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
     阅读次数:249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

 

【作者简介】孙俊三,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长沙 410081

     一
    纵观多年来对教学模式研究,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模式到杜威五步教学模式,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学模式研究出现诸候竞霸,百家争鸣,乔伊斯和韦尔在1980年统计22种教学模式,(注: B.Joyce & M. Weil Models Teaching,New Jersey,Prentive Hall.)以及我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出十多种教学模式,(注:戴汝潜等著: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吴立岗主编: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虽然在相互批判和借鉴中都充分发挥了各自在教学中独特功效,对教学模式研究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然说到底,这些模式创建大都是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进行。它们在价值选择上,体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左摇右摆;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了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你进我退;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了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此消彼长;在教学策略上,体现了强迫灌输和自由学习冷热参半。随着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教育理论研究愈来愈深入,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希望综合多种教学理论,综合多种教学模式,但却缺乏一种在更高层次上,更深意义上整合,这就使得我们一边批评非此即彼价值取向,一边又陷入了以知识为中心,以科学为中心价值取向中;一边希望强调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一边又不知不觉地受各种外在、短期、狭窄、功利目标所驱使;一边强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一边又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师生之间对立与冲突。这可能正是我们不断构建和寻找新模式动力。当然,要寻找一种完美无缺教学模式几乎是不可能,而且现存各种各样教学模式,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在适宜环境和条件下发挥着自己独特功能。因此,我们构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只是希望冲破二元对立机械思维模式,吸收多种模式中精华,在教学模式百花园中,培植一朵转基因新花。
      二
    以往教学模式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验积累,其区别在于以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直接经验为主,是通过传授—接受方式,还是通过引导—发现方式;是注重经验的实质,还是注重经验的形式。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则要求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上升为学生生命体验。因为教育最根本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意义和人本身存在意义。体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把握。人生命存在并不等于自然肉体存在,它是以人生在世精神鲜活和丰富程度来衡量。人生命存在不同于一般动物生存地方在于,它对自身存在以及世界意义有所领悟。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为什么活着,他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生命意义、目和价值。当然,个体体验不是抽象存在,离不开他所处社会环境,必然要受到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科技成果等方面影响。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珍爱人生人,才能获得意蕴深刻、宏伟广阔、真实丰富人生体验。由此可以看到,体验以生命为前提,它直接将对象融入自己生命意识之中,它超越主客二分机械模式,将自己、社会、他人、自我作为一种整体,用自己整个生命去参悟和体会;它超越时间限制,将过去、未来、现在,集于一瞬,将个体精神敞放开去拥抱世界,使生命处于永不休止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
    一般来说,人经验和体验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概念。“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留下印象或形成知识”。(注: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它是人类或个体通过实践,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知识,具有历史积淀性;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论证、筛选、使用,被证明有效知识,具有普遍性;它是人们通过不同形式教育活动由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知识,具有接受性。因此,它是相对凝固和静止知识。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经验内容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回味、反刍、体味。”(注: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它是一种生命活动形态,是个体在当下一种悟解、领会、观照、神思状态,是一种高度澄明心灵境界。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过程性。其一,它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经验。“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都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注: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它将人类经验与活生生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从社会和个体需要出发,从个体以往生活积累和生命感受出发,去领悟和揭示世界意义和生命意蕴。其二,体验是一种激活了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一个张力场,在主体“神与物遇”、“神与物游”过程中,通过悟解、想像、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碰撞、互汇,使相对凝固和静态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起来,赋予新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更深刻、更高妙生命活力。“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压倒一切敬畏情绪,也可能是稍纵即逝极强烈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感觉。”(注:马斯洛: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其三,体验是一种内化了知识经验。体验过程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讲过程,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中感受、理解、领悟、欣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对象与事实,生成更深刻意义世界,成为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精神力量。其四,体验是一种个性化了知识经验。在一般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得更多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直指个体心灵,引起心灵震撼,激发对意义深刻领悟。个体对对象理解、解释、欣赏必然受到自己出身、经历、情感、气质等影响,而成为个体独特心理内容,体验个性特征便得到了充分体现。
