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查鸣:追求美的教学意境》
出处:网络      阅读次数:168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鸣:追求美的教学意境

追求美的教学意境
合肥三中  查鸣

 


“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高尔基
教学意境则是教学过程中属于师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两者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意指的是教师、学生在教学艺术、教学美的创造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其特征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境指的是教学艺术所表现所反映的审美情景和艺术氛围,其特征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情与理,形与神深刻地概括了教学艺术创造的内容。
教学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由抒情性、情景性和虚灵性特征衍生出来的。教学意境的情感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经过提纯和升华后的特殊情感的审美情感。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推动了师生对创造教学美的情感追求;经师生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达到审美融合,成为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整体,这种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容易激起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教学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这里把我对教学意境具有的特征的理解作一个表述:
(一) 抒情性
清代学者方东树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写道:“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综上诸说,抒情性是意境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学意境概莫能外。一位能创设的教学意境的老师就会有意识的体现了这样的抒情性。曾经听过象韩军、李镇西、钱梦龙、于漪等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讲学,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注重教学意境,课堂上抒发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审美情思的。讲台上下不知不觉地师生们一起遨游在情感交织的优美撼人的教学意境里。
  (二) 情景性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艺术作品中意境是指其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题画诗中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艺术境界。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是景的精神内核,意境的形成必须有景作为物质基础。对此,古风有一段精彩的述:“杜甫有两句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十个字中,就有七种自然意象:日、江、山、春、风、花、鸟。它宛如一幅《江山春意图》的国画,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意境。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自然意象,就仿佛画家离开色彩不能绘画一样。”教学意境也必须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教学离开情景性则难以形成意境。合肥五中许克年老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有意识的设置了自己迟到三分钟的情景,从而把学生自然的带到本课学习的特定情景之中,于是学生在此氛围积极开展了新课学习。当然假如非得生搬硬套,那么毫无情感的“景”绝无意境可言。教学意境中的“景”需在情中,即情中含景,情又需在景中,才可以景传神。
(三) 虚灵性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也是意境形成的关键。教学意境也与其他艺术意境一样讲究言外有意、情外有韵、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境外有境、以少总多、以实求虚的“虚灵”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虚灵性”是教学意境的特征之一。“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虚灵性与其他特征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使教学艺术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急有缓,有起有伏,多彩多姿,妙趣横生,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教学意境的虚灵性符合现代教学的“零黑板原则”。“零黑板原则”认为教学贵虚灵含蓄,忌浅露直白,黑板应从零开始,是师生共同思维和活动的结晶,而不是教师独家经营的园地。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计黑当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艺术,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和发挥的余地。教学意境的虚灵性也符合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形”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充实和完善,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极为愉悦的感受。在教学中,“虚灵”“空白”易使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的倾向,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
  因为虚灵性符合现代教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所以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用。仍然以许克年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他在黑板上方写下课文标题、作者和讲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把风姐和贾宝玉的性格准确地形容出来。用一个词来形容,既简洁,又虚灵,学生情绪高昂,众说纷纭,通过热烈争,再确定准确而通俗的词语。许老师的板书赢来全班同学一阵赞叹,加之红粉笔的醒目提示,黑板上红白相间板书,令人浮想联翩,思绪飞扬。许老师教学于板书中境界全出,不能不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
  (四) 审美性
  我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视其有无意境。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郑板桥认为:“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意境何如耳。”艺术都是相通的,审美性是教学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能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教学意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创造那具有艺术魅力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意境,至少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认真进行感情积累
  在教学意境的创设过程中,情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王国维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教学意境中的情,不是局限于一般的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而是一种摆脱理性束缚的忘我的情感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心灵处于一种摆脱了理性控制的自由状态。教学意境创设过程中,为什么情感必须从理性走向下意识通道?或者说为什么要排除理性而回复到下意识?因为教学艺术意境是心境、物境和现象三者的交互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是不可分割、不可解析的,而一旦引入理性,运用判断和推理,就意味着分解和割裂,它就不是一种过程和状态。但这种过程和状态,通过体验、感受却是可以把握的,而体验、感受在潜意识层中有多种心智机能的共同参与。教师惟有让心灵处于无所束缚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对教学意境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创设出那种引人入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教学意境
  教师忘我之情来源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来源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源于对学生纯洁、真诚的爱。
  (二)教师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必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因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教师要创造那空灵的独具神韵的教学意境,就必须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闲和严静、超凡脱俗。教师惟有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
  综观那些善于创设教学意境的优秀教师,他们无不注重塑造自己的高阔襟怀,吐纳山川精英,品察巨澜沧海,洞穿人情世故,统观经典史籍,努力驱逐卑污心绪,刻意摒弃世俗情结,认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创造的教学意境往往达到了一种“思与境偕”“自然高妙”的化境,从这化境中学生可以感悟到教师那种淡泊、闲和、严静和超凡脱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
  (三)教师要刻意保持良好的教学心境
  良好的教学心境是创设教学意境的基本的心理条件。
  “万物静中得”。教师惟有在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下进行教学,才能创设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引人入胜艺术魅力的意境。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复杂而又单一的整体。教师创设教学意境,就如同母体孕育胚胎、种子即将萌芽一样,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这种整体心理结构,从时间链上看,像是一股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汇集一起的“溪流”,从空间链上看,又像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着精神能量的“磁潮,这就是心理“流”和“潮。教师的这种心理流、心理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累、酝酿而自然产生并逐渐完善的。
  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全身心沉浸到这种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的时空里出现的。诚如有的教师所说的,当一进入教室登上讲坛后,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眼里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案,手中只有教法,似乎从大脑到口舌,乃至到手中的粉笔尖,都有一股绵绵不绝之“气”,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手段、语言、节奏、机智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教学纵横捭阖、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是一股勃勃的生气,一股近乎神妙的“灵气”。这股灵气就是教师心灵深处那股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有机交融、浑然一体、自然行进着的“心理流”。就是这股灵气,使教学意境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综观众多优秀教师创造的教学意境,便发现都是在良好的积极的教学心境下匠心独运的浑然天成的整体。
  (四)教师要善于沟通并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
  教学意境是一种模糊教学艺术,在教学意境的创设过程中,意境从潜在阶段的规定形态向最后完成形态转化的关键,在于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的沟通与融合。
  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意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意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如十七中的陈岩老师就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创造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意境,卓有成效地沟通并融合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陈老师在讲授《登泰山记》一课时,选用了《泰山》风光片,解说词与影片的彩色画面,为课堂学习设置了情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充实去丰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教师创设的教学意境所独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002年5月)
参考书目:  王国维:《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美学与意境》
张武升:《教学艺术
古风:《意境理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
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高尔基:《艺术》


最后更新[2013-2-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