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刘东:我看“语文味”》
     阅读次数:150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东:我看“语文味”

 
     更新时间:2012-4-5
 

1、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2、由程少堂在2001年上半年正式提出的“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已受到语文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2002年开始,我国语文界许多名家在学术论文或评课中都开始广泛使用“语文味儿”这一概念。20021218日,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华东师大兼职教授陈钟梁先生在深圳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课改形势的发展,由深圳市首先提出来的语文味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张定远先生也高度评价语文味课题,并建议深圳市召开一次全国性的语文味学术研讨会(筹备中)。全国中语界于漪、洪镇涛、吴心田、甘其顺、余映潮等著名专家都对语文味研究给予了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著名美学家孙绍振教授也对语文味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语文味理念不仅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首肯,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和赞赏,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目前,“语文味”一词已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开来(在互联网上已经能够搜索到大量关于“语文味”的资料),“语文味”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现代汉语新新词汇中的一个新词语。

语文味课题研究已进入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构建有汉语文教学审美个性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攻关阶段。
3、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概念是由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的,提出之后,他们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直到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不过,在1953年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1958年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1959年和1961年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促成的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以及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自此之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与人文性的特点,慢慢地,而后又不自觉地运用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之中。

4、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呢?据少堂先生所言,其实语文味,就是企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另外,就是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审美个性也应该是语文味。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真正意义的“语文味”是什么了吧!语文味,应当是集大家之长的教学理念,其间,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
5、我对“语文味”在字面上的意思作以下推测:首先, “语文味”应该要体现语文的情趣,意味,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语文味”在具体操作时,应当有体会,研究,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语文味”应当有味道,当然也应当包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
6、语文是什么?袁卫星老师曾有过一段很有文采的表述。他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7、在我看来,语文应当是一位“君子”,是文质彬彬、形神兼美的。语文这位君子是有生命灵性的,应当是生命的图腾,刻骨铭心,烛照心灵。就其形象而言,用八个字可以概括:“放浪形骸,啸傲山林”。这是一个性情中人的形象,可感,可叹,可歌,可泣,可以兴观群怨。因此,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这样的语文,才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她是思想与精神的融合,是对生命力量的召唤,是对人格魅力的感化,还是一种亲和力,是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回放。
8、如此鲜活的语文该怎么教?说起来也很简单,只需于激扬处还它个激扬,于深沉处还它个深沉;于浪漫处还它个浪漫,于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于狂喜处还它个仰天长啸,于伤心处还它个潸然泪下;于失意处还它个四顾茫然,于得意处还它个手舞足蹈。
9、如何走进语文?图解走不进语文,它看似形象,却如甜蜜毒药,将我们对语文的敏感扼杀掉;分析走不进语文,它看似深刻,却如一把匕首,将绝色语文肢解得让人不忍目睹。还有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大片制作般的多媒体展示、华而不实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只能做为一种点缀,却无法真正走进语文!如何走进语文?唯有读,唯有想,唯有悟。当你读得犹如亲历其境了,你便走进了语文;当你读得如亲见其人了,你便走进了语文;当你读得如亲触其物了,你便走进了语文;当你读得如亲闻其声了,你便走进了语文;当你读得如亲染其情了,你便走进了语文。这便是刘勰所言的“披文以入情”,这便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般的神思。走进语文,便是“语文味”的境界。当学生陶醉在你的书声里,两眼迷离,如临其境;当你的学生书声琅琅,笑脸涨红,如痴如醉;当你沉浸于学生的书声里,额角涔涔,激动不已;当你的学生读后不吐不快了,小手直举,小嘴直嚷;当你看学生奋笔疾书,深受感染,欲与学生同书所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
10、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先有“语文味”。教材钻研要深,课堂语言要美,环节设计要精,教学形式要活,意境蕴味要雅……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学生也应有“语文味”。当然,这“语文味”不是教师要求才能得的,它是教师感染出来的,它是教师引导出来,先生在讲课中很重视示例,每一例无不充溢着“语文味”,每一环节的内容,总是给学生说明得很细,试想,学生的发言又怎么会不是“语文味”儿十足呢?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
11、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12
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3
什么是“语文味儿”?为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些都是由语文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所谓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还认为,语文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
14
语文,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像人的两条腿,少了哪条都不行。那么,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语文课,要自由表达,更要“动天君”。何为语文味,这“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
15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16
