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初中教案
文章标题: 《看宁鸿彬老师上《变色龙》有感》
     阅读次数:267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宁鸿彬老师上《变色龙》有感

松紧相扣的教学设计

                    ——看宁鸿彬老师上《变色龙》有感

    听宁鸿彬老师上课,弥漫的是一片轻松的气氛,似乎他的课堂,学生是舞台的闪亮者,而老师却退居二线隐在了学生的声响中;等听完他的课,回过头来重新观摩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他把课堂设计得如此有序,一切只不过是在他的导演下进行。原来他不是躲在人潮里的观者,而是这堂课的精心导演者。在他的课堂上,一篇上得再熟悉不过的文章,可以上出不同的新意来。课堂语言变成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一个个平凡的字眼化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他的课堂气氛总是那么的活跃,学生学得是那样的兴致勃勃、轻松愉快。在轻松的氛围里该教给学生的东西都已经传达到位。

    宁鸿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36年生。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别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近年来,他坚持语文教学的实验、改革。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大多收集在《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一书中。他多次外出讲学并择要摄制成录相片,在中学语文教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创“卡片辅助教学法”。

    仔细研究宁老师上的《变色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松紧相扣的教学设计。松首先体现在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上,学生很活跃,气氛很轻松;其次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要求,勇于发言,不拘对错。紧则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构思上,结构完整,环环相扣;其次,紧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详略有理,紧随进程;另外,还有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思考深度的引导都一步步加紧步伐。

    看宁鸿彬老师上课的现场实录,想象这其间浮起的轻松之感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

一、在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上,学生很活跃,气氛很轻松

    一开始还没有上课的时候,宁老师作的自我介绍就很有效用。他以自己的姓引入,在课堂上抽问学生回答这个字的读音。因为大家彼此都不认识,这对上公开课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彼此间存在距离感,没办法真正地消除隔阂。宁老师刚开始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下面反应并不是很好,回答的人也不多。对于宁静这个词我相信大家知道的居多,可是老师既然问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埋下陷阱的,所以可以感受到学生小心翼翼的心情。随着第一个回答声的想起,开始有学生动了起来。有学生提出了意见,他说这个字不认识,但他可以肯定不是“宁静”的“宁”字,因为黑板上的这个字“丁”的一横大大超出了上面的宝盖头。随着这个学生的话音一落,宁老师用轻松的语气和和蔼的笑容在黑板上作了修改,如此,课堂上的气氛立马活跃了起来,因为打消了原本的顾虑,大家争先恐后站起来。宁老师一再询问,除了这个读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读音,结果正确答案即出。宁老师在总结的时候也很诙谐,他说这个字是我的姓,如果大家都教我宁老师,那不是让大家都来拧我这个老师啦,这样我的脸可就要肿了,说完后下面一面大笑。经过这么一个小活动,从中一是活跃了气氛,使大家都放松下来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二来也作了自我介绍,让大家都认识了自己;三来还给学生传授了只是,知道这个字作姓的时候是什么读音了。不脱离语文的界线,这就想他自己在课后说课里讲到的,完全是使用语文世界里的知识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小小的举动,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看来真是精心准备过的。

     上公开课,面对一群不认识的学生,在课前和他们进行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作了自我介绍后,宁老师又作了三点说明,一是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让学生要勇于说“我认为”,不管是对什么样的问题,不要拘泥于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对你说的,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怎么样的。这样宁老师就为后面上课作好了铺垫。既然要学生敢于发言,就要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那就是对于回答错误了怎么办。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万一回答错误了,那不是很丢脸是事情嘛。还有就是怕老师批评,如此以来,还不如坐着不回答好了。宁老师想到了这点,他说回答错误一点关系都没关系,难不成还要受惩罚?那是不可能的,回答错了,老师告诉了答案就是啦。要是一开始就都回答正确了,那还要老师来干吗呢。你自己凭空想想就一切都好了。他多回来正确了我会对你笑,回答错误了,我也同样会对你笑,那个同学要是回答错误了我没对你笑,那么你提出来。得到老师这样的保证,我相信学生心中的顾虑肯定都消除殆尽了。也正因为如此,他后面的课才能上得那么轻松,学生反应那么活跃。

    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宁老师也不隐藏。由于生理问题,他上课的时候需要频繁地更换眼镜,在课前他就特别解释了这个事情,提醒学生不要分散注意了。表情和动作结合,语言在配音,他总能把一件事情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讲得轻松风趣。

以上的种种做法都为他正式上课奠定了基调,让学生沉浸在一片轻松的氛围里,也上后面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在一笑中静下心了。

