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呼唤新思维
程少堂
( 说明:由于工作疏忽,本文第一次挂上网时只挂上一半。现接受读者建议,将全文重登一次)
评课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不同视觉对评课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一
笔者翻阅过几十种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发现它们大都有对上课的要求,但大都对如何评课缺乏研究胡演生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书《小学教育学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是笔者见到的对评课作专门论述的绝无仅有的一本教育学。该书指出:评课应该主意以下几点:(一)首先要明确对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评课的标准。一节好课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便于检测。2。教学效果好。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4。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5。教学过程的设计好。6。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7。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其中最根本的是第二条,即教学效果好。(二)听课时,不仅要听老师怎样教,而且要看学生怎样学,并把两者结合起来,重点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三)要突出教师教学思想的提高和教学策略的探索,要用教师在教学中某方面的成功或事物的具体事例来帮助教师领会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这些东西具有迁移作用,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听课人评议一节课,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和教师共同探讨。以上都是一些很好的见解。但从思维方式角度看,上述见解都是顺向思维的结果,基本上都是顺着指教者的思路去评课,尽管我们不能说,根据上述要求进行的评课完全缺乏创造性,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 评课的创造性时不明显的,或者说,创造性不是这种评课的主要特征,即时诸如“要用教师在教学中某方面的成功或失误的具体事例来帮助教师领会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的做法,也易于流动被动的寻找理论根据甚至附会。
教学实践也存在类似的误区。按常规,学校领导或有关教师听完某位教师的课之后,总是要对所听的课作一番评价的但现在流行的评课思维是一种正向评价,表现有(1 )顺着这堂课的基本设想和面目来分析评价。也就是说,教师教成什么样子,就按照这个样子来评,评价成了广告式的评功摆好,看不出评课者的见地。(2)即使一些有见地有质量的评价,由于是正向评价,也只是起了阐释和推荐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当然也会“一分为二”顺便蜻蜓点水式地指出一两点小问题。这种评课思维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评课实践中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评课思维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师,教学上没有常胜将军,即使是少数出类拔萃的教学艺术家,也很难保证每一堂课都无懈可击。有经验的教师必定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每一位教师在成熟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的漫长道路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由此可见,对一个教师的一堂课作全盘否定评价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其次,这种评课不利于被评者的进步。作为一个教师,其教学艺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讲靠不断学习,而同行的中肯批评是一种特殊的,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正象没有园丁修剪的花草不会长的整齐一样,没有他人的批评,一般地说,一个教师地教学能力不可能有打的提高。再也没有什么比同行盲目的肯定乃至推崇更能让人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了。
第三,这种评课尤其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说明:第一次挂上网时本文只挂到这一句为止)笔者个人的体会是,一般说来,一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没有 8-10年的磨练功夫,不可能完全成熟,而且其前提是必须肯钻研,必须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一个不肯钻研,或者既不乐于学习又不善于学习的教师是一辈子也不会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的,就是说一辈子也不会成熟)。古人云 :“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一个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其教学当然还谈不上什么艺术,课教得不好或不怎么好也是完全正常的。对他们来说,热情的鼓励固然很重要,但诚恳的善意的批评也是必需的。很难设想,一个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不克服重重困难,不“过五关,斩六将”, 或者工作在一个听不到批评的环境中, 他会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说激烈一点,这种评课是扼杀青年教师的“软刀子”,是“捧杀” 。
第四,这种评课思维也不利于评课者自身。评课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正向评课,往往只基于评课者的-些肤浅的感性的认识,而缺乏对所听课的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这种评课思维评不出思维的碰撞,评不出智慧的升华,评不出启发,评不出创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评课思维是一把双刃剑,既伤被评者,又伤评者自身。
早就应该提出一个口号: 转换我们的评课思维 !
二
如何转换我们的评课思维呢?笔者认为 : 应提倡 " 逆向评课 " 。
什么是逆向评课? 概括地讲,就是沿着执教者的教学思路相反方向去评课。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评价一节课时,着眼点放在这样一个问题上: 这样一篇课文或这样一些教学内容,用这样的教法处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换言之,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它?
