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建筑界有一则爆炸性新闻: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即使在行业内部,也有不少人搞不清“普利兹克”和“普利策”的区别,大众对此更是闻所未闻。引起好奇的,是媒体采用的一些类比词汇,如“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一时间,王澍频繁登上大众媒体的版面,很多媒体刊登了关于王澍的大篇幅访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澍参与录制的专题节目,各大专业媒体推出王澍专辑。王澍成为全民明星,甚至被描述为励志偶像。
可人们在参观了王澍的建筑后,表达了震惊和不解。如《文汇报》3月13日文章《王澍实验建筑引争议 窗子小光线暗廊道像迷宫》中,借采访者之口,直指王澍建筑违反了建筑的实用原则,如不规则的柱子、弯曲盘绕的走廊、幽暗的光照条件、容易失窃、设计潦草等等。这大概也代表了慕名而去参观象山校区的普通市民的感受。
如果说公众对王澍的批评尚有所保留的话,艺术理论界则毫不留情。评论家河清在《东方早报》上发表题为《灾难性的普利兹克奖》一文,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上,对该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进行尖锐批评,同时指出该奖水平拙劣、眼光等而下之。文章先是指出抽象方盒子是美国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指其无视“人的尺度”,而王澍的建筑正是对这种建筑的拙劣模仿。作者最后得出“王澍基本不懂建筑”的结论,并提醒人们不要迷信西方的大奖。
更多建筑师、建筑理论界人士则心态平和。他们普遍对王澍的获奖表示祝贺,认为这是有利于中国建筑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大事。但他们不太能清楚说出王澍建筑的杰出之处,只是从乡土材料、体量组织等方面泛泛而谈。私下,很多建筑师对王澍作品的完成度、风格特征持保留态度,甚至在公共场合避谈王澍。
王澍对“文人”、“传统”的提倡、离经叛道的言论和高调的理想主义,引起建筑专业领域的普遍不解、甚至反感。这是建筑学领域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曾有过、也不为专业教育和职业考核所熟悉的口吻。
通过一系列改造过的新概念、新话语,王澍强调自己超越了职业领域,获得新的理论视野。这是普通建筑师不肯承认、也不愿跟随的。在对建筑职业的忠诚背后,是建筑师们对现实的基本认同、对职业人格与生活人格的分裂的默许,以及对现有建筑制度、城市发展模式和存在状态的不假思索地接受。而这正是王澍试图打破、甚至彻底改造的。
王澍的批评指向现代性本身,甚至是对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物质文明的整体反思。这方面,即使在历届普利兹克奖的得主中,王澍也独树一帜。王澍试图从中国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从文人人格中求得对抗现实之道,提倡在建筑活动中“心”、“性”的自觉,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这层深意,是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大显身手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们无法看清的。他们对传统没有感情,这种观念在他们看来未免太消极了,太个人化了,太浪漫了。相对而言,库哈斯玩笑般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对现实的半推半就,不仅使分裂的职业人格获得合理的解释,也为盲目的建造活动提供了精致的哲学依据。
王澍不仅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建筑学道路,也为当代中国建筑虚构了新的“道统”,即童寯的园林研究和冯纪忠的设计实践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之路。同时,他身体力行,倡导全新的建筑写作文体,解救被大量概念所绑架的当代中国建筑思维。在王澍的建筑观背后,蕴含着很深的现实感和忧思。他对循环使用的材料的研究,不仅是一种姿态或诗学,也是新的建筑观的起点,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方向及其背后的伦理含义,仍然会被主流建筑界所忽视。
王澍一直刻意将自己放在边缘化的位置。他的文人宣言、乡土取向,都与现行建筑制度背道而驰,因而游离于已被当代中国所接受的西方主流建筑价值观之外。做一个“局外人”,他保持着建筑人对社会和文化的基本批评,以及职业人格、生活人格的统一。然而,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奖这样一个专业领域最高级别的荣誉、又在象征国家权力的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时,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王澍最近发表的文章中,特立独行的愤世情绪大大缓和。他更多谈到的是设计概念中的理性成分,即建筑理想对环境危机的拯救作用,而不是李唐山水所暗示的“观法”。以大众能理解的方式,在话语和文字中,王澍塑造着一个与普奖相称的中国建筑师形象。他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有相当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在多数人眼里,建筑师应该是思维严谨、衣着挺括,而不是一位身着长袍、吟诗弄画的古人。
王澍个人的成功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内在关联,是一个历史性话题。王澍巧妙地绕开了中国体制化的建筑评价机制,而以反现代文明的姿态获得西方的认可,获得国际荣誉并从而获得国家荣誉,这条成功之路剑走偏锋,让人叹为观止。王澍获奖的奇妙之处在于,保守派会因此而发出责难,因为他接受了一个来自于文化沙漠美国的、意识形态相当可疑的奖项;激进派也会为此愤慨,因为王澍抛掉了一贯的离经叛道姿态,很合作地默许了体制对这一荣誉的认可。人们忽然发觉,王澍的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抵抗姿态其实不仅是国际建筑学所需要的、也是国家政治伦理所提倡的、甚至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东西,王澍又一次迂回地取得了领先。
王澍对了吗?错了吗?这一切如在时代的迷雾里,无法看清。
□金秋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第2站
象山
象山,浙江宁波一座宁静的小城,小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
2012年2月的一天早晨,小城的居民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改变了。小城一下子涌来了很多的建筑家,围在城里的一座房子前指指点点,很神秘的。那是城里的老师王澍几年前建成的一座大房子,外形像一条上岸的船。很快,一个消息便在小城中传开了“那是座有魔力的房子,能漂在海上远航”。也有人说,房子航行到国外,并获得了一个国际上很大的奖。从此,小城不再宁静,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小城来参观这座房子。再后来,那座房子开始发出耀眼的光,金灿灿的,小城的居民每天一抬眼便能看到这座发光的房子。
(郑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