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逸闻轶事
文章标题: 《天才乔伊斯》
     阅读次数:159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才乔伊斯

 

201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蕾

    “单词狡猾地藏在令人困惑的外表迷宫之中……使人们不必要地注意那些错误、疏漏、重复和错位”, 这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一句话。制造迷宫,似乎是乔伊斯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他曾把书稿的开头部分寄给朋友时,就称之为“99角的谜”,并问朋友能否猜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他谈得最多的就是他在《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语和符号中放入了怎样的内容使其变成一个需要猜解的谜。因为他认为设谜是保持读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早在创作《尤利西斯》时乔伊斯就说过:“我在其中放了那么多深奥难解的谜,这会让学者们忙上几百年来弄明白我的意思,这是保证作品不朽的唯一方法。”字谜使《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创作和阅读成为了一种文字游戏。使文学带上游戏的色彩,似乎是这部作品给后现代文学的启示之一。在康德看来,游戏是艺术自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席勒看来,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疑惑,惊叹,折服,眩晕……这世界似乎天翻地覆,而“芬尼根”像幽灵一般将你紧紧萦绕,这是进入过乔伊斯建造的“守灵夜”宫殿的人的共识。

    在人类的出版史上,《芬尼根的守灵夜》每一次的出版都是一件艰难而意义重大的事件。因为无论对于作者、勘校者、译者还是出版方都是一次赌博。赌注往往是极大的心血,甚至是一生的心血。

    1939年5月4日,耗时17年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乔伊斯坦言,写完《芬尼根的守灵夜》,他已经写尽了一切,现在除了死便没什么好做的了。从此,这本书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欧洲的主要国家和日本都翻译出版了这部作品。但是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法语本的翻译出版耗时44年,德语本耗时19年,意大利语本耗时10年。在日本,翻译此书的译者,一个死了,一个疯了,三个人接力才总算完工。

    即便如此艰辛的劳动,依旧没有禁锢住它的脚步,它走得越来越顽强和顺利。因为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的评论界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是乔伊斯对当代文学的一次超越,是从审美到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对当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美国著名学者伊哈布·哈山把其视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鼻祖,声称“倘若没有它那神秘的、幻觉式的闪光在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地方滑过……后现代作家们就完全可能和他们的前人毫无差别,而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虽然,直至今日,世界各地依旧有不少人对此感到愤怒,认为乔伊斯是在愚弄大众,但是随着接触和解读的深入,更多的读者对于《芬尼根的守灵夜》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这得力于图书的出版和传播。

    2010年,企鹅出版社推出了《芬尼根的守灵夜》新版,由都柏林两位乔学家花费了30年时间,勘误校订了9000处。新版本的推出被誉为近90年来,爱尔兰文学最重要的出版大事件。勘校者之一罗斯说,他从未想过能活着见到工作完成的那一天,而新版本的出版意味着“《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时代已经到来”。“自《尤利西斯》以来,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学会开始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现在《尤利西斯》可以让位了,它属于20世纪,而《芬尼根的守灵夜》属于21世纪。”

 

 

凡人乔伊斯与天才乔伊斯间的鸿沟

2012-9-24 9:55:20     COLM TOIBIN     来源:纽约时报

    如果你在都柏林沿着拿骚街一直走,走到南伦斯特街,就会看到左边一栋红砖房子的山墙,上面有一块古老的标志,写着“芬的旅店”。旅店如今早已不见,但1904年6月发生在这附近的一件事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赋予了感情氛围与奇异的滋养力量;这家旅店的名字也被他拿来用在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Finnegans Wake)的书名里。

    和乔伊斯共度了一生的女子诺拉·巴诺克(Nora Barnacle)当年就曾在这个旅店里工作。1904年6月10日,22岁的乔伊斯在街上邂逅她,和她搭讪。她当时20岁。两人约定4天后再相会,她却没能来赴约。两人又把日期改在6月16日,约会时他俩一起散了个步。后来那一天就成了“布鲁姆日”(《尤利西斯》记录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Leopold Bloom]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内的活动,现在爱尔兰将这一天特别设为“布鲁姆日”,每年举办庆典纪念。——译注),也就是《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日子。四个月后,这对情人相偕离开爱尔兰,先是私奔到的里雅斯特,后来又去了巴黎,最终在苏黎世定居,1941年乔伊斯就是在那里逝世,10年后诺拉也随他而去。