显而易见,逆向评课与正向评课在思维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逆向评课主要有以下优点:
首先,逆向评课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众所周知,教学形式( 方法 )决定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应该统一的,但这种决定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决定,这种统一也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统一。我们可以说某一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某一教学方法,或者说,某一教学方法适合某一教学内容,但绝对不可以说,对某一教学内容而言,某一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所谓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反映了教学规律; 所谓 “最优” 教学法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而逆向评课,正是符合教学实际,符合教学规律的一种评课方式。
其次,这种评课方式体现了科学的批评精神。在评课实践中,由于碍于 “面子”,教师之间“面对面”地否定或批评别人的教学方法是很难的。常见的情形是,“ 面对面 ” 时说好话 ,“ 背靠背”时讲坏话。这种现象既不利于评课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而逆向评课并不是否定执教者原有的教学思路,而是在肯定的前提下,探讨是否有更好方法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真正科学的批评精神,它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评课实践的健康发展。
第三 ,这种评课方式给被评者提供了一个乃至多个参照系,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执教者再聪明,也只有一个脑袋,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可能很多。而评课的教师由于学识、个性、能力乃至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的 “最佳” 的教学方案也可能会不一样。这多个 “ 最佳 ” 方案的提出,正好给被评者提供了一个乃至多个参照系,使执教者有可能从中发现比自己的方法更好的方法。这种评课坚持下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大有禅益。
第四,这种评课真正进入了再创造的过程。与正向评课不同,逆向评课不是顺着执教者原有教学思路来开动自己的脑子,来寻找理论加以论证甚至附会,而是真正进入了再创造。因为有了被评者 ( 执教者 ) 的原有教学思路和评价者的不同视角,有了众人的求异思维的展开,便有可能产生一点新的东西。如此,一次严肃的评课会, 不但评了一 节课,而且可能出点创造。换言之,逆向评课具有 “ 生产性 ”,即能 “ 生产 ” 出新点子、新思路。
第五,这种课评方式不仅能评出创造,而且也能评出点理论( 当然,理论也是一种创造, 只不过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 )。理论是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系统的知识有时非一人之力所能掌握。而 “ 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 ”。评课的教师每人 “ 贡献 ” 一点教学理 论,就有可能组合成一个有一定关联的小理论系统。此其一。其二,众多评课者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理应主动提出自己的理论根据 ( 这和上文说的 “ 被动 论证甚至附会 ” 不一样 )。这种 “ 理论 ” 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评课者的个人观点。新的理论就在其中产生。其三, 进行这种评课, 评价者的点子同时经受着其他评价者和被评者的鉴定和评判——这新点子是不是比被评者或其他评价者的更好? 由于有这种潜在的压力,就能在评课的过程中唤起对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思考和论辩这些问题, 教育教学理论的胚芽就会出现。
第六, 这种评课方式对那些不问自身的个性特点、学识修养, 盲目模仿名家教法的作法, 特别有效。教师, 尤其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 在追求和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 模仿名家不仅应该, 而且必须, 但问题是模仿谁、模仿什么、如何模仿? ②盲目的模仿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 打算借鉴别人经验的人如果没有创造精神, 那末就无法接受别人的经验。只有当教师在他自己的工作中和同事们的工作中觉察和思考了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并且去探索新的东西, 考虑怎样改善自己的技巧时, 他才能理解别人经验里包含的思想。运用别人的经验, 从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载呢? 要连土一起移, 不要伤根。 ” ③由此可见, 盲目摸仿名家的教学不可取。逆向评课之所以对那些模仿名家的教学特别有效, 原因是模仿名家的教学往往有据可论,而正向评课很容易把这种模仿名家教学路子的教学评得头头是道, 听众也易于接受这一教法, 但是, 如若问一句: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教? 如果处理成另一教学思路又会如何? 从反向思考, 就会发现跟着名家或某种 “ 流行 ” 的所谓 “ 最优 ” 教法走, 并非上乘之策。
由此可见, 逆向评课之路是使教师善教之路。我们应大力提倡这种评课的新思维。
①胡寅生主编 : 《小学教育学教程》 ( 试用本 ), 人 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版 , 第 324-338 页。
②参见拙作《教学风格论》 , 原载《教育科学 } 1988 年第 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 》 1988 年第 7 期转载。
③苏霍姆林斯基 :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 赵琦等 译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