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话语表达方式比较》
     阅读次数:210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话语表达方式比较

《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话语表达方式比较
时间:2009-06-29
——以2009年“新年献词”为例

  ●  郭人旗
  每年元旦发表新年献词,已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惯例。新年献词内容多围绕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展开,涉及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因而,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媒体所秉持的新闻理念和观点主张,是探视其话语方式的一个捷径和不错的视角。笔者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在2009年元旦所刊发的新年献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

  新闻语言风格的迥异
  党报使用的语言一般讲究规范性、严肃性、庄重性和准确性,不追求词语的华丽,而讲究政治上的正确性。特别是在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必须维护党的政策的严肃性。因而,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一套固定化、模式化的新闻语言风格。
  例如,《人民日报》在其题为《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展望新年: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展开新的画卷。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风险考验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不难看出,在对新年展望这一事件的描述上,其语言严肃而庄重,政治性语境极为鲜明。其缺陷在于,过多的官话套话,公众不爱看,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反而会降低党报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
  再看《南方周末》在其题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的“新年献词”中对新年的展望:
  “因为在这个大陆上,太平洋以西,当新年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之时,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负责。当我们看到它辽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下一条条曾被地震折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山岭和阡陌纵横的土地,繁华都市和出产古老谷物的土地,以及在这个国家中来来往往的沉浸在梦幻中的人们;当我们的孩子将出生,在夜色中发出柔弱却嘹亮的哭泣声;我们会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可以看出,《南方周末》在新闻语言方面,在清晰地表述出事实之外,注重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讲求语言的华丽,引经据典,有时甚至不惜长篇大论,堆砌辞藻。与党报固定化、模式化的语言风格以及鲜明的政治性相比,其话语表达方式更为自由畅达,文学性较强,风格也更为平易近人。

  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现实的个体诉求
  在对社会事态进行新闻描述时,基于包容的广泛性和维护大局的政治意识,党报往往采用一种宏大的叙述策略,以一种全局的眼光来看待新闻事件,注重描述宏观政策面上的事实,而不太关注细微的问题,强调整体意义的优先性,侧重于报道那些具有大局意义的社会事件。对2008年全年进行综述时,《人民日报》的“新年献词”这样写道:
  “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们胜利抗击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顺利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不难看出,在对全年新闻事件的把握上,党报的视角集中于关注诸如北京奥运、神七飞天、战胜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等重大集体性事件。
  再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对2008年全年的描述: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贫寒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因为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人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在赞颂北京奥运会的集体盛宴时,却不忘提醒现代化成果的美景后面,依然有“贫寒之家”需要救济,在描述经济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并不掩盖诸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民生问题的存在。
  由此可见,同党报的宏大历史叙事风格相比,《南方周末》在话语的表达上更倾向于从微观视角来切入,在向读者展现宏观成就的同时,也致力于呈现社会个体成员的种种现实的生命诉求,主张在对主流政治宣传和权力关系关注的同时,不遮蔽对所谓的“非官方”渠道中和“非政治性”问题上的社会权力运作的分析。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6月


最后更新[2013-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