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罗灿工作室马彦明:谈谈我的教学风格》
出处:罗灿推荐      阅读次数:535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灿工作室马彦明:谈谈我的教学风格

   

         ——我的教学风格

深圳市滨河中学  马彦明

 文章来源:本文由罗灿推荐。

罗灿工作室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b9e9580101e9vs.html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闪耀人性光辉的学问。在教学实践中,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定会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本文尝试回溯风格的形成过程,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对笔者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一番初探,以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教学风格     诗意渲染     成长历程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初入教坛的新人,我常常膜拜于名师前辈的独特教学风格与伟岸人格魅力,却从来没敢想过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刘熙载有言:“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一直认为,风格是教育专家才能够达到的艺术境界,然而,回顾我们求学生涯中的众多老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传授的知识或许已慢慢褪色。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我们的脑海浮现,如诗如画,经久不衰。于是明白:作为老师,知识是血肉,风格乃精魂,在某种程度上,风格要比知识给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

 

一,诗意渲染——我的教学风格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要有一定理论作指导的。完全没有理论作指导是难以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的”。(72)回顾我的教学成长之路,与大学的求学经历有莫大的关系。2005年,我有幸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求学,对于满怀文学梦想、并幻想成为作家的我来讲,这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沐浴着“百年师大,中文当先”的光环,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然而,大学老师一开始,教给我的并不是如何去创作文学作品,而是思考:什么是文学。

阅读着巨匠童庆炳先生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聆听着名师王一川教授关于文学的精彩阐述,我开始慢慢明白: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月版,8072页。)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月版,8072页。)

我们常常沉醉于“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们往往惊叹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对诗意的迷恋,不就是文学之美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文学的核心就是——美,这种美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就是“诗意”。诗意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的美之所在。

于是,感受文学就成了感悟诗意,鉴赏文学就成了鉴赏美,这就是审美。

对于审美,哲学家康德在其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以之作为标准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尝试,我发现文学审美的手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渲染。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以强化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形成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后被借用为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当然,不能将绘画或者文学的渲染手法生搬硬套到教学中,教学与绘画和写作有根本区别,那就是:绘画与写作属于创造行为,而教学属于一种鉴赏行为。前者是以其胸中之竹外化为纸上之竹,后者则是以纸上之竹观其胸中之竹。相较之下,创造时,创作者对艺术品的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而鉴赏时,鉴赏者便定要考虑创作者的意图,而不能胡乱猜测。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绘画、写作中的渲染与教学中的渲染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行为”,是具有其内在共通性的。比如渲染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艺术主体的美,不能喧宾夺主;渲染的方式都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多样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众多山峰都为渲染“只在此山中”也;渲染的手段具有随意性和发散性,往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借鉴渲染的手法鉴赏文学,不失为一条通向文学之美的捷径。

故此,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可以总结如下:

以文本的中蕴涵的诗意为鉴赏主体,从多角度(语言、结构、情感、思想等)出发, 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音乐,雕塑、朗读等)烘托诗意,以玩味的方式引导鉴赏者(学生)通过一种感官的愉悦,心临其境体验文本环境,反复鉴赏,品味文本之美。

 

二、破茧成蝶——我的成长历程

 

蝴蝶,文学界一个具有独特诗意的符号,彩蝶恋花寄托着人们对爱情的吟咏,庄生梦蝶蕴藉着人们对人生的参悟。然而,以文学为乐的我,对蝴蝶有一种别样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我无法做春蚕,更不会变成飞蛾;然而,我以自己对教育的执着,书写一段教学成长的心路历程——破茧成蝶。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当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无数次梦想自己走上讲台的场景。因为在我心中,教师是一个无上光荣的名称。 我是幸运的,20098月,我终于梦想成真。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到深圳罗湖时,教育局领导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教导: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一个有情、有爱、有心、有志的合格教师。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步入教坛之前,区教育局、区培训中心就已经精心为我们准备了充实而丰富的岗前培训。教师的职业情怀,教师的职业规划,教学方法,班主任技巧……这些培训,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我懂得: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情有独钟,心无旁骛,披星戴月,一心奉献。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当我第一次以一名教师的身份登上讲台,面对那一双双好奇而渴求的眼神,我才真正体悟到“教师”这份职业的高度与难度。

