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周立升:对儒道释的证悟》
     阅读次数:10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立升:对儒道释的证悟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2年08月22日
 
  智慧非知识,非才能,非学问。知识自见闻而来,才能自禀赋而来,学问自条理而来。智慧则是以知识、才能、学问为辅,从自身体认、觉解、证悟而来。智慧较之知识、才能、学问,完满周全,无所缺失。说到这个“证悟”,还须从传统文化说起。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主体是由儒、道、释三家共同构成的,因此三家决定着它的基本特质和面貌。但是,三家在传统文化中如何定位,其理论建构和学术视野有何异同,似乎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认为,三家并非三足鼎立的三分天下,其中
儒家为主,道释為翼。主无翼而不成体,翼无主而不能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教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三教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摄也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促进了其内部形态的转型与衍化。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致用。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

  在传统文化中,分别来看,儒、释、道三教各自突出自己的特长。儒家宣扬敬天法祖,博施济众,内圣外王,经世治用,显示了儒学的鲜明特色。道教高举民族宗教的旗帜,宣扬性命双修,功行双全,返朴归真,长生成仙,形成独具特点的道学。佛教弘扬佛法,往生极乐;宣传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真如护国,正法治世,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与时俱进成为佛学。三家异中见同,同中有异,异途同归,凝聚为内修而外化的主旨。内修亦即内心的修炼,外化则是外在的致用。内心修炼,儒家重修身,道家讲炼养,佛家主禅定;外在致用,儒家行治世,道家倡济世,佛家持救世。直到现在,还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从历史上看,三教的外在作用,治世、济世、救世,都于世有补,于治有益,故为统治者所欢迎和利用。宋明以来,三教在“内在修养”上,都增强了理论的阐发和实践的修持,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了理论思维的层次。如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谈修心炼性,佛家论明心见性;儒家讲执中一贯,道家讲守中抱一,佛家讲中道一实;儒家讲安身立命,道家讲归真摄生,佛家讲解脱往生。从内在修养进而看其发用流行的外在致用,儒家讲王道仁政、世界大同;道家讲道通天地、德普人间;佛家讲众生平等、人间净土。

  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系,原本各有各的“学脉”和“家派”(称家),各有各的“信仰”和“修持”(称教),各有各的文化和思想领地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称学),从而形成各自的“统绪”。从这一视域观之,儒家的“统绪”是“理”或“心”,它所阐明、修持和归依的是“儒理”而不是道,它的根本任务是明理治世,把儒学称作道学是很不妥当的;道家的“统绪”是“道”,它所阐明、修持和皈依的是“大道”,它的根本任务是返朴归真、修道成仙,把它称为“道学”是名符其实的;佛家的“统绪”是“法”,他所阐明、修持和皈依的是“佛法”(总括为三宝),其根本任务是弘法救世、普渡众生。儒家、儒教、儒学;道家、道教、道学;佛家、佛教、佛学,概念层次分明,各不相混,易于区分。至于道学的内容,可包括道家、黄老、玄学、道教、仙学、以及山、医、命、卜、相的有关内容。可见,“道学”的外延比“道家”“道教”的外延要大。儒学、佛学亦如之。

  当今是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并存的时代,也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流派的冲突和交融中,如何立足于时代之需要,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与冲突,整合不同文化系统和思想流派的积极因素,汲取其文化发展的新的成果,在与其他文化、其它宗教的共处中保存、发展和完善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文化立足于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个人的理想和人生是不同的。见过人生的精彩与欢乐;也见过人生的苦难与悲哀。尽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但最后的结局和归宿是一样的: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过程。如何去面对?怎样才不会
让短暂的时光留下遗憾和悔恨?这是我们时刻都应考虑的。

  在50多年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对儒道释的体认、觉解和证悟是:

  儒家教
人提得起,开拓进取;道家教人放得下,自然潇洒;佛家教人想得开,脱离苦海。

 

 

提得起 ,看得开 ,放得下

 
2012年07月06日
  在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共存 ,利益格局大调整的现实状态下 ,几千年来深厚博大的儒 、道 、佛家思想 ,还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胞。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 ,我也不断得到儒 、道 、佛家思想的启迪。在这里粗浅谈一下个人感受 ,与大家交流学习。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本质是爱人 ,以人为本。人不仅要爱父母子女 ,爱兄弟姐妹 ,爱亲戚朋友 ,我们作为基层公务人员,尤其要爱普通百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为官一任 ,就要努力造富一方百姓,要有担当精神 ,而不是只图捞政绩 ,甚或混日子 ,得过且过 ,碌碌无为。儒家讲 究“入世” 、提得起”,要修己 ,就 是《大学》中所说 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也许你会说 ,自己当个乡长 、局长 ,就是个科级干部 ,根本就不算个官 ,讲什么崇高理想 ,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让人笑话。这种妄自菲薄的观点 ,就 是“提不起”的表现。要知道 ,中国也就2000多个县 ,一个县也就20几个乡镇 ,想一想 ,就会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也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 子·尽心下》)落实在我们基层公务人员 身上 ,就是要求我们有一颗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 ,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 ,如信访问题越来越困扰我们这些基层公务人员。上面可以一级一级批示下来 ,到了我们这里 ,就只有认真面对。处于弱势地位困难境地的老百姓来找 ,不要躲不要推 ,不要怕惹麻烦怕扯麻纱。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倾听 ,尽心尽力去做 ,就一定会有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 ,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拥护。

  《道德经》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而人的祸患也就是源于这种对欲望永不知足的贪婪追逐。人只有懂 得“知足知止”,时刻筑牢自身的思想防线 ,才不会误入歧途 ,滑入深渊。知足是不贪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知止是不随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因此 ,有 一个健康的名利观 ,能正确处理 好“心”与“物”的矛盾 ,能 够“看得开”就显得非常可贵。《庄 子·在宥》也指出:物而不物 ,故能物物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己哉。”强调的是“心”对“物”的主导性 ,心”虽处 于“物”中 ,却不 为“物”役 ,这样的生存才有意义 ,生命才有价值。《道德经》五十七章说: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提倡的是不去霸蛮 ,顺其自然。

  禅宗由达摩传于慧可 ,慧可传于僧璨 ,僧璨传于道信 ,道信传于弘忍 ,弘忍门下神秀 、惠能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六祖惠能改变了印度式的苦修方式 ,提出 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所 谓“一闻言下大悟 ,顿见真如本性”,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灵机一动”。修行变为可以随时随地任意进行 ,任何一个平常人都能做到 ,这给佛教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使之迅速繁荣普及。人总是 容易被外界左右 ,生老病死 、天灾人祸 ,都会让人惶惑不安 ,失去自我。越来越发达的科学代替不了精神 ,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代替不了信念 ,这急需一种精神的寄托 ,佛家正好给了我 们“放得下”的精神出口。佛家常 说“四大皆空 ,六根清静”。人一生短短几十年 ,不可知的因素太多 ,个人能力太有限 ,如果过于计较荣辱得失 ,就会过得很苦很难。有人老是不停唠叨 ,我当了十多年副局长没当上局长 ,他凭什么才三年就当上了;有人总是忿忿不平于我是某某办主任 ,他是某某办主任 ,一样做事 ,为什么我提的是工会主席 ,他提的是副乡长?总 是“放不下”,怎能过得好?噫!尽自己的能力做事 ,凭自己的良心为人 ,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困难 ,谋求一些福利 ,保持良好心态 ,过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 ,这就是佛家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

  作者:刘细云来源邵阳日报)
 
 
 
 

最后更新[2013-2-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