    任何乔伊斯新传记的作者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一个幽魂狭路相逢。这个幽魂便是1959年版乔伊斯传记的作者理查德·埃尔曼(Richard Ellmann)。埃尔曼的优势在于可以亲自采访到许多认识乔伊斯的人,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评论家,文字漂亮。他的书似乎可以作为乔伊斯的终极传记了。不过,自从埃尔曼的书出版后,更多乔伊斯的书信开始浮出水面(埃尔曼本人在1982年出版了自己那本传记的修订版,其中使用了若干新发现的书信素材),其他传记作家开始从乔伊斯身边的人着手,最著名的就是布兰达·玛多克斯(Brenda Maddox)的《诺拉》(Nora);还有卡萝尔·洛布·施罗斯(Carol Loeb Shloss)为乔伊斯麻烦不断的女儿露西(她患有精神分裂症。——译注)所做的一部传记。而约翰·麦克科特(John McCourt)在他的《布鲁姆岁月:詹姆斯·乔伊斯在的里雅斯特,1904-1920》(The Years of Bloom: James Joyce in Trieste, 1904-1920)一书中成功地重新阐释了这个迷人的城市,那里有许多来自不同种族、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混杂在一起,对于乔伊斯这个在20世纪初到来的年轻爱尔兰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读者能感到,尽管埃尔曼敬仰乔伊斯的作品与对文学的献身精神,但他似乎对乔伊斯理财和对待家人的方式颇有微词。在这本新的传记《詹姆斯·乔伊斯》中,戈登·波克尔也写到乔伊斯挥金如土的习性与不负责任的理财作风,但却多了一份理解。不过他在乔伊斯的性开放问题上却有着不同意见。他发现乔伊斯1909年在都柏林写给诺拉的信完全就是“色情文学”。他写道:“乔伊斯嗜好极端形式的性放纵,诸如粪便崇拜和虐恋,施行时还要伴以一连串淫秽的叫喊与低吟。”他还写道,诺拉“容忍着乔伊斯的满嘴污言秽语和公开的纵欲,也乐于分享他离经叛道的性幻想”。

    可能是因为我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缘故,我觉得那些信代表了乔伊斯与诺拉之间伟大的爱情,是他们之间完美性自由的证据。他俩的关系是《尤利西斯》的核心之一,也以某些更加神秘的方式在《芬尼根守灵夜》中显现。

    波克尔曾经写过马尔科姆·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小说家——译注)与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传记,他更倾向于无懈可击地讲故事,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罗列文学评判或者小说梗概。这本书讲述了乔伊斯与出版商和审查者的不懈斗争、他失去视力后对艺术的狂热信仰、他那些愈演愈烈的家庭问题,以及他是如何完成他的最后一本著作《芬尼根的守灵夜》。读着读着,乔伊斯那严肃认真、坚忍不拔的形象跃然纸上,带着几分古怪的英雄气概;与此同时,读者又能看到一个任性自我的天才,给身边的人们带来几乎无法避免的伤害。

    书中那些来到他身边拯救他、明白他在文学上有多么重要、理解他的头脑有多么单纯的人似乎更值得我们同情。比如英国女子哈里特·肖·维沃尔(Harriet Shaw Weaver),她为他提供资金,读他正在创作中的作品,从1914年到他去世一直帮助他处理各种堆积如山的问题。从书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明、耐心而又无比慷慨的女人。另外,在乔伊斯格外需要帮助的几年里,是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发现了他的天赋,尽了一切努力让乔伊斯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尤利西斯》的第一个出版商西尔维娅·毕奇(Sylvia Beach)。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里充满了各种可能使他遭到起诉的形象和词汇,结果他花了8年时间才找到敢于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商。而《尤利西斯》则花了他10年多的时间,自从它的初版在巴黎发行后,很快就传遍了英语世界。他的敌人不仅有审查官,也有来自文学界的势利分子,比如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约翰·潘特兰德·马赫非(John Pentland Mahaffy)教授,他说:“我认为给爱尔兰这个岛上的原住民们单独设立大学是个错误,他们不过就是一帮往利菲河里吐痰的乡巴佬男孩,乔伊斯给我提供了活生生的论据。”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在日记里说《尤利西斯》是“一本无知、下流的书……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写的书。”埃德蒙·格斯(Edmund Gosse)说:“他当然没有任何才华,但他是个顶级的文学骗子。”

    从《尤利西斯》在1922年出版到其后《芬尼根守灵夜》出版的17年间,乔伊斯的生活中发生了太多事情,而且都被非常详尽地记录下来了,这是波克尔在处理这段时期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包括围绕《尤利西斯》的论战,乔伊斯的女儿慢慢患上精神病,乔伊斯动了多次眼部手术,还有各种假日、花费不菲的狂欢滥、许多宴会与唱歌派对,以及《芬尼根守灵夜》的创作过程。

    在全书中,波克尔引用《芬尼根守灵夜》里面的句子去解释乔伊斯的生活,这样很有说服,但也有点零散随意;在描述乔伊斯晚年生活的几章里,他希望更多地描写乔伊斯的个人生活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他的用心不难理解。要想把《芬尼根守灵夜》中那梦幻般的生活与充满想的能量融入作家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这本小说本身极为晦涩难懂。可以说埃尔曼根本就没有想要这么做。

    就这样,我们看到在波克尔笔下,晚年的乔伊斯更像是一个穷困、悲伤、酗酒、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他是一位辛勤工作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力图彻底改造小说叙事概念的伟人。波克尔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创作者,一个典型的、充满想象力的精灵,而是描述他“家人心目中……是个奇异的、吸血鬼般的存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材料看到,在1924年,乔伊斯为了写小说“从早8点到中午12点半不间断地工作,再从下午2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些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除非我们看到他的原稿或者成书,这个基本方法上的问题是所有传记作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忍受痛苦的凡人乔伊斯与那个坐在书桌前威严无比的乔伊斯之间似乎仍然存在着巨大而神秘的鸿沟。这本书满怀热情与敬意地讲述了乔伊斯的生平,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仍然不失为一个把老故事翻新精彩版本。

    (翻译:董楠)


最后更新[2013-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