至今记得在深圳的第一堂公开课,200910月,学校组织新教师在全校上公开课,全校老师都可以来听。我选择的是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散文(据说最语文课难教的就是散文,可是年轻气盛的我准备挑战一把),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作家笔下那朦胧淡雅的荷塘月色,于是我便将课文定位成一节品读感悟课,试图给同学们带来一种“美的体验”。

课前的精心准备,使得课堂井井有条。一开始的题解,就将学生带进了“荷”与“月”的古典世界中,唤起大家的美感回忆。紧接着,由我示范配乐朗读的课文,更让学生沉醉其中,余味悠长。我自己也是暗自窃喜:学生终于上了我的“贼船”!然而接下来的课文结构梳理,作者及背景介绍,却有如一颗冰冷的石子投进梦幻的荷塘,理性知识的介绍冲淡了学生的美学体验,学生的情绪也没有达到高潮。在刺耳的下课铃声里,我仓促地结束了课程。

下课之后,一位教化学的老师走上前来,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实力很强啊,尤其是你的朗读,我一个教化学的都被感动了!”他顿了一顿接着说:“不过还是要磨炼,后面讲的实在不咋地,冷冰冰地,我讲化学方程式也要比这有感情……”

接下来的评课,大多数老师与这位化学老师意见基本一致,却有几位老教师与之意见相反,他们认为我的课文浮于形式,没有解决基础的问题,知识点也没有落到实处。

年少的我陷入深深地苦楚之中,我应该如何教语文?注重感悟还是夯实基础?我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教育征途中上下求索而不得。这时,幸运又一次眷顾了我。

公开课后,我的师傅卢世忠老师送给我一本书——《程少堂讲语文》,正是这本书,让我的教学视野豁然开朗!

初读此书,我就被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深感染。我猜想程少堂老师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语文课也一定会妙趣横生。

慢慢深入,我便被老师的教学主张深深感动。作为名师的程少堂,居然说“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点‘疯’”,我感动于程少堂先生为我的语文课的“出格”的行为撑腰,更感动于先生不畏艰难,登高而招,宣示语文教学的真谛!

此书读至一半,我便已深深拜服于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理论了。程少堂先生真正回归语文的本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酣畅淋漓之时,掩卷沉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自那时起,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便深深铭刻于我的脑海之中,坚实了我的教学之路。

正如程少堂先生所言:教学风格的形成,是要有一定理论作指导的。在大学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对“语文味”理论的系统学习,与此同时,由罗湖区培训中心组织的新一轮面向新教师的“岗中培训”为我重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周立、王满英、舒军华、黄向真等名师的引领下,我开始重新面对和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名师们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现身说法,使得我茅塞顿开。在新老教师研课、磨课活动中,余克俭、卢世忠等优秀的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极大地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下,在前辈同仁的指导与帮助下,蹒跚学步的我,心中的教师梦想逐渐破茧成蝶。三年来,我先后参加了教育部教师节晚会筹备、罗湖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等高端优质活动。获得深圳市第一届教师朗诵大赛一等奖、罗湖区阅读案例设计一等奖等奖励。被评为罗湖区优秀教师、罗湖区优秀骨干教师。当然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罗湖区第一届新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2011年,罗湖区教育局集中智慧,统筹规划,在2009——2011年新进罗湖教育系统的年轻老师中举办“罗湖区第一届新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初赛、复赛阶段,我以一篇诗歌《再别康桥》,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自己“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最终我通过层层考验,荣幸地进入了擂台赛。

擂台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由三位老师共上一课《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为它在我十八岁即将踏上崭新的人生之路时,给与我智慧的启迪。因此,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先锋小说”,但我在综合考虑了本文的美学价值以及学生的体验之后,还是将“青春体验”当成了此文的重点进行设计,我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教学风格。

课堂一开始,我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氛围,引入环节通过《外面的世界》的配乐,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讨论环节的互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语言、构思、人物的奇特美,并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思想,引申部分,我通过刘伟事迹,将文本思想进行升华,最后以一个“成人宣誓”的仪式,唤起学生的青春情怀,让学生完全沉浸于青春的诗意当中,在教课的同时育人成长,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广泛共鸣。课后,罗湖区语文教研员余克俭等老师点评——“学生被你忽悠起来啦”!我明白,这就是“渲染”的魅力!

