运用我们的理性和情感,从道家思想中寻找那些有利于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够促使人向上的合理自在的生活思想。我们要通过吸取古人的优秀精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今天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合理、更精彩。

 


最后更新[2013-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