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冰山发表论文:程少堂教学之“文化语文特色”其来何自?》
出处: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一期      阅读次数:21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冰山发表论文:程少堂教学之“文化语文特色”其来何自?

作者原题:“语文味”教学流派何以被称之为“文化语文”?

——以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为例

作者:钱冰山(深圳市坪山区教研员、2004年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

(说明:本文发表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一期,限于篇幅杂志发表时有删节,题目用的是《语文味教学何以被称为“文化语文”?》。这里发表的是未删节的全文。)

“语文味”作为一个教学理念,于2001年课改初期诞生于深圳,其最早提出者是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研究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味教学理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1年11月,著名语文刊物《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发表江苏两位专家撰写的《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的长篇论文,对语文味理念作了高度评价,文章指出:经过十年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 ‘语文味’ 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近十年来,全国多家有影响的报刊都对“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过深度报道和专题讨论。国内多所著名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将“语文味”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研究员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邀请,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这标志着为建立有汉语文教学审美特点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而努力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12年,四川师大文学院许书明教授为本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部分选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程少堂等八位作为研究对象。许书明教授的讲义《程少堂教学艺术论》已经在《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发表。而早在2006年前后,学术界孙绍振等专家就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语文味”教学思想的创立者程少堂研究员认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学术界结合这一定义和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实践,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知道“所谓文化,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参见百度?百科)文化也“是一种生命现象,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 (参见李二和《舟船的起源》)而“文化语文”中的“文化”,则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冯骥才说:“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那这个民族就成了植物人。”同样,民族文化也是语文的一根神经,抽去这根神经,语文就是一个植物人。(参见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2009年2月11日)

纵观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教学案例,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语文课教学的始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本文将结合这一案例,探讨“语文味”教学流派何以被称之为“文化语文”。

  一、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

我们先看《荷花淀》教学的引入部分:

师: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要是在中国的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

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跟我女儿说,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会是孙悟空。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在导入新课时,程老师分别从“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男士看见漂亮女士时的表现”、“重大颁奖大会上演员的感言”和《西游记》中谁能接唐僧的班等方面引导,看起来简单,实则是进行过精心的预设。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和理解《荷花淀》着力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适中和谐)之美”这一文化特质,程老师先用了这样通俗文化的形式,将生活与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指出文化的差异导致民族心理的差异这一文化的内涵。

这里所列举的生活现象其实简明的阐释了文化概念中“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元素。将抽象的内涵生活化,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重点学习“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主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深刻的文化主题贯穿

有学者认为,文化主题是在文化中充当灵魂的那个最核心的观念,即以特定的主题词表达出的文化的根本价值和诉求。文化主题是文化的核心体、实质所在,也是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深刻的原因。文化主题具有观念性、层次性和历史性,对文化发展起着灵魂、旗帜和里程碑的作用。(参见李玉林《关于文化主题的思考》。《前沿》2011 年13期)

在全国中语界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采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荷花淀》,即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丑恶现象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等。即使是偶有从“诗意小说”这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的,最终也还是回到政治学和社会学这个角度。而程老师的《荷花淀》教学案例则独辟蹊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视角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程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达到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须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用“文化主题”贯穿文本的学习是“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举措。为了很好地实现“文化主题”贯穿教学始终的目标,他没有简单的从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分析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入手,而是将这三点蕴含在文化渗透的教学中。他将普遍的浅层次的、表象的文本分析引向“文化主题”这一深层次的创新性分析。具体说,就是通过人与环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孙犁小说在环境、情节、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和谐。因而他将《荷花淀》的“文化主题”确定为“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极富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意义。

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认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参见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7月版)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这一文化主题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呢?我们先看教学片段:

师:开头三段里集中写什么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问题——“人与环境”,写得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

生: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所以作家一点都不违反现实。那么,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和谐。

生:融洽。

生: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它这里的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有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有中国情调。看张爱玲的文章,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学生太优秀了!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天人合一,“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哪位同学记得?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在这里,程老师认为: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即紧扣这一文化主题展开。

小说中重点写了人与人的关系,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如何在讲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和共性的过程中贯穿文化主题呢?我们再看教学片段:

师: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她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这篇小说中,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胳膊断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她们内心痛苦的不得了呢?

生(齐答):看不出。

师: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女人说得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里,“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成了一条红线,串起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起到了以简驭繁,脉络清晰,逐层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发抒真情,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深切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参见许书明《程少堂教学艺术论》。《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三、细腻的文化语言品析

“语文味”教学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文化关照,并不等于忽视或轻视对语言的分析,而是特别注重语言分析,并且在细腻的分析过程中渗透文化、文学、文章等因素。在语言品析中渗透文化元素是“语文味”教学实践的特色。我们先看教学片段:

师: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增减一个字。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程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小说的语言形式转换成诗歌语言形式,而且不作任何删改,只是按照诗歌的形式进行断句,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就能对“诗意”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文学艺术”这一广义的文化元素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师:特别是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忍。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也不过度,文中表现的也是一样,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这样也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里,程老师品析文本的语言,主要是采取“变换”这一简单形式,然而又是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个性语言进行通俗、细腻的文化品析和文学解析。既让学生明白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又实时对学生进行民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的渗透,从而充分体现了“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让学生从审美情趣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继而达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

文本解读不止于文字层面,而是把文字上升至精神层面,使之具有文化意味。文化元素的渗透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正由于此,他的课“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熟练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参见许书明《程少堂教学艺术论》。《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四、潜在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语文味”教学主张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深入文本,提供语文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语文教学最终成为引导学生达到诗意栖居目标的桥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对学术界基于此将这一教学流派称为“文化语文”,程少堂老师也是基本认同的。

“语文味”固然倡导和重视文化的渗透,但并不忽视或轻视“双基”的训练。笔者在深入研究程老师的教学思想与众多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味”教学流派倡导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文化观照即“一语三文”模式的雏形在《荷花淀》一课已经初露端倪,且已经包孕了“一语三文”的教学思路。这一教学思想在随后的教学实践《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那一课完全成型,笔者将在深入研究后,另文进行阐述。

 

【注】

 本文所引教学实录源自《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日),有删节。


最后更新[2013-3-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