    体验是以认识为基础,对认识一种升华和超越。在经典教学理论中,我们将教学理解成一个特殊认识过程,过分关注教学过程间接性、简捷性和引导性,从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教学过程审美建构则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也是个体独特生命体验过程。把教学活动仅仅当作一种认识活动,过分强调主体独立于客体外对客体改造和征服,过分强调客体是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并时刻保证这种严格区分使主体对教学中所呈现材料理解不受个体情绪、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影响。而在体验过程中,教学过程强调主客体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首先,教学过程中所呈现材料不单纯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关系中介物,而是作为类主体与施教者、受教者相互交流,与主体生命和情感沟通。“它们在外部形态上与主体也许完全相异,但它隐含结构却与主体深层结构息息相通。”(注: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页。)施教者、受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呈现物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相互作用。其次,施教者与受教者关系也不机械地划分为相互对立主客体关系,或是在不同条件下互为主客体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必然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这时,所谓主客体仿佛都消失了,融入到了一种自然教学情境之中。
    教学过程中体验也是对人自我生命一种升华和超越。在以科学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规律掌握,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察、领悟、想像、回忆等心理功能发挥;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记忆、背诵、摹仿,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人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因此,教学过程最本质应是充分关注人体验能力,关注人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人。这种人有敏锐体察能力,丰富想像能力,充分领悟能力,自如对话交流能力,有童心、有灵性、有超越精神。可见,人体验在人生命存在、人自我生命升华、人精神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3页。)在教学中强调培养人体验能力,强调教学过程本身审美化,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身一种需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悦,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体验者和创造者,是合乎教学过程本身发展方向,也是合乎人性自我完善发展方向。教学模式建构应以人对生命意义把握过程为基础。
      三
    不同教学模式所规定任何目标都是在一定教学程序下完成,教学过程审美模式也设计了自己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程序和审美模式培养目标是相一致。这种程序不是死板、一成不变,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科目和不同教学情境引伸出多种多样变式。在这里,它既是一种时间序列,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序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活动序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它必须以人生命体验为核心。这种序列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入境入神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教学情景和生活空间里发生。教学情景是教师和学生有目、有计划地设计选择或构建创造适合于活动主体、教学目、教学内容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景相互作用性质。因此,如何使教学双方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引发儿童对鲜明形象感知和探究未知激情,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对学习内容产生“神与物遇”对接,体验教育情境中蕴含着生命意义,是教学活动起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喜悦,激发学生投入感和参与感,产生求知冲动和欲望。一是要设计和布置优美宜人环境;二是要创设一种澄明敞放心境。师生双方以情入境,以一种开放心态接纳万物,包容世界;三是要营造一种自然幽深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创造虚实相生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生发开去。
    与此同时,要在这种美好情趣和教学氛围之中,促进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了解教师所提供真实形象,了解教学内容所表达本来意思,借助形象产生丰富生动联想;同时,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与教学提供各种材料对接。了解材料和实际生活联系,了解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联系,将自己原有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体验;另外,促进师生之间以材料作为中介,在一种美好情趣和氛围之中实现心灵对接,使师生在这种和谐、融洽情境中产生交流和对话欲望,享受表达和聆听喜悦。
      (二)明心会意
    教学中明心会意,是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学内容一种领悟或体验。学习者结合自己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本来含意中,达到对某种人生、生命、世界意义理解,以培养学生领会能力。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在领会中并通过领会把握存在意蕴。所谓明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领会,是教师抓住学生“神”与“物”对接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经验和书本知识相联系,进行思维加工,理解知识本意,明确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所谓会意,就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脑中产生一种悟解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即通过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师生相互作用,引导学生把握对象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进行理解和解释,由认识过程向审美过程迈进。