“语文味”是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然流露。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崇尚“真实、扎实、朴实”的充满“语文味”的常态课堂,语文课就是要“学语习文”,就应该充满“语文味”。“语文味”越正,语文课就越有滋味。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田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17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其次,上课要有激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教师要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等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同时,不能架空分析,应注重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第三,课堂要书声琅琅。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教师可运用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以及背诵等形式,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诚如是,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
18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山人建议加“意理阐发”,很好)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单说即语文味是教学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美感。产生这种美感的途径不止一种——我的定义中强调“”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所以我的研究中认为语文味主要有3大类——情趣、意趣、理趣等(近年我认为概括成情趣、理趣、谑趣较好)。凡是教学中能让人觉得有情趣,或有理趣,或有谑趣(当然,兼而有之更好)的,照我看来都是有语文味的。就是说语文味有多种类别或表现形式。
19
那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如果我反复解释也没有用,那你去听优秀老师的课好了,凡好课都是有语文味,至于有多少语文味,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语言、重文学、重文章、重文化等,照我看来,都能教出有语文味的课来。我是什么都重派。我希望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就像一个懂营养学的家庭主妇,今天做白菜,明天做豆腐,后天做胡罗卜,大后天做土豆。。。。语文老师变着花样“做菜”,这样学生的语文营养才会齐全,学生吃你的语文大餐才会有味道。
20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2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22、“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23
如何才能让语文真正的富有“语文味”,[1] 抓住语文的根:语言。 [2]捕捉语文的魂: [3]点燃语文的命:独特情感。
24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以为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括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入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这是说认识论,不能套用到语文教学上。阅读文章和学习语言,还是叶圣陶先生一句话最本色:“‘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这话非常符合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实际。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文体美、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25、语文课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呢?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三点:(一)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要善于选择最适合某种文体或语体的教学方法,即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比如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领略其意境之美。(二)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语文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材时必须是一个“情种”,即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你所教的每一篇课文。其次,备课时要备情感,即不仅要备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点,而且要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教师在备课时备情感,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讲出感染力。(三)引导学生通过辩词析句学会揣摩和品鉴语言。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更无法保证我们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四)要特别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积累语感。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读中自有好成绩。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程少堂]
26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27、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8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谐统一。语文味的内涵和外延,强调了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陶醉的、忘情的快感。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情感、思维、语言都充分调动,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师生是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活动。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从而成为学生盼望的、能从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学堂。
29、“语文味儿”就是指语文课依据语文性质完成语文任务的特性。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味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教育功能,并注重挖掘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特质。如果单纯地强调人文性,那么,语文课与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科学课没有两样,因而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形成和发展。然而,语文的人文性又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不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特点等知识,又怎能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可见,某君的语文课,既没有分析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又没有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只具有“生物味儿”,而没有“语文味儿”,其结果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
30、一杯好茶,必然是茶叶和开水的完美结合,才能沁出香浓的茶味。要在语文课中沁出语文味,茶叶、开水正好比网络技术,是必要的物质载体,而茶味好比语文味,是一杯茶的灵魂所在。当然,一杯好茶,茶叶和开水要完美结合,就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说开水的温度,茶叶的优劣,泡茶的方法,泡茶人的手艺等等。同样,在网络中上出语文味,就是要把网络、人、课文几者的完美结合。
31、语文教学是个很个性的东西,汉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教学的魅力之一,就是特别的个性化。这不是它的缺点,而是优点。如果有人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对,只有自己的方法才能出“语文味”,其他人的方法都是狗屁,说轻点,那是很不语文的;说重点,那是语文教学中的原教旨主义。
32、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渠道来凸显语文的“味道”:[1]“说”出语文味。语文课堂中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说”,二是学生的“说”。教师的“说”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
教师的语言直接教育、影响、感染着学生,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语文味”。于漪老师是词采丰华,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钱梦龙老师是凝练硬朗,深邃缜密的理性语言;而魏书生老师则是平易中和,亲切风趣的商讨语言。他们的教学语言有着自己的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就是语文的语言,这就是“语文味”。

