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京剧《红灯记》,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钱浩梁。钱浩梁不仅在最后的电影定型版中饰演李玉和,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也是除李少春外,最早扮演李玉和的演员。在京剧界,钱浩梁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演员,因为他曾经成为江青搞样板戏的得力助手。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钱浩梁的经历,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年轻成名,文革红人,年老磨砺,重返舞台。
成功救场《雁荡山》
钱浩梁,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钱浩梁受梨园家庭的影响,6岁起就随父练功学艺,10岁那年,钱浩梁进入上海戏剧学校学戏。因为上海戏校不久即停办,钱浩梁考入新成立的中国戏曲学校学习。1956年,钱浩梁成为中国戏曲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并被留在该校的实验京剧团工作。在这个团里,钱浩梁首先排演了《百骑劫魏营》,饰主角甘宁,接着又主演了《挑滑车》的高宠,均获得好评。1959年,不满25岁的钱浩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中国京剧院决定从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选调40人。中国京剧院总导演阿甲、副院长张东川等看了钱浩梁主演的《挑滑车》,深感这位年轻人是株好苗子,就把他选调到了中国京剧院。钱浩梁十分景仰中国京剧院一团的著名演员李少春。初到中国京剧院,选调去的这些人全都留在四团,等待调整分配。
在等待分配工作期间,有一天,四团在吉祥剧院演出《伐子都》。不巧的是,主要演员在头天演《雁荡山》时把手扎了,不能上场。副团长李殿华急得团团转,忽然想到钱浩梁演过这出戏,急忙找他来了,“小钱,今晚你顶上去吧,救场如救火。”“李团长,我可只是替替啊。”钱浩梁的言外之意是担心演好了被四团给留下。“放心吧,院里早定了,你上一团。”李殿华给他吃了定心丸。
当晚,钱浩梁披挂上阵,粉墨登场。这本来是他的拿手好戏,又是刚到京剧院的“头三脚”,所以演来十分卖力,把这个英武、阴险、狡诈的角色演活了。当晚,江青前来看戏。钱浩梁年轻武生的扮相和演技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她记住了中国京剧院有个钱浩梁。这对江青日后提携钱浩梁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了他“文革”结束后曲折的命运。
凭着自己的突出表现,钱浩梁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分到中国京剧院一团。当时43岁的李少春身体不太好,京剧院领导有意安排他带带钱浩梁,培养新生力量。德艺双馨的李少春对钱浩梁很是器重,大力栽培他。钱浩梁不负众望,进步很快。
“李玉和”走红全国
1964年2月,中国京剧院一团在排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时,选定李少春作为扮演主人公李玉和的A角。按惯例另需配备一名B角,李少春很自然想到钱浩梁。为塑造好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在领会编导意图和去东北体验生活后,李少春从台步、身架到唱腔,都反复揣摩,精心设计。在排练中,他一如既往,又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手把手传授钱浩梁。
头脑灵活的钱浩梁在向李少春学习的过程中,也琢磨着结合自己高大魁梧的扮相特点,在刻画李玉和的表演中掺入了一些粗放豪爽的个人特点,从而稍稍有别于李少春更见智慧深沉的李玉和形象。但是无论在5月份彩排,还是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中,大概是名人效应的缘故,人们赞赏备至的还是李少春的“李玉和”。
然而,李少春身体不好,钱浩梁作为B角在《红灯记》中频频亮相,又在当年第六期《戏剧报》封面上获得了饰演李玉和剧照的刊载机遇,开始在全国走红。
钱浩梁的表现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她曾建议:“以后李玉和还是小钱演吧。李少春不像个工人,倒像个站长……”之后在她所插手的《红灯记》修改中,有一次曾提出李铁梅的一段唱腔不行,下令修改。从事唱腔设计的李少春在艺术上自有主见,没理会江青的意见,使江青非常生气,认定李少春眼里没她,于是多次借题发挥指责李少春。
1965年初,《红灯记》剧组到南方演出,钱浩梁担任主演。江青准备栽培钱浩梁,亲自给在广州的钱浩梁去信,勉励他好好努力,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李少春因未随剧组南下,所到之处的新闻媒介宣传的《红灯记》,总是不离钱浩梁的李玉和、高玉倩的李奶奶、刘长瑜的李铁梅、袁世海的鸠山,这几人无形中被人们视为《红灯记》的最佳搭档。钱浩梁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李少春。钱浩梁有点飘飘然了。
被江青改名为“浩亮”
1966年6月,中国京剧院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声称“中国京剧院的文艺黑线又臭又长”。“文革”爆发后,演出活动不得不停止了。阿甲、张东川、李少春、刘吉典等人都成了“牛鬼蛇神”,关入“牛棚”。钱浩梁作为“黑苗子”,也在贴了大字报后,被责令靠边站。但是江青并没有忘记钱浩梁。1967年4月,江青派戚本禹带人进驻中国京剧院,授意钱浩梁起来“革命造反”。一些善于见风使舵的人,急忙张罗,帮着钱浩梁成立了一个以他为首的“红灯记战斗兵团”。对这个“革命造反”组织,戚本禹立即表示支持。有江青和中央文革的支持,“红灯记战斗兵团”顿时威风凛凛。众多造反派立即改换门庭,投到“红灯记战斗兵团”大旗下,钱浩梁也一下成了中国京剧院实际上的负责人。
在江青的“关怀”下,京剧《红灯记》成了首批八部样板戏之一。在《红灯记》修改过程中,阿甲、李少春等人因不屑于江青的指手画脚,已引起江青的不满。钱浩梁对此是一清二楚的。为了自己的前途,钱浩梁将这些人与林默涵等“文艺黑线”挂上钩,当作“破坏样板戏的阶级敌人”开火。钱浩梁的表现让江青非常高兴。
1968年底,在一次“革命文艺战士”会议上,江青忽然指着中央乐团的钢琴家殷承宗说:“殷承宗,你的名字太封建,你继承谁的祖宗啊?”
殷承宗赶忙表态:“我改,今后我叫殷诚忠,诚实的诚,忠心耿耿的忠,忠于无产阶级司令部。”江青笑着又指着钱浩梁说:“小钱,咱也不要钱了,钱是资产阶级的。你就叫浩亮吧!”钱浩梁非常激动:“谢谢江青同志,这个名字又响亮又好记!”
江青替钱浩梁改名的消息不胫而走,给钱浩梁很大的“面子”,也让他在文艺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随着京剧《红灯记》被拍摄成电影,字幕上饰李玉和的“浩亮”大名在中国家喻户晓。钱浩梁开始青云直上,他被任命为中国京剧院党委副书记,而实际上他是京剧院的第一把手。1969年4月,在江青的安排下,钱浩梁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1970年5月,钱浩梁开始参与国务(阅读全文,请联系《天天新报》副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