    这种领会过程是一种悟道过程。其一它是一种感悟,即渗透在知觉中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教师要求与学生水平之间矛盾,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矛盾,已知和未来矛盾。这种矛盾斗争是学生发展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经验,以一种适合学生认知方式重新组合呈现出来,使学生在种种求知兴趣和把握世界需求中进行理解和接受,形成某种新结构。这个过程愈是主动,愈是积极相互作用,其感悟水平就愈高。其二是一种渗透在想像中领悟。主体在对外部世界理解和接受过程中,都有一种“前理解”因素在起作用,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这种现象是接受者在原有生活经验和心理背景上,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各自喜爱或厌恶对象,好奇或不屑内容,都与主体由对象或内容引起想像有关。其三是渗透在情感中体悟,它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情感体验与自身生命体验与感情活动紧密地融为一体,以自己情感深入对象情感,融入对象情感,将领悟过程中想像化为在对象情感中神游,从而使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深沉,真正获得对象或内容神韵。事实上,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感知、理解、解释、欣赏和运用总会受到主体情感影响。而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教学活动,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刻情感体验。
      (三)神游怀想
    神游怀想是指教学活动中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或情境自由交往与自然融合。是主体在对教学内容和情境感知基础上,情感和想像渗透与契合。首先,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因此,要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教学内容与主体心灵产生情感联系条件。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更形象,激发学生以自己情趣和品味与之交流,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达到情感激动,情趣激活和品味提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自由想像,使想像在现实材料和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地驰骋。再次,要充分启发学生在“神与物游”中创造性,对当前材料和以往经验进行变异、组合、加工而构成新体验对象。
    总之,通过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或情境情感联系,通过情感和想像相互渗透,通过想像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教学所提供材料逐渐融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心灵起飞载体。学习知识外在压力暂时消失了,老师态度、家长脸色被淡忘了,心灵中升腾起一种自由快感,风起云涌,不可遏制。自由创造和创造自由也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悄悄地萌芽。
      (四)移情忘怀
    所谓移情,即教学主体与客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时、多向协调互动。一是教学活动中所展示材料或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引发教学双方生命体验;二是学生利用以往生活经验激发当时情感和想像,丰富和提升学习活动对象;三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产生一种心灵契合。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悟解和想像,进而被教学过程中展示材料和情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以至于达到了物我同一境界。使主体与对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同时,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良好心境,使学生在悟解基础上产生共鸣。
    所谓忘怀,是在移情作用下,教学主体精神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超越自我,超越自然,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淡化了师生角色意识,老师忘掉了对学生训导,学生忘掉了对老师崇拜,双方以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气氛中实现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和人格认同。淡忘了领导评价,家长戒律,分数追求,名次排列,升学率计算,精神暂时离开了外在压力束缚,身心便可在这一瞬间获得自由。淡忘了教学预先设置计划和目,淡忘了积累知识效率意识,淡忘了占有知识实用念头,使精神在师生共同创造无限时空中去作一次无忧无虑远游。淡忘了机械重复技能训练,淡忘了枯燥抽象逻辑推理,淡忘了立竿见影智力提升,生命体验便可以从徘徊于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知识与运用境界超越出来,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境界。
      (五)悦志畅神
    悦志畅神是在移情和共鸣基础上,教学内容和情景中全部审美内涵被发掘、释放出来,师生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审美体验能动性,对生命意义、世界意义作整体把握,从最开始感官直觉悦耳悦目,到对对象蕴含内容和领悟、品味产生悦心悦意,上升为对教学内容体现出外部世界必然性瞬间感悟和对人生、理想执着追求悦志畅神境界。灵魂受到震荡和洗涤,欲望升华为奋发进取之情,功利观念被当下审美幸福所消解。教学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和谐境界便自然产生了。
    教学过程悦志畅神境界,是教学过程追求最高境界,是教学主体在和教学呈现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对永恒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生命存在意义瞬间体验和愉悦,是教学中互主体双方在心灵碰撞相互作用中,对自我、他人、人类充满自信自我实现愉悦。在这里,主体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超越认识局限,深入体会认识过程中释放出来理趣;在这里,学生在向教师学习基础上,超越教师传授局限,充分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情感交流情趣;在这里,个体在认识他人同时对自我进行反审认识,超越他人认识局限和自我局限,真正领悟心灵碰撞过程中智慧提升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体验是当下幸福,时时都有发自内心独特感受,一种审美愉悦深入到主体心灵深处,在塑造人灵魂方面发生极其深刻作用。
 
 

最后更新[2014-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