通过此次比赛,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不足和缺陷,更从余克俭老师、卢世忠老师等老一辈的优秀教师,以及一同参赛的优秀教师那里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使我在教学方面获得了系统而专业的指导,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两次的比赛经验,我明白,诗意渲染,这就是我想要的教学风格。

2012223。在深圳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吴筠处长、深圳市教科院尚强院长,深圳实验学校曹衍清校长、龙萍校长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罗灿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我有幸成为了罗灿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工作室的每一天,我的内心都是喜悦的,踏实的,因为在这里,我不仅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到了专业系统的知识,更在课例示范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

20124月,在深圳实验中学高中部,作为示范课例,我又一次讲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不过正是这一次难得的讲课,我想做一次尝试:看看离开“渲染”的诗意该如何欣赏?于是我把立意进行了调整——以理性的视角感悟小说之美。

整节课,我以“什么是美”开题,紧紧围绕“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美学体验”,通过感悟语言新奇之美、情节的离奇之美、人物的奇特之美的感悟,共同总结了小说在形式上的“荒诞”,并通过挖掘小说的深层象征意义,进一步体会了小说对人生的隐喻,感受小说的思想之美,最终的“青春宣言”环节,以学生宣誓的方式,将这种青春体验推向高潮,成功地让学生理解并沉浸于“青春诗意”之中。

总体来讲,整节课我引领学生体悟了“诗意”,而由于缺少了“渲染”,而是站在理性鉴赏的角度,所以学生对于文本“诗意”的体会没有上一次深刻。我想这节课我是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我通过证明,确认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诗意”和“渲染”,有机统一地组成了我的教学风格的全部,二者不能偏废!

通过这几次授课,我在教学中发挥个性的底气更足了,更基本形成并完善了我“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诗人荷尔德林说:花是美丽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在教育的征途上,我就是一颗幼苗,如果要让自己的教师之花绽放,必然要接受风雨的洗礼,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温暖。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接受了课堂的洗礼,更收获来自各界的温暖与呵护。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成长的领导老师以及同行们,谢谢!

 

三、教坛采风——《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201111月,我参加了罗湖区新教师教学大比武,分别讲述了《再别康桥》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基本形成了我“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其中《再别康桥》属于教学风格的“立意”课,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属于教学风格的“证明”课,因此,在这里,我将展示比较全面体现我“诗意渲染”教学风格的代表课——《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背景音乐起——《再别康桥》蔡琴演唱)

师:佛经上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岁月已逝,人生如歌,其中离别是悲伤的一首,响遍我们生命的征程。

(音乐正播放:那榆荫下的一潭……)

师:大家知道现在播放的这首个叫什么名字吗?

生:齐声——再别康桥

师:是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再别康桥》,(板书)——音乐关

师:关于这首诗,关于这位诗人,大家了解多少呢?

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1921年英国剑桥留学。

师:你对他了解的很透彻,谢谢你,胡适说徐志摩的一生有三大信仰:爱,美,自由(板书),那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他的爱,大家知道哪些与志摩有关的爱情故事呢?

2:他有三个老婆!(生笑)

3 :他追过林徽因!

师:(笑)看来大家都很八卦嘛!徐志摩的一生共有三个女子有关联:1915年与未曾谋面的张幼仪结婚,在英伦期间,结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胆追求,但遭林拒绝。留学回国后认识陆小曼,并与之相爱。这首诗就写于他在英国求学期间。那谁知道题目中的“康桥”是哪里?

4:康桥即剑桥,是诗人留学时的母校,1928年诗人漫游欧洲,来到康桥,写下此诗。 

师:说的很对!好,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徐志摩的“美”。徐志摩的诗就是美的化身。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师:首先,全班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再别康桥》

师:嗯,读得不错,有几个字还需要注意一下:似(sì)的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美不美啊?

生:美!

师:美在哪里呢?在诗的形状上,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学抢答)

5:这首诗每一节4句,每一句基本都是7个字,很整齐!

师:你真聪明!大家看,这首诗共7节,每一节都是两句,字数整齐划一,而且单双行错开排列,就好像剑桥整齐排列的房子,这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美?

生:齐声——建筑美

师:(板书)非常好,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那是因为它读起来如歌一般优美顺畅,本诗就是一个典范,为什么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6:这首诗是押韵的,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帮我们找到这些韵脚啊?

6: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师:我们广东的粤语也具有朗朗上口的优点,我们找一位同学为我们用粤语表演一下,

师:——读得很好。谢谢,大家再观察诗的结构,还有什么发现?

