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周祥森:蒙田《随笔集》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阅读次数:100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祥森:蒙田《随笔集》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周祥森:蒙田《随笔集》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读《哲学的慰藉》之《对缺陷的慰藉》
时间:2012年12月29日 作者:周祥森(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和拉伯雷的《巨人传》一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 1533-1592)的《随笔集》也是法国中世纪民间狂欢化诙谐生活和诙谐文化孳乳出来的一朵世界文学奇葩。

当代英国天才型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第4章《对缺陷的慰藉》中,描述了蒙田《随笔集》表现出来的民间诙谐文化所特有的“物质—肉体下部运动”:

蒙田开辟了一条通向寝室的私密忧愁的道路,抽掉其羞耻感,自始至终努力使我们与自己的肉体和解。他把人们私下都经历过而极少听到的事勇敢地说出来,拓宽了我们敢于向爱人和向自己表达的范围——蒙田的勇气基于他的信念:凡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没有不人道的,‘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蒙田认为我们之所以跟自己的肉体有那么多麻烦,部分要归咎于在体面的社会中缺乏坦诚的探讨。有代表性的小说或图像中从来不把女性的优雅与她对做爱的强烈兴趣相联系,提到权威人士也从不提他们的括约肌或生殖器。国王和贵妇人的肖像画从不鼓励我们去想象这些显赫灵魂会放屁或做爱。蒙田用唐突而优美的法文填补了这种图画:
Au Plus eslevé throne de monde si ne Sommes assis que sus nostre clu.(登上至高无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
Les Roys et les philosophes fientent,et les dames aussi.(国王与哲学家皆拉屎,贵妇人亦然)(《哲学的慰藉》,第146页)
他原可以换个说法,不说“屁股”而说“臀部”,不用“拉屎”而说“如厕”……蒙田之所以用这样强烈的语言,那是为纠正哲学著作和上流客厅同样强烈的对肉体的否定。认为贵妇人从来不用上厕所,国王没有屁股,这种流行的看法使蒙田觉得该是提醒世人他们既拉屎又有屁股的时候了。(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哲学家没有理由非要用与市井语言格格不入的词语。”德波顿援引蒙田的话说:“正如以奇装异服来吸引人注意是小家子气一样,言词也是一样;寻求新奇的说法或生僻的字眼是出于幼稚的小学教员的虚荣心。但愿我的写作能做到只限于巴黎中央菜市场的词汇。”(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阿兰•德波顿的“体面的社会”,或者说蒙田《随笔集》描绘的充满着虚伪和矫柔造作的“体面的社会”,即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所说的基督教的或/和俗世官方的上流社会。巴赫金的“第二种生活”、“第二种世界”,即蒙田、拉伯雷生活于其中的法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化诙谐生活、诙谐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人们不仅不讳言“括约肌或生殖器”、“放屁或做爱”,而且热情高涨、激情四射地热衷于向“物质—肉体下部”的运动。蒙田的《随笔集》一反“体面的社会”的严肃、刻板、虚伪、忸怩作态、神情俨然、衣冠楚楚的做派,赤裸裸地、津津有味地、重彩浓墨地描写人们肉体下部及其运动,直言不讳地宣称用“广场语言”(巴黎中央菜市场的摊贩语言)——民间狂欢化诙谐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进行写作。蒙田的这一语言追求针对的正是当时上流“体面的社会”对民间诙谐文化的鄙视。他说:“苏格拉底让他的灵魂随普通百姓而动:某农民如是说;某妇人如是说……他的推理和类比都是从最普通的、尽人皆知的人类活动中来;任何人都能理解他的话。在这样一种平常的形式下,我们今天绝对不会看出他惊人的理念之崇高和辉煌;我们把任何没有以博学的形式吹大的事物都视为卑下和平庸。”又说:“那些专注于评判本书的学者除学问外不承认其他价值,除了钻研学问使自己知识渊博外不承认其他智力活动。”(转引自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187页)蒙田时代法国上流“体面的社会”视为卑下和平庸的语言形式——不以博学的形式吹嘘夸大事物——正是民间诙谐文化在语言修辞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巴赫金阐述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民间诙谐生活世界”、“官方文化”与“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矛盾乃至对立,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蒙田来说,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受。所以,他要向物质—肉体下部运动,他要用菜市场摊贩的语言进行写作,他要给“没有以博学的形式”对事物进行吹嘘夸大的民间诙谐文化活动以与“钻研学问使自己知识渊博”的学校教育活动同等的“智力活动”地位。这本身就是民间诙谐文化的一种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讽刺性地颠倒“体面的社会”所认同、所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可以说,蒙田不仅心甘情愿地站在民间诙谐文化的立场写作,而且以讽刺和诙谐的手法表达民间诙谐文化关于世界和关于权力的真理。

从蒙田的《随笔集》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时法国民间狂欢化诙谐生活和诙谐文化的浓郁气息。例如,他设计试卷的考试题,涉及的内容大多与严肃正式的日常生活羞于启齿的爱、性、病、死、金钱与野心等有关。有一个试题的内容是:一个对妒忌成性、没完没了地唠叨的妻子忍无可忍的村民,“气急之下,忽然拿起还在手里的镰刀,把那撩起他妻子如此狂热的器官割了下来,甩到她脸上”;有一个试题的内容涉及“硕大的生殖器造成多大的危害”,并且提问“一个身上‘活生生的现实’(阴茎)长得比较小的男人应该用什么办法提起这个话题?”,——诸如此类的考试题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法国“体面的社会”以学问为中心并且讳言肉体下部的学校教育模式。其讽刺手法与民间诙谐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蒙田不仅在《随笔集》中一丝不挂地“谈到了自己的性无能和放屁……还谈到他坐马桶时需要不受打扰”,而且戏谑地讽刺“体面的社会”里的引证狂“甚至他要告诉我自己屁股上长了癣,都得先查字典找到‘屁股’和‘癣’的含义之后才敢说”(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81-182、189页)。

巴赫金所说的民间诙谐文化的向物质—肉体下部运动、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颠倒这两个重要特征,对于蒙田《随笔集》来说不只是重要而已,而且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而这两个基本特征所反映的,正是巴赫金在《拉伯雷研究》中揭示出来的两种生活、两种世界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严重对立这一历史事实。从本质上讲,这种对立的根源在于人存在的本性自身的分裂,以及由此导致的现实的、人的感性生命活动与理性生命活动的分裂和冲突。

可以说,蒙田《随笔集》不仅是法国中世纪民间狂欢化诙谐生活和诙谐文化孳乳出来的一朵文学奇葩,而且是对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两种生活、两种世界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矛盾和对立状况的真实写照。

如果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提出的两种生活、两种世界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矛盾对立的说法还持有怀疑,或认为巴赫金脱离了“历史语境”,那么就不妨读一读蒙田的《随笔集》——当时人对于这种矛盾和对立之切身的、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注:1.日前,收到一位研究法国文化史的年轻学友来函,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提出的两种生活、两种世界、两种文化对立说脱离了法国的“历史语境”。这两天正好在读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遂作此简短感想;2.手头虽有中译本《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潘丽珍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但文中所引《随笔集》言论皆为转引,尚待闲暇时与《全集》核对之。]

                                           2012年12月28日
                                            于汴京•静学斋


最后更新[2013-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