 [2]“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阅读贵在“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加强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3]“嚼”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职业性”敏感,所以说,语文的味道又是“嚼”出来的。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4]“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魅力是什么?一是“读”,二是“品”。“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语文课堂要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语言是怎样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是如何有特点、有魅力、有活力。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是百味俱全的,语文课堂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神奇的魅力,当我们细细咀嚼时,就会发现它是丰富多彩的,有滋有味的。
4、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
33、“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呢?“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过;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过;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的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的课奠定基础。“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34、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35、怎样教出“语文味儿”一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1 挖掘唯美细节,把握情感色彩2、注重情感体验,找准情感支点。二、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语文味还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三、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味”浓浓的课!
36、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37、胡君老师提出:让语文味“浓”起来,还语文一个本色;让教风“实”起来,彰显语文课堂简约之美。胡老师本人是充满魅力的,胡老师的课堂更加充满魅力,胡老师的讲座也是魅力四射。整个教研活动始终围绕“把握学段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题,努力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38、要尽量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经过学者专家精选的教材,应该说,无论哪种文体,都是有某种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只是侧重的是情趣还是理趣,是意趣还是风趣的不同而已。比如,诗词、散文多情趣,政论、杂文多理趣,小说、戏剧多意趣,讽刺、小品多风趣等等。课文不同语文味儿也不同。有的情感浓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的富有理趣,“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词句优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情节跌宕, “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平淡中见神奇,“看似寻常最奇崛”;有的理智中见情趣,“道是无晴却有晴”。《诗经》拙朴自在,《离骚》绚烂诡谲,《史记》开阖跌宕,唐诗雍容华贵,宋词典丽雅致,《红楼梦》奇幻丰美,《背影》的文字素淡静默,才那般地感人至深,《孔乙己》机智地裁剪摹刻世态人心,才那般地让人惊心动魄,这些,体现出不同文本之趣味。只要把握了文本的语体特征,就能上出独特的趣味儿。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强调"举三反一"。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多的意思),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试图以少胜多,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现当代语文教育之所以"少慢差费",就是偏执于"举一反三"。越强调"举一",越必然走向分析,走向"深、透、细",走向无趣;越强调"举三",就越走向积累,走向博览,走向趣味。还有,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读?是为了加深感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解。鲁迅在三味书屋时那位读书将头"拗过去,拗过来"的先生,普通话一定不怎么好,但读得很是入境,以致他的学生终身难忘。汉语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悟性强、规范性弱的语言,所以特别应当通过吟诵来体悟。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语文学习之趣便在吟诵中溢出。
39、笔者多次听过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每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总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于老师课堂中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产生愉悦的感受。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语感、有情感、有美感,“语文味浓”。
40、我纳闷,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儿”,还是语文课吗?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难道语文课还需要有“语文味儿”?渐渐地,课听多了,我也瞧出些端倪来,“上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许多学生们的反映,学生对于烦琐的课文分析,头痛的作文练习早以深恶痛绝。当我们兴致勃勃的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时,期待学生的默契配合,但往往是竹篮大水一场空,哎,这样的语文课,别说学生,就是老师也不喜欢啊!没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那么如何令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令学生听起来“有劲”呢?这就有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语文课的“味”的问题。语文课欲“开”学生之“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
41、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42、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43、语文课要凸显语文的个性——语文味,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是个“味道十足”的人。他是一个驾驭语言的高手,谈吐幽默,深沉含蓄,能把学生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说出来,使人茅塞顿开;他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情种,他爱每一篇课文,他能抓住每一篇课文的情感点,把遥远的东西讲得亲切而自然,把枯操的东西讲得生动而有趣;他更得是个内功足、底蕴厚的学者,他能把握各种文体的特色,把一篇篇互不相连的语文课讲得语文味浓浓的。的确,时代给我们每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更新[2013-2-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