7:首尾两段基本相同

师:这种状况叫什么?

生:回环复沓。

师:那回环复沓有什么美的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品读诗歌的首尾两段,采用二重读的方式,男生先读,女生等到男生读两个字以后再开始读。好开始!

师:大家的表演非常精彩,回环的形式造成了怎样的效果?

8:余音绕梁,一唱三叹。

师:你的概括很准确,也很形象!请坐。大家再读一读诗的第一节,还有什么发现?

9:有叠字,音节和谐,还有节奏感很强。

师:我们现代的rap是一种非常有节奏感的艺术,那位同学用rap朗读一下再别康桥?读前两节就可以啦!

生:我们不会

师:老师也不会,不过没关系,老师用天津快板说一段,大家看这个节奏能不能合得上!

生:(喝彩)好!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打节拍!(开始天津快板表演)

师:大家看看,这首诗能不能合得上快板的节奏啊?

生:能!

师:这就说明了诗歌的节奏的作用!正是这些元素使得诗歌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这就是诗歌音乐美的表现。(板书——音乐美)

师:好我已经给大家标注好了节奏,那接下来咱们看着课件再次齐读这首诗,大家一定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啊

生:齐读

师:好,从题目看《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写给谁的诗?

生:母校!

师:哎,我们的母校“翠园”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们将在这里度过美好的求学时光,那么接下来,咱们再做一个游戏,如果请你仿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诗的话,你将会怎么写?写什么?

10:我会写老师和同学

师:那徐志摩的诗里写了什么呢?

11:写母校的代表景物

师:好,我们读一读诗歌中描写康桥景物的章节——前四节

师:你最欣赏那一句?

12:我最欣赏第二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他把柳树写成“金柳”还有“新娘”

师:很好,大家注意,柳树是绿色的,徐志摩却说是“金柳”,大家找找看,他还写了怎样的景物?

生: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

师:这些景物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13——色彩绚丽,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鲜艳的图画。

师:诗人用什么修辞来写这些景物的?

生:拟人

师:诗人写这些景物有那些动作?

生:“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师:这些拟人和动作对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给人以自由的生命力

师:你概括得非常准确,谢谢。这些绚丽的景物,共同构成一幅动感绚丽、自由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的——绘画美!(板书)

师:诗人笔下的康桥是——美丽的,诗人对康桥是依恋的,那么请大家思考——徐志摩为什么在写康桥时写物而不写人?

师:好,接下来有老师为大家表演朗读,大家闭上眼睛,细细的品味这首诗的绘画美,同时思考这个问题,

(老师配乐范读)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诗人为什么写物而不写人?

15:因为物是人非

师:(追问)那些人非了?

15:爱人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15:因为康桥承载着他曾经的爱情!

师:非常好!还有那些人?

16:还有老师,老师不在可能象征自己的理想不再,还有自己,因为是“再别”,所以自己也不是以前的自己了。

师:你的思考很深邃啊!那么康桥其实就是——诗人自由理想与爱情的化身!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齐声——对自由理想与爱情的怀念!

师:大家的品读非常深刻,《再别康桥》中,有徐志摩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也有对理想和爱情破灭的淡淡哀伤。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带上这依恋与哀伤,跟随着音乐,一起品读《再别康桥》

生:配乐齐读(再别康桥)

师:非常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首优美的诗歌是怎样炼成的?

意象,情怀,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朗诵。

师:同学们,少年是诗年华,青春是歌的岁月。接下来,请大家舞动青春的激情,为母校仿写一首诗吧!题目就叫青青翠园。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

全班4人分成一小组,由第一组写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从第二组开始,第一个同学找一个意象,第二个同学以此意象为基础造句,第三个同学将句子改造的有诗意,第四个同学负责朗诵。5分钟后,我们一起来展示作品。

——背景音乐

师:好的,时间到了,哪位同学来!(学生朗读作品)

师:同学们,时间像一匹洁白的骏马,在我们绚烂的青春里飞驰而过,轻轻地我要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坚信,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歌能让心灵长出翅膀。诗歌能让思绪迎风飞扬!

下课!