二、对学生的要求,勇于发言,不拘对错

    一开始,宁老师就表达出了自己的这个思想。确实,在课堂上,他对学生的回答是不拘一致的,他追寻的是多样性的见解。当有学生答案正确的时候,他赞同;当学生回答擦边的时候,他进行引导,力求让学生他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对于回答完全错误的学生,他也是一笑,然后请其他学生回来,让那个学生在听取别人的答案后自我反思找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可以说,这样的方式完全是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中心。

    这种轻松氛围的创造可以看出宁鸿彬老师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知识,宁鸿彬除了抓住“指导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两个关键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融洽了师生关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用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

在松的反面,正像宁老师课上所提到的逆向思维,那就是紧。他课堂的紧,只要轻轻抚开那层轻纱就很容易感受到。

一、在教学的构思上,结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开始的自我介绍,到课前的几个小点强调,再过渡到正式上课,课中对三种阅读手法的介绍和训练,其实都是对解读文本一层层地深入。正是由于前面一步地完成才使得后面一步得以进行。

    从简单的对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变”这一点进入到他“不变”的本质,再由这些揭示内部深藏的问题,像是脚踩进了水中,一步一步走向深潭般。

(一)活动的安排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①训练读课文——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②创造性复述——请学生描述课文主人公的性格。

    ③逆向型思考——在给出主人公“变”的性格特点后要求学生逆向思考。
    ④重回到课文——对给出的答案要能找到原文的语句印证自己的答案。

    ⑤提问后讨论——对于一个“笑”字解读。   

    ⑥词语的巩固——把解读课文时涉及到的词语最后再次强调。
    课堂上,从开头的“阅读训练”到最后的“词语巩固”,组织严密,一环扣一环,但步步都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面广,且学生的活动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从一些精彩的场面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了,他们的认知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
(二)活动的内容包含了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的训练因素。

    在课上,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方面训练,特别是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从对学生的阅读和讲话时就可以看出,他很强调普通话的规范,还要求学生朗读要有感情,这是语文最基础的。而语言能力从他要求学生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宁鸿彬老师要培养的是有思想、有自我想法的学生,刚开始紧张没关系,不过要通过一次次地训练练出胆量,大胆地发言。对思维的训练,那就更是宁老师强调的一点了。他才用台阶式以步步往上走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对一篇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他不是靠自己讲,然后让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回来,他依靠自己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课堂上的三种阅读方法,不过是他才用的引导索,让学生顺着这三种方法更加有目标地进入到课文当中。从粗略地全篇阅读到精读,再到细节的把握上,整个设计都十分巧妙。
    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变化,方使繁琐的课文分析转化为简单的程序,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乐于接受又便于接受。长期受到这些思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自学等各种能力必定会大大提高,主动性、疑问性、敏捷性、独创性等个性心理品质也会大大加强。

二、对教材的处理,详略有理,紧随进程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以及整个课堂的安排,钻研了教材后,得出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他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统一的,一是警官的性格特特点,二是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其中性格中“变”这点是比较容易把握到的,并且这又是最基础的,只有先体会到他性格中的这一点才能够深入地去分析其余的性格成分。因为,宁老师把第一部分作简略处理,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后两部分的思考。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把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任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三、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逐步深入思考,发挥主动性

    可以看出宁鸿彬老师试图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一质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抬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宁鸿彬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

    课堂设计具备了上述一些特点,松紧相扣,步步为营,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率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宁老师何以能创造性地设计出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呢?
   宁老师并非天才,他的这些极富魅力的教学设计当然不是神来之笔。他之所以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是因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超前意识。
    宁老师一直走在语文教改之路的前列。早在80年代,他就凭自己的远见卓识,敏锐地认识到,陈腐的、封闭型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内容上的“唯书”“唯上”,方法上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等等。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在20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向21世纪去培养人才”(《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的教改主张。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他高屋建瓴,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以注重实效,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传授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等为目标,积极制定并实施教改实验。

    宁老师在教学中打破了一系列清规戒律的束缚,抛弃了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改变了生填硬灌、死记硬背的指导方法,继之以那一个个精美的活动设计作保证,其课堂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放开了手脚,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他们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也不迷信老师;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见解;他们真正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消失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不见了,频繁的考试减少了……这些,都是可以在语文教改史上大书一笔的重大进步。
    我觉得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宁老师课堂活动设计的指导意义。现阶段,大量的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如何获得课堂高效率的研究和实践,虽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找不到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他们也知道课堂活动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他们的课堂就是活动不起来,或是活动了,也不过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已,学生所获无几。这,不正需要像宁鸿彬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发挥其示范作用么?


最后更新[2013-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