 

 

四、摩崖静思——《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文学就是人类诗意的结晶,因此鉴赏文学就是鉴赏诗意。

《再别康桥》是我“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的“立意”课,回顾并反思本节课,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根本遵循了文学鉴赏的规律,基本符合了语文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了语文味教学理念,显示了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

1,根本遵循了文学鉴赏的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所说人类掌握世界方式,可分为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这几种。而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都属于艺术的。如何去切入它并进而掌握“艺术”,毋庸置疑,必须要使用艺术的的方式。《再别康桥》这节课一个核心的抓手,就是“欣赏徐志摩的爱、美与自由”,其中“美”更是精髓之所在。而整节课的学习,更通过对诗歌“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的四美鉴赏,让学生深刻领悟了本诗之美,此之谓感悟“诗意”。《再别康桥》整节课,以各种艺术方式(音乐、美术等)综合运用,从语言、结构、情感、思想等多角度出发,以志摩的爱情、时代背景作为烘托,通过一种感官的愉悦(唱快板、二重读、试验创作等游戏的方式)玩味诗歌之美,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体验文本环境。由此可见,“诗意渲染”风格指导下的课堂是从根本上遵循了文学鉴赏规律的。

2,基本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文将诗歌的美学体验当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高尚的审美体验(对母校、理想与爱情的眷恋),更引导学生通过“玩味”(独特的说唱、二重读、创作游戏等文学游戏)的方式,自发总结了诗歌美的规律。是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的。

3,充分体现了“语文味”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的代表,程少堂教授以其巨大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对我这个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教坛新人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程教授的“语文味”教学理念,更是“诗意渲染”教学风格的远祖。程教授的“语文味”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对于《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而言,或许有很多其它的含义隐含于其中,比如爱情比如理想,然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结晶,诗歌的魅力不是它背后的思想(当然思想也很重要),而是诗歌本身。因此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本身的美,就是“返璞归真”,本节课做到了以鉴赏诗歌的“诗意”为核心,便是对“语文味”教学理念的体现。

程教授的“语文味”强调“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曾经有幸与程教授会晤,席间他强调,“‘语文味’概念里有一个‘让语文好玩一些’,这其实就是语文味的核心精神”。作为晚辈后学,虽然没有程少堂教授幽默的语言魅力,然而在《再别康桥》里,我尽力以一种“共生互学”的态度,通过表演说唱、让学生二重读、体验诗歌创作等“游戏”的方式,玩味诗歌本身的“诗意”,亦是对对“语文味”教学理念的体现。

4,显示了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作为我“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的“立意”课,《再别康桥》是对此风格的完整显示。“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首先要求要“以文本的中蕴涵的诗意为鉴赏主体”,因此《再别康桥》将“诗歌之美”作为课堂学习的核心,牢牢把握“诗意”这个灵魂;“诗意渲染”需要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烘托诗意,本节课综合运用了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和手段,从诗歌的语言、结构、情感、思想等多角度出发去探索诗意,感受诗意,体现了“渲染”的多种手段。“诗意渲染”还注重以玩味的方式引导鉴赏者(学生)通过一种感官的愉悦,心临其境体验文本环境,品味文本之美。在《再别康桥》整堂课上,表演说唱、让学生二重读、体验诗歌创作等“游戏”的方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诗意” 在玩味中形象而深刻地领悟,这是对“渲染”的形象解释。

5,初具雏形还需要继续完善。李如密教授在其专著《教学风格论》中指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从《再别康桥》课例可以看出,年轻的我还基本处于“独立性教学阶段”,仅仅在文本理解和课堂把握上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在少数环节有创造性的突破,而在整体上,还没有完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完整体系。教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不断的实践。《再别康桥》虽然基本显示了“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然而,它只是一个偶然的成功课例,我需要以此为基础,积极学习,寻找这种教学风格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磨砺,不断练习,探索“诗意渲染”风格在教学中的规律和技巧。小荷才露尖尖角,璞玉尚须细雕琢。

 

 

结语:

路易斯·奈泽(Louis Nizer)说:“一个用他双手工作的人是劳力,一个用他的手和脑工作的人是工匠,一个用他的手和脑和心灵工作的人是艺术家——由此,你展示的就是自己独特的魅力。”教育是面对灵魂的事业,需要教师以自己的风格来感染学生;文学是审美蕴藉的意识形态,品味文学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进行。本文笔者探讨了自己“诗意渲染”的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理论和实践证明,“诗意渲染”的教学方式根本遵循了文学鉴赏的规律,基本符合了语文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了语文味教学理念。这无疑对本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导。今后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诗意渲染”一定会逐步完善,并成长为成熟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月版。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最后更新[2013-2-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